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东大街五一饭店门前 图/@张宇明
小编的话:东大街是西安一条繁华商业大街,有上海“小南京路”之称,是20世纪80年代西安乃至西北人最爱逛的大街。我家住解放路,因姐姐在钟楼食品店工作,爱吃糕点的我小时候常常往东大街跑,到了青年时期,从事服装经营,东大街又成了我“对标”的地方,因此,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020年底,《西仓》创作团队找到我,让我聊聊关于东大街的往昔,于是依托儿时记忆,草草地回忆了一通。当语言转换成文字时,一种鲜活跃然而出,我讲述的东大街有了另一种难以名状的沧桑感,并不久远的记忆似乎让我意犹未尽。我想认真地重新梳理一下东大街,这样,原稿万余字的口述版变成20000余字的回忆版,并以《老西安记忆:东大街往昔》在本号分三期刊出。刊出后受到一众西安人的认可与喜爱,他们纷纷跟帖留言,沿着我的思路又进行补充与延伸,让我在精神上又得到一次加持。这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与鼓励,许多留言提供的素材又被添加到即将出版的《西安旧事》中的《东大街1980》的稿子中,让一条东大街更贴近历史原貌,诸多细节使东大街丰富多彩。
《西安旧事》付梓在即,再读《东大街1980》,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尤其是读者留言,在“亲见、亲闻、亲历”之“三亲”原则之下,让人从东大街的面子看到它的里子,我感觉有些内容甚至超过了文章本身,所以选择这些有思想、有内容、生动有趣的一部分贴出来,加之张宇明先生拍摄的15年前之东大街照片,以飨读者。
东大街西安饭庄附近 图/@张宇明
一
@刀郎:西安饭庄的锅贴是小时候的回忆,一个字,真香!
@白磊:从小在东大街建国路长大,对文中各个地方都耳熟能详,尤其看到西安饭庄的照片和大差市邮局的照片,真是感慨万千,恍如隔世。
@栗子:文章图片很亲切!1983年8月,我结婚就在西安饭庄请客,一桌35元。我有个亲戚在西安饭庄当主厨,菜量味道就不用叙说了.....1984年,我调到端履门的西安市医药公司工作,那些年的医药公司生意如火中天,和南新街的省医药公司成就了多少饭店美发店礼品店,木偶剧团都改成了红楼饭店带演艺的那种……说起东大街一条街故事多多,回忆满满........
@西大街游民:东大街的商业模式就是钟楼到大差事,过去以后就没了,毕竟解放路拐弯分流了。后来有了西安第一家百盛,在大差市过去地带,也不如东大街人气高。
@苏航:曾经东大街的繁华,是现在的小寨根本没法比的!全国各地,西北各省,陕西各地市,西安各区的人,来西安必逛东大街!人扎堆,店扎堆!太集中了!商场多,服装店多,餐饮店多,酒店多,录像厅多,游戏厅多,酒吧多……
@笑笑:历历在目,唇间留香,似乎刚刚走完东大街、大差市……
@中华:东大街南边从西向东还有钟楼理发店、钟楼食品店、茶叶店、乐器店、儿童服装店、钟表店等,再有解放商场,西北眼镜行好像还有一个寄卖行。
@小浪墨华:现在很多老西安人都在呼吁恢复东大街的商业氛围和街道人气,但是面对着城市改造的需要,城市轨道建设的需要,东大街已经进入了一个没落的时代,也错过了最佳的黄金发展时期,复生感觉很难!
曾经的西北电影院 图/@张宇明
@幽兰:看了这篇文章后,真是满满地回忆……恋爱结婚生子都在这里啦……
@龙门潇客:把东大街的点点滴滴记得这么清楚,也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Jiaodaxiqu:写得真好,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回忆老西安的文章。78年考学的时候,每天晚上复习备考到晚上十一二点,去钟楼东边的案板街口,有一家餐馆专门卖红豆稀饭和咸菜蒸馍,大概两毛钱左右吃个夜宵,记得那个饭馆晚上人特别多,生意非常好。
@琴声:昔日繁华的东大街已经销声匿迹了,再也找不到往昔的怀旧影子了。拆迁的空地还搁置着,大街上到处都是建地铁的围挡!人流似乎也没有以前多了。真希望再现东大街的繁华!,再现“高大上”的新面貌!
