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学习了《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明白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
那么有了坚定的信念,还要付诸行动,行善之前先要学会“改过”。
于是,在《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中,了凡先生明确指出改过须从“发三心”开始,即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第一,发耻心。羞耻心是改正过失的开端,也是改造命运和动力。
同样生于天地之间,凡身肉体,为何圣人先贤可以成为千秋万代的榜样?
反观有些人沉迷世俗乱象,暗中做出不义之事,还以为无人知晓,长此以往,逐渐沦落到禽兽不如的地步。
这就是有羞耻心和无羞耻心的区别。
圣人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
发耻心,就是在人格尊严、仁义道德、善恶是非面前,懂得反省和自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无羞耻之心是人生最大的耻辱。故应知耻而后勇,用羞耻感来鞭挞自己,受辱必雪,克服缺点,修正错误。
第二,发畏心。心存敬畏,敬畏天地大道、因果不虚,敬畏自己内心的良知。
梁晓声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写道:“一个人也罢,一个民族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倘若没有敬畏之心,是很可怕的,最终也将是可悲的。
敬畏,并非恐惧或害怕,而是由“敬”产生的尊重,从而自觉约束并端正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有所“畏”之物,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则,这也是圣人讲的“慎独”。
“慎独”是须臾不离道的,是从天命之性中内化出来的,不是外在强加的要求。
哪怕只有天知地知,也不会因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这彰显了一个人将自我修养作为内在要求,追求真实无欺的灵魂,日臻理想的道德境界。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
这个天,即为道,所以不能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这个天,就是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万事皆是如此,无一例外。
发敬畏心,就是起善心、动善念;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发勇心。勇于改正过错的决心,雷厉风行的去做,不畏首畏尾。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勇者,不惧也。
不文己过,不争、不嗔;不怕低头认错,不怕丢脸、丢丑,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
诚心改过,万事从容,有过必改,才是真正的勇者。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
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具备这“三心”,有了过错就可以立即纠正了。
知耻是“惭心所”,内心的开悟自觉。
敬畏是“愧心所”,外力的约束加持。
圣人讲善法法门,其一即“惭愧”,怀有惭愧之心的人,才会生发出勇猛心来改过自新。
人都会犯错,有错不能改,
往往是“心力、念力”不到,
常持羞耻、敬畏、勇猛之心,
永远向真、向善、慎独改过,
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