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法宝,帮助家长对付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四大法宝,帮助家长对付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首页休闲益智捣蛋熊孩子更新时间:2024-05-09
父母的烦恼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

在幼儿园里,孩子老去抢小朋友的东西,把小朋友弄哭,老师明确要求你管好孩子;

在小区里,孩子常常打架,别人的孩子吃了亏,你免不了赔礼道歉;

在餐厅里,孩子不停地狂敲碗筷,怎么劝都不听,最后只有使用“武力”才让他停止;

只要孩子一出门,你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一个不留神,他又会闯祸;

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孩子调皮捣蛋,经常惹事,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爆发,自己尝试了许多方法,可都见效甚微。

有的父母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打骂和体罚来制止孩子的“调皮捣蛋”,反而造成孩子举止异常,性格扭曲。

为什么孩子会“调皮捣蛋”?

难道,自己真的生了一个“熊孩子”吗?

孩子调皮捣蛋,原来如此!

3-6岁幼儿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险,四处摸索,随着身心的成长,他们非常渴望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和小朋友一起玩”简直情有独钟,“玩耍和游戏”成为孩子间独特的社交方式。

我儿子小时候也不例外,每天吃完晚饭,一定要嚷着出去找小朋友玩,可往往玩不了多久,就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

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太小,能力有限,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很难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这导致在社会活动当中,幼儿期的孩子会以一种直接的、随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肢体动作、乱发脾气就是他们常常采用的表达方式

其次,大脑的发育,也是制约孩子行为模式的关键因素。

脑前额叶是人类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它负责分析、思考、判断、控制、决策、记忆等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

人类前额叶的发育是呈弧形的,在3-6岁仅处于萌芽阶段,一直要延续到20-30多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所以,在此之前,幼儿期的孩子是不能像大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到三思而后行。

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大多时候,他们确实是“身不由己”。

那么,是否就只能放任孩子的“调皮捣蛋”,静待花开呢?

当然不行!

如何应对孩子“调皮捣蛋”?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定终身”,说的就是,一个人幼儿时期的发育对他漫长的人生非常重要。

幼儿期的成长,不仅仅受孩子身心的影响,更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引导、教育。

想要改善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以下“四大法宝”可以供父母们参考:

1.给孩子设立基本的规则

每当全家外出游玩的时候,我一定会郑重其事地跟儿子强调一遍“基本准则”,提前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给他灌输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并不要求“高大上”,主要是涉及人身安全、社会公德层面的基本要求。

比如,

不能在爸爸开车的时候,手舞足蹈影响他开车;

不能在公共物品上乱涂乱画;

不能跟着陌生人走;

不能不经允许去碰去拿别人的东西,等等。

开始的时候,他总会问“为什么呀?”,我则会使用浅显的语言或是肢体示范,尽可能地让他知道原因和后果。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发现这些规则已经变成他的日常习惯,自觉遵守。

大人千万不能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不去给他设定规则。

父母可以采用讲故事、唱儿歌、读绘本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规则,加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2.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了解孩子,要从观察孩子开始。

留意观察,你会发现孩子每一次行为的背后,可能都是有原因的,对于“调皮捣蛋”,父母切忌一概而论。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可能是他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表现。

在孩子每次参与群体活动前,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和零食,以便孩子间交换、分享。一旦孩子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愉悦,他会很自然地放下戒备,慢慢变得友好,从而逐步产生友爱心、同理心。

父母要做好观察者的角色,分析原因、寻找办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创造条件和环境来引导他们。

不要害怕孩子惹是生非,更不要打骂孩子。打骂是给孩子的错误示范,它既加重了冲突,又让亲子关系疏离。

3.反复提醒,随时提问讨论,方法要具体

幼儿期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才开始发展。

父母有必要反复提醒孩子行为准则、错误教训,帮助孩子建立有意识记忆,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为什么我们不能抢别人的东西?”

“为什么不能在公交车上随意跑动?”

“如果你最爱的书被小朋友撕掉,你会怎么样?”

“如果别人对你大吼大叫,你会怎么样?”

问问题和讨论问题,不仅能加强孩子的记忆,更能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学会站在他人立场看问题。

注意问题和讨论一定要具体,最好带入特定的场景,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

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父母要坚持长时间的反复提醒,用心和耐心才能换来孩子的不断进步。

4.不要给孩子“贴标签”,随时表扬孩子

有位妈妈,发现平时活泼开朗的儿子,最近变得沉默寡言,不太愿意出门玩,还老问她“妈妈,我是坏孩子吗?”

孩子的发问让妈妈触动,她一边安抚孩子的情绪,一边了解到,原来是孩子在幼儿园里经常惹祸,老师无意间对他说了句“你是个坏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负面的标签,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导致孩子逐渐固化这种思维,自暴自弃。

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幼儿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表扬。

随时表扬,当着外人的面表扬他们,无意间促使孩子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在父母的不断表扬和夸奖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行为正在发生变化,好的行为越来越多,而坏的行为越来越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为最了解他们的人,父母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呵护他们的成长。

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终有一天,他们会成为那颗闪亮的星星!


##0-6岁育儿经#第四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