@蜗牛:从小马厂子长大,东厅门八中的学生,那时候东大街上车还少,一到夏季夜里,在东大街路灯下面逮飞虎蛐蛐是儿时很快乐的事情。
@老顽童:写得有点乱,还有点“胡拉被子乱顿毯”的意思。
@冀志宏:小差市口有家肉店和书摊,《三国演义》看一次一分钱。
@阿赞徐仙:记得小时候,我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东门(里)西南角,去吃那家的时辰包子,虽然现在搬城外了,但味道真的不如以前了。
@笑看人生:东大街严管期间,据说随地吐痰要罚款50元,把人吓得,都告诫孩子,在东大街不要吐痰。
东大街青年会 图/@张宇明
二
@玉树:1984年在解放路混日子,老父亲看不过眼,就让我去钟楼邮局当了邮递员,邮递员走街串巷的跑。1985年,处的女朋友也是一个单位的,她就负责东大街一条整街的报纸信件投递,从东门里第一家土杂店开始一路到钟楼跟前的解放市场。对东大街的认识老字号起到了绝对作用。老父亲原来在东大街邮局工作,母亲在炭市街蔬菜公司工作。所以对东大街的感情仅次于解放路!现在还时常想起文物商店、五一大包、白云章饺子,当然也有东门里的时辰包子!
@William:1995年前后,有一次我逛唐城,在二楼卖家电的柜台,看见一个农村打扮的老大爷向售货员反映录音机不能录音。售货员让他当场试一下,他就扯着嗓子大声喊:一!二!三!
@墨华:想不到伟志西服竟然是陕西的品牌,现在做了房产行业,西三环的“尚品”就是它的手笔。
@陶浒: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破坏者,否则也不用作者写一通如此这般的回忆描述,非常欣赏国外一些文化历史名城的修旧如旧,保护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建筑,城市风貌百年不变。
@雪冰:我与作者一样长在解放路,但小时候没少走过东大街,作者记忆力惊人,文中详细写出了东大街街区历史风情,是老西安的“活地图”!
@老烦:当时的华侨商店只是主楼北边的一部分,主楼叫“中山百货大楼” ,后来改名叫“华侨商店”。
华侨商店门前 图/@张宇明
@长建:地铁也不应从城里过,应该绕城外走,这样不毁城市地下文物,修地铁毁了多少历史沉淀下来的埋藏!街上无人气,地下皆空洞,城市能安稳吗?
@悠然南山:读了此文就像看了一场过去的黑白电影,昔日繁华的东大街再现眼前。那个年代,在老西安人的眼里东大街就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在外地人的眼里没到过东大街就像没到过西安一样!
@咸阳卖布狼:哈哈,真是机缘巧合!我曾经给“伟志”供应过面料,还把库存面料进一步染整加工过……
@二毛教授:当时我不知市委*、市长叫啥,只知道电视里天有三个人名:李大有、李现元、贾亮,当时广告做得真好!
@阿溪:“一座城市的DNA终究败给了GDP!”一语中的!如果东大街能够保留一些有味道、有年头的老建筑,那今天估计也是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了。
@曲辰:在青年会东边还有一个单位,叫中苏友好协会,门脸不大,里面挺深,还可以放映电影,再往东有个东亚饭店小吃部,是个窄道道的店堂,卖的小笼包太诱人了!
@张永强:90年代初,在华侨商店和华联商场中间诞生了西安第一家大型超市,是当时就职于友谊公司的我同学刘正新被公派法国半年,学习模仿家乐福的产物,不过没坚持多久。
东大街百盛 图/@张宇明
西安人吃穿离不开东大街 图/@张宇明
@南岩:西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先毁南大街,再拆西大街,然后就是北大街和东大街!那些老西安象征的老字号、老店铺……在挖掘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消失在烟尘中!现在的城墙里除了钢筋水泥垒砌得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建筑外,就是失去了传承,丢失了文化,丧失了老西安城人气的一座半死不活死城!
@我曾经:当年,我姥爷在家做八角帽,在东四路口卖。那时候,我经常和舅舅去菊花园口的丝绸商店买布料,对那家丝绸商店印象特别深,要上四五个台阶,推开老式的旋转门走进去……记忆中,好像华侨商店也有个那样的旋转门。
@夏长河:钟楼报刊门市部面积不大,售卖各种最新的报刊读物,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好地方!满满的回忆啊!
