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一名搬迁群众的14次搬家记

万山区:一名搬迁群众的14次搬家记

首页休闲益智厨房反击战内置菜单更新时间:2024-06-14

人民网-贵州频道

“十三五”时期,国家致力精准扶贫,开启了一项前无古人、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

这是开时代先河的伟大创举!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一百八十八万人,成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

而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铜仁市,搬迁群众就高达二十九万余众,其中,跨区域搬迁十二万余人,建设安置点一百四十四个,占全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百分之五十三,成为全省之最。

久居深山老林的贫困群众一下子结束世世代代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拎包入住,一步搬进城市,成为了新市民。

为了做好后续工作,市委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重,启动实施了“新市民·追梦桥”工程,通过设立党支部、群团之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卫生服务中心、扶贫微工厂、乡愁馆、综合超市等便捷高效的配套设施,可以说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想方设法让这十二万人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圆上小康梦。

这十二万名群众,他们真的融入城市了吗,他们的心灵真的安定下来了吗?会不会故土难离,会不会思乡心切。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的旺家花园安置点,在“参战军人自主创业五金百货店”认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安景绪。

令我惊诧不已的是,大我十岁的老兵安景绪,这已是他人生中的第十四次搬家。

安景绪家,位于思南县天桥乡南山村老屋基组,按他的话讲,天桥乡是思南县最差的乡,南山村是思南所有乡(镇)最差的村,老屋基组是思南所有村中最差的组。土地都在陡坡上,挑桶水上坡淋菜,要先挖个坑,桶才有放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安景绪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

第一次搬家

一九八二年,十九岁的安景绪选择了入伍当兵,在者阴山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把家就安在了部队。他与火力连队的战友们住在高地上的猫耳洞“家”里,由于地质潮湿,洞顶长期浸水,睡觉时得先用军用毛毯包裹身体,然后外面再包上雨衣。

第二次搬家

四年后,安景绪退伍回到家徒四壁、残破不堪的半草木房“老家”,后经人介绍,安景绪去到了云南的冰川县一家煤矿里背煤,他又把家安在了矿山上的山洞里,以谷草为床。背了两年煤矿的安景旭,又苦又累,感觉体力不支,更看不到一点希望。

第三次搬家

这期间,安景绪认识了一位开啤酒厂的老板,听说他是参战老兵,就对他很关心,让他进了啤酒厂做销售。由于安景旭工作能力强,销售业绩突出,老板让他负责八名销售人员的管理工作,晚上住在用木板搭建的帐篷、用砖头和木板搭床的“家”里。一年后,老板因为偷税*被抓去坐牢。走投无路的安景绪再次回到了思南“老家”。

第四次搬家

在老家,安景旭受已牺牲的同乡战友委托,与已故战友的女友结了婚。看到安景绪家一贫如洗、一穷二白,女方家人坚决反对。可姑娘为了不辜负烈士的遗愿,毅然决然嫁给了安景绪。生怕委屈了妻子的安景绪,决心干出个人样,于是贷款五百多元、向亲戚借款三百元,包了一片地,请了员工,种了两年的烤烟。由于土质问题,烤烟烤不出颜色,烟叶上不了等级,一夜之间,全部亏损。债主天天上门讨债。

第五次搬家

白天不敢露面的安景绪,把妻子留在村里当人质,在一个月高风黑的深夜,翻山越岭,跑到了广东虎门镇,在一家餐馆里端菜、扫地,由于语言不通,餐馆老板只得让他到厨房里切菜,给厨师打下手。白天,安景绪一边干活一边悄悄地学炒菜手艺。晚上,和餐馆的六名员工住在餐厅楼上的砖房“家”里。没有床,员工自己买床垫子铺地上睡。虽然没有任何家具,但比起煤洞就舒服多了,至少蚊虫少了,也不会淋雨了。安景绪在这个“家”里一住就是两年。

