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加班是社会的进步。讲出了90后00后新生代的心声,也激起了不少70后80后的表达*:“我们中年人也盼着社会进步,我们中年人不加班,社会向前进的步子会更大。”
毕竟从早上到下班,每个人的通勤时间是不一样的。
但大多数人,尤其年轻人,通勤时间少则2小时,正常多达3至4小时。
算上正常上班8个小时,这样下来,基本就是12小时以上,基本真的只实现了家~公司~家的社交范围。
如果还加班呢?准备在公司打地铺吧。
可现实中呢,不愿加班,就等同于不够努力、不能吃苦、不肯付出,这样一个如今极其常用的人事评价“三件套”,是领导批下属、老板训员工等低气压场景的经典标配。但这些听起来好像颇有道理,实际上带着强烈PUA味道的陈词滥调,是职场上最让打工人深恶痛绝的大帽子,随随便便扣上,摘都摘不掉。
尤其所谓一些大厂出来的,一开始是制度习惯,到后来养成了习惯,不加班就靠你是不努力,不够勤奋!可人家不会正面说不加班,人家会用高效工作来麻痹你。
一开始的高效定义,大多数是在自己该做的事做完。后来所谓的高效就是制定一个几乎完不成的要求/考核,所以完不成,那么何来的高效呢?那么你就理所当然的加班吧!
如果在一个加班理所应当的大氛围中,能勇敢喊出“谁爱加班谁加班,别来cue我”的,能不给面子直接冷脸怼上司的,大多是尚有棱角和血气,也更加推崇规则意识,尊重契约精神的年轻人。
说出了当代人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整顿职场还看有血气的年轻人!
所以,让内卷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加班”,能从舆论场的热榜上先把烫手的温度降下来,大概真算得上是一种显著的社会进步,也的确需要更有主人翁思维的年轻人来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不少年轻人主打一个率性,追求一个内在自由,不管老板给不给钱,只要自己不乐意,就宁肯辞职也不加班。该得给我,多了的需要用加班来换,不要!
加班了还有一个残忍的事实,那是你的工作不饱和,效率不高,别想还有加班费,这种做法是不是很狗?
有些一旦背负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对加班耐受程度的弹性空间就扩大了许多。他们觉得忍忍就好,回到家还要自我疗愈,把负面情绪带回家,把美好的情绪留给了工作。
周而复始,得了工作丢了家!
所以真正的社会进步,是既要保证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对加班说不的权益,也要从制度上、从执行上、从监管上为劳动者不同的加班考量与选择兜底,说到底,就是不想加的可以不加,需要加的应该给钱,这才是人人期待、人人乐见的社会进步。
您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