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半人都被“隐形”,又有一个人消失时没人发现

世界上一半人都被“隐形”,又有一个人消失时没人发现

首页休闲益智大锤粉碎更新时间:2024-04-27

毒饭们都看得出来。

Sir在9月底,非常的……

意-难-平。

因为大热剧《沉默的真相》。

江阳为首的主角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不止他们……

Sir想到的,是现实里更多的“我们”。

要多努力,才够得着真相的微光。

要多挣扎,才能被光照亮。

这是一部好剧的余震。

Sir始终认为,好剧不一定要临摹现实,它可以天马行空,夸张变形。

但。

它一定能揪出那头房间里的大象。

像今天这部。

看到最后,它不仅揪出“大象”。

更揪出那个藏在暗处的“你”。

01

在别人眼中消失

故事源于一张毕业照。

注意右下角。

冷不丁坐着一个人,没有脸,没有手……

别怕,Sir今天不是聊恐怖片。

他是谁?

不知道。

但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学校里,大街边,写字楼里,荒野郊外……

孤零零的。

哪怕“他”的动作幅度再大,依然,没人看见。

也许他有实体,只是在别人眼里,消失了。

这些人和你我一样,平平无奇。

你的班上也有吧。

不爱出头,不爱说话,成绩一般,甚至没出过什么糗……

越回想越多?

不奇怪。

世界上这类人占40%-60%。

光美国就有1500万,这些模糊面孔背后分享着同一个名词——

社恐。

学名叫社交焦虑障碍,美国学者总结道:

“个体因为面对可能会被他人审视的情况,产生显著的害怕与焦虑,害怕自己言行会导致负面评价,主动回避社交情况,努力忍受社交带来的焦虑,并因此感到极度痛苦。”

有点绕?没关系。

《脱口秀大会3》冠军王勉提供过接地气的描述:

“我们公司在25楼

就两人坐电梯,你能跟他说的话

最多撑到2楼半”

够形象,够真实。

对社恐来说,职场是地狱

55秒的语音袭击,开会发言,同事交流……

统统要命。

听起来很压抑?

不妨了解一下,社恐开心的瞬间:

不用面对面交流工作啦!

终于可以宅家一天啦!

哈哈。

别替他们可怜。

把“恐”字拿掉,他跟其他人无异。

安安静静,也可以很迷人。

穿上衬衫,学会弹吉他。

但他还是喜欢在角落里呆着,一个人演奏。

真是一个人?

不一定吧。

他们也想跟人交流,也想表达。

可一肚子情话不敢说,只好把爱融入旋律里。

让社恐示爱,惊恐程度好比拿着绳子逼他自尽。

来电瞬间,哪顾得上组织什么土味情话。

只剩整个人僵住。

唉。

果然还是不行啊。

于是,他们又回到那个最习惯的状态——

自己和自己说话

嗐。

有趣多了。

没对象?

我可以自己脑补啊,要多甜有多甜,要多秀有多秀。

△ 《最终幻想女孩》

看身边人一双一对的,羡慕?

不需要。

他们肯定也会吵架,也会有矛盾。

我岁月静好,默默期许一段完美爱情也不错嘛。

总会等到的。

看不惯同事。

又不想撕破脸?

我可以自己扎小人,在厕所关起来偷偷下“降头”啊。

微信响了。

又是各种不太熟的老同学、老同事聚会。

看他们玩很嗨?

我自己在家,耳机一戴,手机一丢。

也很爽。

Sir说的就是你。

我们也许还不到真正被定义为“社恐”的程度。

或多或少,我们都经历过社恐时刻

甚至。

种种迹象表面,社会正迈入一个“社恐时代”

眼下,“反社交”潮流呼之欲出。

朋友圈3天可见,微博有绿洲版;

以前想找人约饭,现在对着直播下饭也挺香。

不是我们不想社交了。

而是我们印象中的“社交”,变得畸形

人与人真正的交联,在不断稀释

交朋友,像看简历。

交男友,像买股票。

像是前两天上热搜的“上海名媛群”事件。

不断有人在后台问Sir怎么看。

坦白说,Sir觉得这只是当下某种魔幻错位的一角。

如果它是真的。

当身份和炫耀成为社交必备品时,多少人会被劝退?

如果它是假的?

更可怕。

当媒体需要虚构一批面目可憎的社交投机者,去取悦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人时,岂不是又一次对怀揣真心的人的冷眼嘲笑。

长此以往。

“消失”,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02

在自己眼里消失

果然。

更多“隐形人”在我们身边出现。

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

别人呢?

没看一眼。

他们独自享受着自己的挥汗如雨。

结果呢?

