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出场的第二个主要人物,上过初中的朋友对《范进中举》应该都有印象:热衷功名,54岁时终于考中举人,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却已到了风烛残年之际。
范进从二十几岁就开始考科举,直到54岁考中举人,宝贵的中青年时期都浪费在科举——落榜——再科举——再落榜的循环悲剧之中,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个疑问:考了这么多年还不中,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范进家境殷实、不愁吃穿,那么他一直以读书考功名为业属于正常,但事实上范进家的家境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表示。
衣不蔽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有一段关于范进的侧面描写:“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都12月的天了,范进还穿着单衣服,冻得发抖。
而在《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由何之美浑家之口,道出了范进妻子的穿着:“……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
蒲窝子是指用草和鸡毛编成的鞋,这种鞋是冬天穿的,但是范进的妻子在夏天还穿着,说明家里很可能春夏秋冬就一双鞋。
范进冬天还穿着单衣,妻子春夏秋冬就一双鞋,可谓是衣不蔽体,这样的条件下,范进没有去从事劳动赚钱养家,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让人想不明白。
食不果腹范进被周进看中选中秀才后,老丈人胡屠户提了猪大肠和酒去范进家里道贺,道贺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把女儿嫁与你这现世穷鬼”“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十几年猪油都不曾吃过几回;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对她冷嘲热讽,可见在日常的生活中,其他乡邻的冷嘲热讽不会少。
另一处就是范进参加科举考试回来之后,妻子和母亲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母亲都饿得看不见东西了,让范进把家里生蛋的母鸡卖了换米粥吃。
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注意“煮餐粥”的做法是什么呢?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煮米粥。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然后用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这种情况下,连胡屠户都说要给范进找个教书工作,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母亲和妻子,但范进还是依然要考科举,不管母亲和妻子的死活,这样的毅力是从哪来的呢?
范进绝对不是爱读书之人有些人会说,范进是一个以读书为业的读书人,热爱读书。这个答案正常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参考范进中举之后,后来又当了山东的考官,竟然不知道苏轼是谁,可以看出范进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钱。
因为范进受够了穷困的日子,但他又不会其它的赚钱方法,于是就只能靠读书找出路,因为现实中的张乡绅和胡屠户都给了他很好的例子。
胡屠户的一句话揭露真相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胡屠户说过这样一句话:“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
范进早就知道科举功名可以带来钱财,但对于到底能带来多少钱财却没有数,这下胡屠户直接给他具象化了,一年四五千斤的肉,范进可是一个一年都吃不上几次猪油的人啊,为了吃上这四五千斤肉,范进也舍得30多年的青春了。更何况还能当上官。
范进54岁中举,几乎消耗掉了生命中整个的美好年华,老母与自己穷愁困厄未享清福而暴亡,娶妻如此未有子嗣。就算是中了举人就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找回人生的尊严了吗?
在吴敬梓看来,人生或喜或悲,并不能定论。再想想那102岁进乡试考场的广东老秀才黄章,皓首穷经,人生何为?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谓妙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