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航鹰路消防救援站镜头记录消防员的一天

双流区航鹰路消防救援站镜头记录消防员的一天

首页休闲益智叮当消防队员更新时间:2024-06-25

冲在火灾现场最前线,不错过救援行动……相信这是很多人对消防员的第一印象。

他们通常做什么? 11月8日,随着“全国消防日”的临近,记者走进每年接到上千起消防电话、是全省最繁忙的基层消防站的成都市双流区航英路消防救援站,跟随消防员。 用相机记录消防员的一天。

从接到警察到下车,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叮当的铃声……上午10时许,记者一走进双流区航英路消防救援站,急促的警铃声就响起。 正在训练的消防队员听到命令,赶紧跑到一楼车库。

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穿上靴子、战斗服、腰带、呼吸器、头盔,很快就把消防车开出了视线。

消防员进行日常训练。

在车库里,记者看到消防车后面有一排旋转衣架,上面挂着两套衣服,一套蓝色,一套橙色。 “我们会根据铃声的不同来判断穿哪套衣服。蓝色的是消防救援服,橙色的是紧急救援服。” 站长王宇告诉记者,无论穿哪一套衣服,一定要在一分钟内穿完。 结束。

“穿衣服有什么难的?再着急也能很快穿好!” 记者满怀信心地试穿了应急救援服。

沉重的救援头盔、厚重的衣服裤子、笨重的靴子……当记者第一次拿起这套衣服时,“重”是第一感觉。 等到记者穿上整套衣服,已经过去了1分半钟。 。 王宇告诉记者,消防人员接到报警后,要求从接到报警到离开车辆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 如果记者以这样的速度穿上衣服,消防车早就开走了。

“你可能觉得这些很重,但蓝色的更重。” 王宇说,记者穿的应急救援服已经很“轻”了。 如果是消防救援服就更重了。 “整套设备重达20多公斤,有时根据火灾现场的需要,我们还得携带重约30公斤的空气呼吸器。”

“挖马蜂窝”后衣服被汗湿透

他们很快下了车,迅速换了衣服,飞快地跑着。 记者发现,他们吃得也很快……十多分钟,消防队员就结束了午餐“战斗”,似乎“快”字已经融入了他们的骨子里。

午饭后不久,紧急的警钟再次响起。 此次警方出动的地点是双流区彭镇一仓库内的马蜂窝。 记者也跟着他们去了。

登上消防车后,记者、同事兼摄影师李强与消防队员一起出发。

“这段时间还好,夏天每天都有马蜂窝警报,有时一天有10多个警报。” 消防员黄林飞告诉记者。 “对付黄蜂的时候需要穿防蜂服,我们还给你准备了一套,拍摄处理过程的时候需要穿上,以免被蜇。” 黄林飞还对李强进行了突击训练,并要求李强做好心理准备。 :穿蜜蜂服会很热。

记者体验成为一名消防员。

当记者一行到达双流区彭镇一处仓库时,村民已在路边等候。 “马蜂窝有小南瓜那么大,黄蜂也有那么大!” 村民一边打手势,一边带领记者和消防队员进入仓库。 记者在仓库内的横梁上看到了一个马蜂窝,距离地面约3米。

“请不要过去,你得处理一下里面的马蜂窝,免得被蜇。” 观察现场后,记者和站长助理魏宏伟在仓库外的道路上张贴了警示牌,摄影同事李强、黄林飞则穿上了防护服。 蜜蜂套装进入仓库。

消防队员正在挖马蜂窝。

“消防员对付黄蜂巢有三种方法:最常见的是‘火攻’,即用打火机点燃农药,用火摧毁黄蜂和巢穴;第二种方法是套袋,即攻击暴露的马蜂窝,用编织袋将其全部清除;第三种方法是高压水枪冲击,主要用于位置较高、人员难以到达或不宜火力攻击的情况。 魏宏伟说,经过刚才的现场勘察,他决定用套袋将其摘下来,然后在该区域喷洒*虫剂,防止黄蜂卷土重来。

十几分钟后,仓库的门打开了,现场已经没有黄蜂的踪影了。 黄林飞手里拎着黄白相间的编织袋走了出来。 “里面有一个蜂窝,现在天气冷,里面没有蜂蛹,所以已经很轻了。” 黄林飞说道。 然而,当他和李强脱下防蜂服时,记者还是震惊了:他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消防队员已经把马蜂窝处理完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