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阜平六区过年的习俗

我记忆中阜平六区过年的习俗

首页休闲益智成语接财神更新时间:2024-06-15

李爱萍

要过年了,我想起我们阜平六区过年的习俗。

年终岁首正值立春时节,前后相差不了几天,所以过年又叫过春节。关于过年的来历,据说远古时期,“年”是一种凶恶的野兽,见人就咬,见畜就吃,天帝把它锁进深山,二十四节中只许它出来一回。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来,从一月等到十二月底,“年”出现了,又伤害人畜。人们就每到十二月底准备与“年”作斗争,时间一长掌握了“年”的弱点,发现它怕火光,怕响声,怕红颜色。于是人们到时就在门口贴红纸,在院内点燃竹杆,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就把“年”吓跑了。“年”不见了,过年的习俗便传下来。后来发明了火囧药,人们用鞭炮代替竹杆,于是鞭炮又叫爆竹,贴红纸也演变成了贴对联了。

科学地说,年是个时间的概念,是由月组成的,月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形成的。古人根据春夏秋冬交替的周期,有了年的概念。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殷代改岁为“祀”,到了周代改称为“年”。《谷梁传》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指好收成,“大有年”指大丰收。至今人们还用“丰年”、“荒年”、“灾年”、“年景好赖”这样的词语。另据史*载,年是由原始社会的“腊祭”演变过来的。一年辛勤耕作的农民到了岁尾年初,用农作物、猎物和家畜来祭奠众神和祖先,聚会饮筵,载歌载舞,自娱自乐,这就是“腊祭”。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后来的过年习俗。

六区人过年比任何节日都重视,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了。正所谓“大寒小寒,*猪过年”。早早把猪羊*掉,放进肉篓里,用自然冰块冻上,搁在冷房里。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更是忙得不亦乐乎。说是过大年,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俗语云:“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打扫房;二十五,去赶集;二十六,磨麦黍;二十七,烩大菜;二十八,把对刷;二十九,糊窗户;三十白天蒸馒头;初一、初二‘三叩首’”。

可见,腊月二十三以后,六区人家里的活都有安排。

旧社会,人们认为,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的日子,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人们要给灶王爷烧香摆供,然后将其画像焚烧,恭送“上天”。有的人家还要煮黑豆,烧干草,为灶王爷喂马呢。同时,六区人还认为灶王爷一年一轮换,年前再“请”一位灶王爷(画像),贴于锅台上方的墙壁上。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把室内外彻底打扫一遍,连旮旮旯旯都要清扫到位。男人们大扫除,妇女们洗衣服、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过大年。二十五,六区人云集龙泉关镇,赶一个一年来最大最热闹的集,缺什么年货,这天都要置办齐全。过去人们“手头紧”,背上自家的玉米、猪肉等物,或卖掉后购点别的年货,或兑换点小麦、大米等细粮。这天,外地小商小贩也运来细粮、粉条、海带等物进行交换,连五台县临近的村庄还到龙泉关赶集呢。二十六,人们把换来的几十斤小麦磨成面,这就是过年的细粮了。二十七,人们把猪肉切成块,切一大锅萝卜疙瘩,烩在一起,一来为了正月里做菜省事,吃好长时间;二来为的是仅有的一点肉能多炖点菜,多沾点荤。这也是穷日子留下的习俗。二十八、二十九,接近年根,开始写对联,糊窗户,贴年画,把家里布置一新,营造喜庆气氛。同时,也该理发了,“有钱没钱,推头过年”嘛。三十,把馒头(六区人叫姆馍)蒸好,点上红点儿,以备为神仙、祖先摆供和食用。

外地人三十晚上有守岁的习俗,一直守到二十四点(深夜12点)新年的钟声敲响,开始放鞭炮,辞旧迎新。六区人则不然,三十晚上把饺子包好放起来,二十二点左右就入睡了,初一凌晨鸡叫头遍便起床烧香摆供,点好灯笼,燃起旺火,放鞭炮和“二踢脚”。年轻人争着放“头炮”(第一炮),有的孩童晚上激动得睡不着,后半夜睡着了也误了时间,后悔不迭;有的人恶作剧,半夜里点着一个“二踢脚”从窗户眼里扔出去,把全村的人都给震醒了。这时,孩子们不管早晚,都爬起来放炮过年了,折腾了好一阵,天还不亮,才发觉上了当。