欣赏他的,只有自己。

又一个刺眼标签。

这次不是“社恐”。

“小众职业”

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或者只是因为一身工服,一身汗味,还有脸上密密麻麻的伤痕。

承担各种奇怪偏见。

Sir还记得曾经在杂志里看过的笑话。

来自动物园一位水豚饲养员。

“我刚往歪脖树上一搭绳子。

一大妈站在游客参观区就喊:

小伙子,你还年轻啊!

这时候杨毅的内心是崩溃的。”

△ 引自《科学大观园 2019年17期》 李喆

说出来可能一笑而过。

但这样不起眼的鄙夷,正在生活中蚕食着每一个人,甚至家庭。

对,偏见也是“隐形”的

电影《入殓师》。

主角小林一开始不想干这行,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做。

他只跟妻子说,投身婚丧行业。

现场,忍受着极度不适。

真不怪小林。

跟尸体打交道,在哪都不算个好职业。

尤其在传统观念扎根的东亚国家。

“死者为大”。

尽管“一条龙”服务周到,但“死”依然触动国人敏感的神经。

“自从步入这个行业,每逢相亲,谈及自己的职业时,对方多会闻言色变。司丽霞告诉记者,今年春节相亲时,对方直接提出让她换工作,哪怕赋闲在家。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10年多来,因为入殓师这一职业,司丽霞的相亲均以失败告终。”

△ 引自 中国新闻网 《33岁女入殓师日日陪伴逝者 入行10年多常被催婚》

电影一个细节恰恰反映偏见的隐蔽性。

小林开始慢慢接受这份工作。

细致擦拭死者身体,为他们化妆,怀着对尸体的敬意。

妻子在一旁陪着。

但你看她表情:

开心吗?欣慰吗?

有点勉强吧。

更多,是拼命也掩饰不住的慌张和大喘气。

生理抵触可能是一部分。

Sir也相信,她真心为丈夫高兴,看他把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发展成怀揣信念的职业。

这更令她忌惮。

一旦成定局,丈夫注定将面对成倍的冷眼。

他不觉得,但她能看到。

就像她曾经告诫过的那样:

“你的工作可以堂堂正正告诉孩子吗

他以后会被欺负的”

类似职业很多很多。

它在每一个希望活出真实自己的人身边,又放下一个框。

职业不高端,不体面。

职业靠体力,没前途。

……

他们告诉你——

你可以选择这些职业。

然后我们选择漠视你。

于是。

越来越多人在自己的“眼里”消失。

因为妥协,是最安全的出路。

03

让人看见你

这些“隐形人”到底是谁?

揭晓答案前。

Sir想引用片子里隐形人的第一段独白:

“嗨,你看得到我吗?

不,你看不到我

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适合消失在任何人面前

我想要的,只是被人看见

但只是努力,人们是看不见我的

要非常非常努力,才可能,被看见一点点”

这让Sir想到《摔跤王》的结尾。

米基·洛克饰演的“大锤”,发表完一通“遗言”后。

“如今我听到的不只是好话

我也去忘却

我也不像曾经那样年轻

但是去他的,我还站在这里

你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流失,他们说“他筋疲力尽了”

他完了,他是个废物

他的时代过去了

你们猜怎么着?

再干20年!”

马上挨了一拳。

疼痛让他几乎晕眩。

颤颤巍巍地爬起来,死顶。

每打一拳,喘一口气。

最后,在鸡血的欢呼声中,他爬上护栏,使出他独有的“大锤粉碎压”。

记住最后这个空镜。

在漆黑中,默念——

1,2,3,4。

灯光没有再亮起。

那谁赢了?

不重要。

对一无所有的 “大锤”来说,掌声是他最后拥有的。

没有谁不眷恋“那束光”。

这无关虚荣或卑怯。

这事关一个人生真相——

无论贫富,我们,都是需要别人认同的动物。

区别在于。

你是主动展示自己的个性、活力、真诚。

还是被动任由他人目光扭曲真实的你。

片子里,最后所有隐形人都露脸了:

坐在角落的孩子。

大胆秀,大声笑。

还有面对女孩的他,躲在地下室练拳的他,在马厩里低着头的她……

就那么简单?

这不是什么皆大欢喜的反转。

留意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动作。

——往镜头前主动迈一步。

外界的目光可能冰冷,世俗的规则可能顽固。

但。

别框住自己。

与其慌张地寻找他人投来的目光。

不如先闭上眼。

默念——1,2,3,4。

漆黑中,那一刻并非妥协。

而是在内心投下一盏聚光灯,照亮真实的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