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研究用户”出发,思考社群的目标和维护?

如何从“研究用户”出发,思考社群的目标和维护?

首页休闲益智超级捣蛋达人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6-12

“用研”,就是“研究用户”,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和态度,如果你的社群运营还没有目标,那试试这个吧~

今天想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以用研的思维做社群?把和用户打的交道变成对用户研究有用的事情。

先简单说一下,用户研究是做什么的呢?

“用研”,就是“研究用户”,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和态度,主要调研思路如下:

而社群运营似乎比较琐碎,由于近距离接触用户,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比较多。

引入一大批用户,投放人力一天10 小时监管,删广告、踢人,似乎不得一刻清闲。时间长了,还会产生无意义感,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没有建立和用户的联系,社群内部也毫无目标感。

我在社群运营的最初,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处理群里的杂碎,警告用户不要发广告、不要改群名、不要刷屏,心力交瘁又一无所获。或许是用研的思维拯救了我对社群运营的“迷茫感”,当我试着将用研的思路和运营结合起来,我竟然发现,自己在运营的路上越走越清晰了。

以下是我从粗浅的经验中总结出的3个法子:如何从“研究用户”出发,思考社群的目标和维护?

一、明确建群目的

对于业务来说,社群用户最好能给公司带来业务增长,如提升应用装机量、日活和月活等,让产品在更新迭代中实现用户留存和增长。

对于用研来说,社群则是一个可快速开展调研和回收数据的渠道。产品和用户始终是有距离的,好的产品需要最快捕捉到用户需求,了解用户使用痛点,问卷调研采用大数据思维,用数据说话貌似更有说服力,但也略显单薄。

比如说:有100名用户在问卷中表示:自己非常反感某应用中的“假新闻”,这时你可能想知道,怎样文章才是假的?他们对假的定义是怎样的?你希望用户能给你举个假新闻的例子。

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给这位用户打电话进行回访,但100名用户中,只有20名用户接了电话。其中,只有2名用户清晰描述了“假新闻”这个概念。但这期间花费了你至少1-2天的时间,异常疲惫,成本高却收获甚少。

这时候,拥有一个社群,就相当于给产品备了一个蓄电池,没事在群里做做调研,挖挖产品痛点,也加深和用户的联系,增加品牌的人情味,岂不乐哉。

简单来说,建群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立一个快速触达用户的渠道,得到用户的真实反馈,为产品更新升级服务。目的清晰的同时,社群定位也就明晰了——一座连接用户的桥梁,一个快速得到用户反馈的渠道,简称“调研型社群”,也是我们常说的“产品型社群”。

二、制定群规则

运营任何一个社群都需要制定规则,一群相互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若没有规则来引导和管制,必然引起混乱。既然是一个“调研型”社群,邀请用户参与进来,就是希望他们能给予产品相关的及时反馈和建议。那么,群规则也要围绕这个方向去制定。

(1)声明这个群的主要任务是调研

比如:做可用性测试、产品新版本体验、用户需求调研等,让用户理解本群宗旨,形成“本社群就是为提高和完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存在”的氛围。

(2)社群需要有主题相对固定的讨论

话题由产品属性产生,也服务于产品。如:一个资讯应用的用户社群,讨论话题应大部分是当下热点、新闻质量、新闻体感等,而不是用哪个滤镜拍照最好看。

(3)限制用户发表过多与产品无关的言论

基本的社交是允许的,毕竟社群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交。用户和用户间产生联系,对社群的稳固是利大于弊。

因而,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在日常维护中适当鼓励他们在群里和其他成员打招呼、发祝福、分享生活日常和趣事等。只要不造成刷屏,基本上不会引起太大反感。

这需要根据不同文化情境分析,我运营的群是海外用户群,制定规则的时候,我特定问了群组成员,是否希望在群里分享生活趣事?

他们表示:自己对社交工具的认知就是“分享工具”,硬是压着不让他们在群里分享生活趣事,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无趣,远离这个群。

讨论和吐槽产品自然是允许且应该鼓励的,广告、色情信息等就另当别论。

一般而言,色情信息都会引起用户反感,是必须禁绝的。广告则分为多种,公益广告、自家产品的活动推广广告大多放行,引导用户下载其他产品的广告、发布招聘信息、优惠信息等就要视情况而论了。

比如说:有用户私信我说,招聘信息和优惠信息是需要的,我就在群里发起了一个投票,看大部分用户对此类信息的接受程度,再决定是否要修改群规则。这类似于让用户参与了群规则制定,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他们对品牌的好感度。

三、制定用户招募计划

建群目的和群规则都制定好后,我们就要开始筹备引流的相关事项了。

从调研成本的角度想,我们当然希望社群里的用户都是真爱粉,抱着一颗“热爱品牌/产品”的心慕名而来,无论我们开展什么活动,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参与。确实有这样的用户,但比例极小,且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热情。新鲜感一过,沉默就会成为常态。

我们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一想,假设社群是一款产品,你要消费它,那么,你希望从这样的消费里得到什么?

“社交导向”基本人皆有之,在社群这个环境中,交友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的必然结果。由于“交友”和社群运营本身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在这里不列入考虑。

以“利益取向”和“参与内驱力”为维度,可将上述用户归入以下4个象限,显然,不同类别的用户应得到的重视是不同的。

说白了,就是我希望从这个群里得到什么,我加入社群,参与讨论,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花费了时间,你给我回报,而且要给我我想要的回报。这基本上就是用户加群的心理,也是人之本性。

但我们不需要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我们只需要从用研和产品发展的立场出发,想想我们需要什么?在花费最少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什么回报?那么,我们的目标用户也就浮出水面了。

这里需要再回到第一部分——建群目标来思考。

前面已经说过,本文要介绍的是如何用用研的思维做社群,那么社群里最需要的一定是能给出有意义反馈或建议的用户,这类用户可以分为3类:

这3类用户始终是我们最需要留住的,不管在“引流”、“激活”还是“留存”阶段,他们都该是调研型社群最重视的部分。

说了这么多,其实,“以用研的思维做社群”,就是在运营的时候采用“研究用户”的思维,多想想用户的需求,他们希望在社群中实现什么?他们的需求又可以如何为产品发展和调研服务?

当每位用户的利益诉求可以与产品发展结合起来,他们就有了留在一个社群里的理由,这个社群也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作者:小鹿,中山大学社会学,热爱互联网行业,曾在卓越教育和阿里巴巴实习,有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用户研究和社群运营经验。

本文由 @小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