@惠风和畅:皇城医院乃市饮司医务室一姓张的医生承包,先在路北,因经营得好,又搬到路南,利用原“陕报”旧址。你可重新调查落实。当年很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的。
@和平:东大街是我小时候的记忆。我家从东大街的菊花园北口进去,路过东县门,西号巷,就到了县仓巷。我妈就在菊花园北口东边的菊林服装店上班。往西走到华侨百货大楼,小时候,爷爷奶奶给我买了一条布拉吉连衣裙,大红色的底子,开满了石榴花。再往西过了西北电影院,就是青年会,上学的时候经常在那里演节目。再往西有一家五一饭店,爷爷曾经带我和奶奶到那吃过油肉和富强粉的小花卷。东大街有许多小时候的回忆,感谢作者,把我带回到童年记忆里!
@爱莲说:“文革”期间,我和我父亲就住在菊花园对面的苏式建筑五楼,每天一早我就被敲锣打鼓的声音吵醒,知道是游行队伍过来啦,我兴奋地扒着窗户边观看鼓掌。
@小满:华侨拆了可惜,当时的市领导们,目光短浅。现在的群光*了,大楼闲置了,也许这就是报应吧!
@中秋:人民服装店前身是"克利服装店",文革后改名的。六七十年代,人们以自己有几件"克利"家缝的衣服有面子。几十年前的事了,钟楼十字路口"钟楼面包店"、东大街的"五一饭店"都历历在目……
@程岗:上世纪70年代,大同园叫“碑林浴池”,炭市街口的叫“新城浴池”。
“唐城”门前促销忙 图/@张宇明
三
@顽石:钟楼电影院东侧有一家甜食店,是西安市第一家卖油炸元宵的;钟楼电影院只演老片子,平安商场当时很有名气,非常大,出口在西一路。
@徐海峰:钟楼小奶糕,后来我就吃红豆的,一大半红豆。“逛东大街”“进城”都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华侨商店门口还有倒外汇的,这一切都是永久的回忆了。
@雪冰:70年代末期,新华书店发售一种数理化自学丛书,当时非常抢手,有人为购得一本书天不亮就排队,也有人将富余的书拿来交换,时间久了这条通道自发形成旧书市场,大家都将家里的旧书拿来交易,其中不乏少见的五六十年代小说图书,小时候爱看小人书,此处也成了我寻书的宝地。
@青青草:大差市邮局西边的锦华食品店,90年代也曾通宵营业过一阵子。
钟楼新华书店门前 图/@张宇明
@二毛教授:当时中学已毕业没下乡,印象深的是,在永声电器商店看到日本进口全自动洗衣机,有两口子,像干部或知识分子,他们当时买了,我惊呆了!一是因为价钱高,一是觉得(洗衣机)太先进了!作者真厉害,点点滴滴写得真细,真好!
@观海闻声:太多的记忆,不能忘怀。记得年轻时候每次到东大街,都要去新中华甜食店吃一碗元宵,香甜、饱满、个大,有一次,我和同学一人吃了30个,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以后再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元宵了。
@bamboo:记得当年钟楼食品店里,和钟楼小冰棍(奶糕)同时买的还有奶油冰砖。当时,冰棍9分钱一根,冰砖是一毛五一块。有时和要好同学专门上街去买冰棍或冰砖,那股奶油味真是纯正,记忆犹新。
@张明:西安东大街新华书店就是老西安城的一个文化名片,家父张同洲生前是新华书店专职美工。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每当中央发布最新指示,就会站在书店二楼天台上(不到一米宽)当场亲手用毛笔书写最新内容消息。在那个年代也为西安人民做出了一些贡献。
@任JianY:对于东大街太熟悉了,时间关系,不多说了,但椿女的确是东大街上的一道风景,小时候在东大街菊花园和端履门之间的人行道上常看到她,还惊异她为什么梳一条辫子(我们都梳两条辫子)。怀念那时的东大街啊!
@马峰:古城西安像个饺子,皮(城墙)是古文化,馅(馅的中心,钟楼和鼓楼)是古文化,其余皆为现代化……
@慕白(sml):70年代,东大街西北眼镜行旁边有家钟楼食品店,里面卖得小奶糕,不加任何添加剂,咬一口满嘴浓香的纯天然奶油味道,此后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了,记忆中的味道。
@侯海:记得小时候,爸妈带我回炭市街的姥姥家,也就边家村到钟楼的距离。可那阵子,一家人隆重的换上新衣,早早准备,嘴上说着“进城”,宛如下乡人去县城一般。然后坐上当时唯一通达的6路公交车,作者写的东大街的白色痰盂、栏杆,真的都在记忆里!
@焱:怀念1980年解放市场东大街口,大华饭店的小竹笼包子。现在全国的小竹笼包子也没有那个好吃的味道了。
繁华、忙碌的东大街 图/@张宇明
感谢记录城市片段的张宇明先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