外地人除夕晚上、初一早上放了炮也就算过年了,六区人初二早上还要早早起来放炮哩。人们认为初一早上接神仙,初二早上接“财神爷”哩,所以有的人起得更早。这是与外地人过年最大的不同。

“过新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欢欢喜喜真热闹”。在老家人看来,大人们穿不穿新衣服就那么回事了,孩子们是务必要换一身新衣服的。富裕一点的人家要给孩子从里到外都换上新的,一般人家起码要给孩子买(做)一身外套,穷人家也要给孩子的衣服拆洗翻新一下,总得有点新气象。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了,孩子们过年穿新衣服的要求家家户户还是能够满足的。

过年无疑是要改善生活的。初一、初二的主打食品当然是饺子。有的地方除夕晚上一边守岁一边煮饺子吃,初一早上却吃点心。六区人则除夕和初一晚上包好饺子,单等初一、初二早上下锅,并熬一小锅大烩菜,把猪肉、豆腐、粉条、海带烩到一起。在我们老家人看来,这就是最好的菜了,别的也做不来,顶多弄几个凉拌小菜。父子、弟兄们烫一壶阜平枣酒,辛苦了一年,此时享受一下幸福的生活。过年讲究团圆、团聚,可不知何故,六区人只要儿子娶妻分家,年就各过各的,正月里才互相请吃、吃请。

过年更讲究老幼尊卑。初一、初二早饭前,晚辈要给祖先的牌位和长辈们拜年磕头,家族中的晚辈们串联起来,挨家挨户去磕头。新社会不时兴这个了,但礼节还是要走一走的,意思意思就行了,长辈们也不让他们下跪,说“来了就有了”。这些后生们巴不得如此,问候一声点根烟就走了。新媳妇们就没这么便宜了,他们是在早饭后去磕头,小叔子、小姑子们硬按着脖子多磕几个才能过关。

“正月里是新年,不过十五不算完”。初三、初四消停两天,紧接着要过初五,六区人叫“破五”。为什么要“破”呢?因为正月初五是一年中最先遇到的“五”,“五”与“无”谐音,“破五”就是“破无”或“破穷”,只有“破”一下,一年到头才能“无穷日”。旧时,人们在这天的清晨要从炕席下扫出一撮炕土,倒出门外,然后放鞭炮,以示送“穷土”。破五早饭也是饺子,这一天不请客,也不到亲戚家去吃饭。

下一个节日是最热闹的正月十五了。城市里管正月十五叫元宵节,“正月十五闹无宵”嘛!而六区人不会做元宵,计划经济时代也买不到,所以就叫过十五。说是过十五,实际上从十四到十六要热闹三天。闹红火必不可少,有的村扭秧歌、跑旱船,有的村踩高跷、耍社火、点九曲,大一点的村庄还要提前排练一些节目,届时演出。

最好看的是“踩街”活动。家家户户提前用圆木片和彩纸制作十几盏小灯笼,里边点上蜡烛,连续三天晚上摆在街道两旁,红黄粉绿交相辉映,比起城市的灯会自有一番乡土情趣。同时,人们在街道两旁点起旺火,敲起锣鼓,扭起秧歌,架起旱船,跟街上下走一趟,烟花爆竹噼里啪拉响个不停,一片喜庆气氛。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全年风调雨顺,得个好年景,同时活跃一下农村的文化生活,正月十五可说是我们阜平六区的“文化节”。近年来,阜平县组织大型秧歌队,届时来到六区,与天桥镇、龙泉关镇的秧歌队汇合一起,锣鼓喧天,经久不息,更加热闹非凡。

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一切回归正常,一年忙碌的生活又重新开始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