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苍穹 张建刚 摄
世界进入读图时代,摄影家们并未成为得天独厚的时代宠儿,智能手机的普及,全民摄影大潮席卷而来,将那些固守着陈旧套路的摄影人瞬间淹没,正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几乎在一夜之间横扫了“柯达”和“富士”胶卷一样。只有那些独辟蹊径,将类型化摄影做到极致的摄影家,才能在汹涌澎湃的阅图海洋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冲到波峰浪尖,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弄潮儿。
摄影家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否则就要被淘汰。
张建刚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军旅摄影家,是导弹类型化摄影的探索者,也是成功者。
他土生土长于导弹部队,在导弹武器摄影的探索与实践上,当然具备先决条件。
更重要的是,自从恋上摄影那天起,他就将自己的创作锁定在对导弹武器的跟踪拍摄上,并逐渐形成了以诗意表达作为表现作品意韵的主调。这也许跟他的个性与艺术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东方神剑 张建刚 摄
巧布疑阵 张建刚摄
小试牛刀是在1988年,随着作品《东方神剑》在《解放军画报》作为封面刊发,张建刚的类型化摄影从那时就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从这次摄影探索中,他找到了表现导弹武器最根本的元素:钢铁 火焰。
如何在导弹武器中找到诗性的视觉语言?
拍摄导弹武器说容易也不容易。钢铁是生硬的,单纯表现武器的宏伟并不难做到的。关键在于诗性,图片真正的生命来源于诗性表达。在完成艺术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导弹武器生命。
诗意是柔美的,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意向。如何捕捉?如何将意向演化成具象?如何才能使武器与诗意达到完美的结合?
随着作品《巧布疑阵》的推出,张建刚似乎顿时开悟,原来诗意就是凝成艺术作品的那股气,在钢铁的铿锵主旋律之下,它一如舒缓的颤音,一如轻歌曼舞。阳刚与阴柔形成的对比与反衬,让人感受到的是视觉的跌宕起伏,心灵的荡气回肠。
利剑出鞘 张建刚 摄
子夜演兵 张建刚 摄
秋染发射场 张建刚 摄
阵地飘香 张建刚 摄
雪野奇兵 张建刚 摄
于是,张建刚在夜色下的导弹发射场,不仅看到了高高伫立、直指苍穹的导弹,还看到了湛蓝的夜空和一轮明月;在一望无际的高原戈壁,不仅为导弹喷射的火焰而惊叹,还为导弹在蓝天上喷洒的烟雾而痴迷。暮色中导弹背后那幽蓝的光影透着凛凛*气;苍岩下,导弹喷射的血色烈焰与如墨的岩石绘成了气吞山河的壮观景色。
如果说《秋染发射场》《雪野奇兵》《阵地飘香》等是借助景色的烘托、渲染,画龙点睛地表达了导弹武器的阳刚之美,而《雾锁蛟龙》便达到了诗性表达的极致,那势不可当的导弹似穿云破雾而来,其视觉冲击和震撼力几乎让人猝不及防,而画面之中,除了武器之外,竟难以找到与之无关的背景。
腾云驾雾 张建刚 摄
彩练当空 张建刚 摄
剑指苍穹 张建刚 摄
闹天宫 张建刚 摄
飞天“哈达” 张建刚 摄
弯弓搭箭射天狼 张建刚 摄
神龙画九天 张建刚 摄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就是一首诗。这首通过光与影构成的诗行,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冲击着读者视觉,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从而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张建刚用他的镜头谱就了一曲曲钢铁与火焰的诗意交响。
为此摄影家当然也付出了极多,比如藏在发射架边的掩体内抢镜头,把相机固定在导弹发射车上自己三十米外遥控拍摄……
钢铁方阵系列之一 张建刚 摄
钢铁方阵系列之二 张建刚 摄
作为军旅摄影家,军事记者,张建刚当然不仅仅从事导弹专题摄影。从事摄影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导弹部队的每个角落——从导弹发射场到导弹末区,从江南到塞北,从酷暑密林到雪原戈壁,从大都市到无人区,从大学校园到山沟连队,从炮声隆隆的国防工程施工现场到远在深山的寂寞哨所……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他用他的作品记录和见证了战略导弹部队成长壮大的壮丽历程。
导弹工程兵系列之一 张建刚 摄
导弹工程兵系列之二 张建刚 摄
主人公小传:张建刚,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火箭兵报》高级编辑。祖籍山东文登,1959年1月生于辽宁大连。1977年1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报社编辑等,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张建刚自拍像
作者:陈可非
编辑:柴 潇
编审:曲延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