当汽车制造商推出新功能时,往往会吹嘘它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但实际上许多功能被证明没什么实际用处。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鉴别哪些功能真正有用,哪些只是噱头。
副驾驶的独立娱乐屏在推出时被称作提升乘坐体验的“利器”。但因距离过近,长时间使用易致眼疲劳;内容单一也无法与手机媲美。
后排娱乐用途则更为尴尬,除中间乘客外其他人难以观看,易伤及颈项。可见,此功能实用性并不高。
座椅按摩功能听起来十分美好,可实际体验如坐老旧洗衣机,微弱震动与按摩无关。各种模式效果均不佳,有时反成干扰,影响驾驶。可以说“不按自按”才是上策。
主动引擎盖弹起系统意在减轻行人伤害,但实际触发条件过于敏感。由于无法复位,车主常为一时意外埋单高昂维修费。功能存在明显缺陷,不如直接拆除。
电动吸合门追求静音效果,但防夹功能冲突,反而增加伤害风险。除非有专门司机,否则一般车型没有必要选配。
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功能都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原因在于,部分汽车企业依靠夸大功能作用来吸引眼球,增加销量,而非真正出发于提升用户体验。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辨明哪些功能真实有用,避免盲从,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当然,排斥新技术固然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客观理性的判断力。比如,主动紧急制动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可避免追尾事故,提高行车安全;车载WIFI让长途出行更为便利,这些功能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专家指出,真正有价值的汽车技术创新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解决用户真正痛点;第二,经过严格测试确保品质;第三,功能设置合理,不与其他功能互相制约。
如果一项功能不符合以上条件,消费者就应谨慎对待。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汽车功能也应与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对于家用多功能汽车,空间性、耐用性和安全性更为重要;而商务型轿车则需要注重驾驶舒适度和娱乐性。功能创新需要因型制宜,而非一刀切。
汽车功能创新应真正服务于消费者,而非仅仅停留在噱头。作为用户,我们有必要洞察功能的真实作用,作出理性选择。
同时,汽车企业也需吸取教训,推陈出新之余不忘初心,回归功能本质,方能赢得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