第六次搬家

一次,安景绪得知隔壁一家餐馆急需厨师,他自荐去主厨帮人家炒菜,炒了一个星期,果然味道不凡,于是成为一名厨师,领起了每月六百元的厨师工资,还有了“新家”(独立的房间),睡上了木板钉的床。两年下来,老家所有债务全部还清,安景绪把老婆孩子全部接到了一起,一家人终于光明正大的团聚。安景绪还经常给岳父母寄钱。曾经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的老人逢人就夸,说没想到最穷最反对的这个女婿对他们最孝顺。两年后,由于交通改道,被偏僻的餐馆生意日益清淡。拿起餐馆工资,看到已没生意可做的安景绪觉得对不起人,自己主动离开了餐馆。

第七次搬家

对当地已经比较熟悉的安景绪来到了附近的一家砖厂,签了制砖工程合同,包了一个生产车间,把他和妻子老家的寨子上特别是那些打着光脚板、鞋都穿不起的四十个弟兄一车接到了砖厂“家”里。这四十个弟兄每个月都有两三千元工资领,家家生活条件迅速改善。安景绪则是独立房间,睡起了木板床,当起了包工头。这一干,就是八年。直到现在,老家的族人都把他当做家里人看待,对他特别好,特别亲。那些苦难的日子,是这位老兵点燃了希望。

第八次搬家

八年后,所有砖厂一下子没了生意,生产的砖一块也卖不出去,也没人愿意再来买一块砖,工人们各奔东西,全都走人。已经尝到生意甜头的安景绪买来河粉(米粉)机,以租房为家,开起了河粉店,每晚睡在用板凳搭的木板床上。虽然安景绪加工的河粉质量好,但销路始终打不开,每个月只能保本。他不愿意偷工减料降成本,用他的话说,再穷再困难也不做违背良心的事,不丢当兵的脸。在勉强维持了两年后,安景绪选择关门走人。

第九次搬家

这一次,安景绪走到另一个乡镇的村子里,发现这个村居然没有菜市场,于是他到虎门批发市场把蔬菜拉到村里搞蔬菜零售,每天净收入有两百。村里借此修起了菜市场,安景绪趁热打铁,租了四个摊位,请了两个工人,同时做起了粮油等杂货生意,每天有了四五百元的收入。又在菜市楼上的杂货间租了两间以铁皮封顶的砖房,算是固定的“家”。因为两个孩子要读书,寄读费又是本地孩子的两倍,一个学期的书学费就要上万。安景绪没有买床,而是买来床垫,一家人睡地上。由于安景绪为人厚道,做生意货真价实,很受当地人喜欢。然而这样的和谐生活只有六年时间。六年后,村里把菜市场招投标给了第三方管理,安景绪的两间住房、四个摊位租金高涨。每年十万余元的租金、孩子的高学费,让安景绪的生意入不敷出,只好拎包走人,搬到了别处求生。

第十次搬家

安景绪到了黄埔军校附近,租房安了“家”,进了一家沙砖厂。干到第二十天时,安景绪已是身无分文,包里连一块钱都没有,眼看生活就要断顿,无奈只得向老板申请预支两百元工资作为生活费,老板坚决不干,安景绪只好请当地人事局帮忙做老板工作,也无果。人事局非常同情安景绪的遭遇,由劳动监察执法大队出面,要求砖厂老板要么预支两百元工资,要么支付二十天工资。老板从没见过这么大阵势的执法力度,更没想到竟然还有被手下民工告翻的道理,惊吓之余,也没想再留他,而是当着劳动监察执法大队一次性支付了二十天劳动工资两千元。安景绪激动地说,从那以后,广州的民工有了人事局这个依靠,再也不用担心拿不到工资了。

第十一次搬家

离开了砂砖厂,安景绪到黄埔船厂干了两年的起重指挥工,每月有近四千元工资,妻子也到一家餐馆打工,并从洗碗工干到了台面部长。一家人租了一套三室一厅、每月租金一千二百元的套房为家,家具一应俱全,睡起了席梦思床。后由于船厂管理上的调整,不再需要劳务工人,安景绪又一次拎包走人。

