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牛人,是个新词也是旧故。现在人把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或者做出超常成就的平凡人,称为牛人。但古代也其实有“牛人”。
牛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人类最早驯服的野兽动物之一。从近年来考古发现大量牛骨化石来看,中国人驯化野牛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而在更高效的农耕机械发明之前,牛是极重要的劳动力,乃至称为先民崇拜的自然神灵。直到现在的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牛依然是极神圣的存在。比如苗族妇女盛装的头冠就是巨大银色牛角,象征的被神牛祝福。
在儒家文化中,牛是猪羊鸡犬稚兔鱼等禽畜之首,是皇室祭祀的首要祭品。《礼记》多处记载天子祭祀,牛为首或只需要牛。要祭祀的牛,经过仔细挑选,最后由天子亲自牵到庙门。因此《周礼》记载朝廷有一套专门的养牛人员,他们的职称众多,责任繁重,要提供祭祀、国宴、军事、行役乃至丧礼用牛,后来被统称为“牛人”。
此后,官家的“牛人”逐渐被“牛吏”取代,到宋朝“牛人”仅指民间拥耕牛的佃户,社会地位低微。
而现代人所谓的“牛人”其实是“牛逼的人”的简称,流行于21世纪初。有学者认为这个俚语与“吹牛皮(比)”有关系。
据《俗语典故语源辞典》的介绍,“吹牛皮”源于西北方言,甘肃一带用牛皮筏子渡黄河的传统。由于牛皮筏子坚实宏大,难以用嘴鼓吹,必须用鼓风器具,所以有了“吹牛皮筏”是说大话的意义。
这个考据最早来自历史学“牛人”顾颉刚,在流行近半个世纪后,近来有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清末南方文人的作品中已经出现吹牛皮就是说大话的用语。据考证“吹牛皮“来自宰牛的习俗,“从前将牛宰*之后,屠夫会在牛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在切口处用嘴使劲往里吹起,让牛的身体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容易剥离”。
后来由“吹牛皮”衍生出“牛(比)哄哄”,指大话说过火的人,反映出人们对吹牛者不满的贬抑态度。有研究发现民间后来有将此词语褒义的趋势,“如果吹得有名有姓,实有其事,便谓之真牛皮,省称就是真牛或牛皮”。
牛皮(逼)真正出现大众文化中,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流行文学。1986年,作家王朔在《千万别把我当人》中,第一次将民间俗语“牛逼”以一种褒义的姿态印成了白纸黑字。令这个俚语从此红遍大江南北。
21世纪初的Web 2.0时期,这个公众舆论的狂欢时代,王朔式的“大白话”生命力旺盛。2000年,王朔的新文《我看鲁迅》里开篇就说,他小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不久之后,这个超级接地气的词随着百年来中国最牛逼的人,也成为了信息时代第一“牛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