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整个20世纪,全球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几乎没有超过70公里的。但是到了新世纪,各种射程在一两百公里的火箭炮突然像变戏法一样地冒出来;而部分重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经到了300公里甚至是500公里。按照这个趋势,最终出现最大射程到1500公里的超级火箭炮,也不过是订单有没有的问题,因为在技术上要实现这一点,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了。而相比火箭炮的射程突然性的大幅度膨胀,更让外行惊讶的,则是现代化火箭炮的打击精度。比如对火箭炮的鼻祖喀秋莎来说,其最大射程只有十几公里,但是实战落点偏差往往在百米以上。也就是精准度只有100分之一。这个精度很难实现点对点的精确打击,只能靠一次性发射几十枚到上百枚的数量,来对大范围的面目标,
进行概略性地覆盖压制。到了二战后改进型的122毫米40管火箭炮,射程终于达到了20公里以上,但是即使经过风力修正,其偏差仍然是百米级的。如果按照这个精度再增加射程到50公里到70公里,那么落点误差已经是公里级的。如此之大的误差就算是大面积的覆盖性射击也往往会严重偏离位置。这也是在整个20世纪,重型火箭炮发展步伐迈得不大;并不是当时没有极大提高射程的技术,而是即使提高了射程,那么实战精度实在太差,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而到了21世纪初,多种技术条件几乎同时成熟了。首先得益于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出现。对军用导航码来说,居然可以做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这就为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炮的开发提供了最大的背景支持。而仅仅有卫星导航这个大背景,
还不够,还要有相对廉价的导航体制。对传统的弹道导弹尤其是中远程弹道导弹来说,一般都采用机械陀螺加星光制导的方式来实现最终落点误差在几十米之内的制导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最大短板就是成本太高。成本太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超高精度的机械陀螺,其加工难度很大,一个高级技工一年下来也造不出几个;因此这类陀螺仪每台都是百万美元级别的设备,用在动辄亿元级的远程弹道导弹特别是洲际导弹上成本可以接受,但是用在明显低廉得多的火箭炮上则完全不合适。后来又出现了激光陀螺等新制导设备,但是综合成本仍然下不来。进入新世纪以后,终于发明了微电子制导。也就是用部分有卫星导航功能的芯片,就能实现厘米级的制导精度,这对火箭炮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结果就是出现了同样打300公里到500公里,重型火箭炮居然比中短程弹道导弹还要准确的奇特现象。那么为何传统的弹道导弹不同样改用微电子制导模式呢?这就在于传统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包括洲际导弹,本身是为世界大战特别是H大战准备的,大部分此类导弹是携带H弹头为主。既然是要打世界大战,那么各大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肯定是相互摧毁的第一批战略级设施。如果卫星导航被摧毁了。那么所有的微电子卫星信号制导模式也就全部废掉了。反倒是最基本的机械陀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也是所有远程弹道导弹仍然保留传统制导模式的根本原因。而即使重型火箭炮,也几乎没有携带H弹头的。在大多数常规战场上使用时,一般不会被关闭卫星信号。尤其是对大国来说,用起来就特别顺手了。
既然制导精度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推进剂的效率问题。最原始的喀秋莎火箭炮,采用了最廉价的无烟硝化棉当做发射推进剂,其燃烧过于迅速,因此射程只有十几公里,后来在硝化棉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铝末成分助燃,因此射程提高到了几十公里。而到了新世纪,原先相对昂贵的、只能用来装填大型弹道导弹的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终于被一些大国在精细化工能力全面升级后,做到了白菜化;因此出现了射程超过150公里远程火箭炮。再到后来,连之前专门用来装填洲际导弹和高性能空空导弹的NEPE,也就是高能硝酸酯增塑聚醚高能推进剂也白菜化了。于是就有了射程达到500公里的重型火箭炮。如果再用上N15 的最新推进剂并且扩大弹体直径增加燃烧总时间,那么射程到1500公里是很轻松的。问题是这还是火箭炮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