第十二次搬家

安景绪到黄浦区下沙街道的百川水业送起了桶装水,每月有六千元收入,一家人租了一套每月八百元租金的套房为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四年后,居无定所、劳累过度的安景绪因患严重痛风,卧床不起,所有积蓄全部用于治病,妻子也因为腰椎病无法工作,全家仅靠大儿子打零工糊口。

第十三次搬家

一病不起的安景绪从手机上关注到贵州铜仁正实施扶贫惠民系列政策,这无异于一束阳光,带给安景绪生的希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二0一六年,他和妻子来到思南县人民医院住了十四天。安景绪的病不仅得到有效治疗,他还享受到国家关于参战军人减免政策,六千元的医疗费,安景绪只需支付一百元。已能下地走路的安景绪迎来了伟大的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这位老兵没能参战,而是被列为精准扶贫户,享受到每月低保金、临时一次性救助金、孩子读书教育扶贫资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安景绪终于结束了浮萍一样的四处漂泊,回到了老家。

第十四次搬家

回到老家享受到扶贫政策兜底保障的安景绪,像一个流浪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祖国母亲的温暖,他一头扎进了母亲的怀抱。

二0一七年九月,铜仁举全市之力,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被列为搬迁户的安景绪告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老家,带头拎包入住,全家搬进了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

新房子里电视、沙发、木床、窗帘、餐桌、碗筷,都备好了。看着眼前的一切,五十四岁的安景绪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真是连做梦都没想到啊!

他真没想到,生命里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家”,是铜仁市委、市政府给他的,市委*陈昌旭还几次亲自登门看望。他成为了铜仁市万山区的新市民。安景绪感慨万千,感激涕零,他流着泪给社区党组织写了一封感谢信。

更没想到的是,铜仁市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成为新市民的他享受到了新的惠民政策。旺家花园社区的所有门面免租金三个月,三个月后每平米只收租金三十元。

安景绪通过银行贷款,第一个报名租了一间一百四十平米的门面,随着货滚货、钱滚钱,逐渐办成了一家小超市。在搬迁户中,安景绪第一个开超市,又是生意最好的一家超市。他的超市可以讲价,他说,都是搬迁来的群众,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只要不亏本,少点没关系。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满怀感激之情的安景绪为了回报社会,他在社区注册了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国家没收一分注册资金,他只交了几元钱的工本费。

安景绪当起了义务中介,无偿为无岗位无收入、熟悉家务的家庭妇女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如今,已有二十余位家庭妇女通过家政服务每个月增加了收入。他还每月免费为社区四十名保安、环卫工人提供一桶农夫山泉,被社区党支部授予“爱心使者”。

漂泊不定的安景绪,终于安定下来了!

我这一家全靠党和政府的救助,没有党的好政策,不可能有今天。

看着眼眶已经湿润的安景绪,我问,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吗?

国家也不宽裕,不可能把几代人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这个家已经是最大的礼物了。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地刻苦,不断地努力。你看现在的旺家花园条件多好,饮食、娱乐一条街,有小学、中学、幼儿园,相当于学区房,好比铜仁市最繁华的大十字、小十字。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要紧跟着时代发展。人最过不了的坎是自己,我对自己有信心。其实我们搬迁来的群众是最有优势和发展机会的,因为我们能吃苦,我们啥都肯干,今后赚钱的机会多着呢……安景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据旺家花园社区介绍,安景绪作为最老的学员报考了驾照,现在还开小货车为搬迁群众、社区微工厂跑运输,他的妻子专门负责超市,他的儿子在超市隔出小间开起了理发店,一家人忙忙碌碌,生活欣欣向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站在“参战军人自主创业五金百货店”外,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颠沛流离的安景绪一家再也不用搬家。这里,才是他们永远的真正的家。(谭晓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