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模型在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策略中的应用

社会力模型在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策略中的应用

首页休闲益智地铁车站管理模拟更新时间:2024-04-30

文、编辑 | 念初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地铁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铁站发生生化恐怖袭击,会造成多人伤亡,因此更应该加重视地铁应急管理工作

一种基于改进经验公式的指导方案应运而生,引导疏散模型将社会力模型与行人特征相结合,应用于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策略中,以优化紧急疏散。

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压力。由于高容量、准时和环保,地铁在城市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地下空间结构复杂,通常会有大量行人拥挤,发生恐怖袭击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种事件破坏力巨大,地铁里生化恐怖袭击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过很多次。

从 1950 年到 2005 年,发生了 423 起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恐怖袭击,造成 318 人死亡。1995 年日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袭击事件,造成 13 人死亡,6300 人受伤。

种种事例表明,在紧急情况下,高效的疏散引导很重要,它可以使行人快速脱离危险环境。

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开发了一个带有疏散领导的人群疏散模型,它揭示了疏散领队的最佳数量与行人的分布范围有关。

该模型在仿真实验中分析了疏散领队速度和能见度范围,但未考虑行人特征和火灾伤害。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种疏散方法,该方法将优化与野火多发地区的交通模拟相结合

它虽然考虑疏散人员的疏散时间,确定最佳疏散路线。但是也只考虑了正常情况下的疏散行为。危险源对行人疏散行为特征有重要影响,这在现有的引导疏散研究中鲜有提及。

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不同特征的行人会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可能对疏散疏散产生重大影响。于是仿真模型必须描述人群情绪传染,并使用多代理技术优化疏散时间

在仿真社会力模型中,它考虑到了在紧急情况发生的过程中,个人特征的差异对疏散情况的影响。

改进的社会力模型与高斯泡芙模型

社会力的概念最早于1951年提出,黑尔宾建立了基于流体动力学方程的社会力行人流模型,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等几种力来反映行人行为因素。

在生化恐怖袭击中,有毒气体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因此,点源的密度需要用高斯扩散模型表示。

在疏散模型中,我们分析了氯的高斯粉扑模型的参数及其对行人的影响。包括有毒气体在内,所有影响都转化为作用于疏散模型中行人的社会力量。

氯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被恐怖分子用于生化恐怖袭击。根据中国化工部化学品防护研究所提供的数据,采用高斯烟团模型计算的氯浓度的危害范围,如下表所示。

行人行为应急引导

为了描绘行人特征,我们考虑了行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疏散经历。在问卷中,疏散引导下行人的不同逃生行为如下。

(1)当大量行人聚集在向导周围,无法及时获取引导信息时,行人可以选择自行逃生或等待引导信息。

(2)出口拥堵时,行人可选择排队等候或拥挤前行逃生。

为了调查的代表性,随机抽取150名行人在北京地铁西单站完成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19份。

问卷调查获得了行人特征(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疏散经验)与其在疏散引导下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数据检验,当行人不能及时获取逃生信息时,性别与行人行为相关。

此外,疏散体验与行人无法及时通过出口时的反应相关。行人特征与引导行为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男性等待引导的概率为73.9%,而女性为92.8%。行人的疏散经历对其逃生行为有显着影响:有疏散经历的行人更愿意等待引导信息(95.5%),而更多没有疏散经历的行人更愿意拥挤向前逃生。

当紧急场景存在危险源时,行人在恐慌下速度明显加快。考虑到紧急情况下行人速度的增加,进行了两倍速度和相同参数设置的系列实验。

下表则显示了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虽然有引导疏散与无引导疏散在疏散时间上差别不大,但通过出口的行人数量更加均衡,减少了前门的拥堵。

由此可以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疏散场景和行人数量较少,疏散加速可能并不明显。行人速度的加快并不能优化疏散效果,反而会导致门窄造成的拥堵现象。

恐怖袭击疏散引导部分建立了基于北京地铁西单站的疏散仿真模型,对突发事件下的引导疏散进行研究。

参数如下:行人流量为6250p/h,代表一天中最拥挤的时间段,地铁站内行人总数为2000人。

如下图所示,行人从黑色矩形代表的四部电梯中出来,选择1-5号出口逃生。出口宽度8m,单位客流量1.5p/米。

实验开始时,行人从自动扶梯进入地铁站。两分钟后,生化恐怖袭击发生,一瓶10公斤重的氯气被放置在地铁站内。

在第一次模拟中,行人选择最近的出口逃生,疏散结果如下图显示,行人在恐怖袭击前离开车站。从图中(b)可以看出,行人在遇袭后未发现危险源,仍选择生化袭击地点1号出口逃生。

3分钟时有9名行人死亡,30名行人受伤。实验结束如图中(c)所示,疏散场景中还剩下30名死者。

图中显示了定向导向装置放置在危险源周围。行人按照向导的指示疏散。五分钟后,2号出口前出现大量行人。

由于模拟一中行人没有意识到危险源,自行选择出口,在发生恐怖袭击时无法避免有毒源的影响。到实验结束时,有30名行人死亡,38名行人受重伤,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b)所示,在有定向引导的实验中伤亡人数大大减少。但2号出口大量行人聚集,疏散时间延长至7分钟以上。

在后续的实验中,在地铁中设置了熟悉地铁站、了解行人分布的应急引导员,对行人进行引导。

在疏散中使用了两种引导方案。蓝色圆点代表应急引导,靠近应急引导的行人可以获得引导信息。

实验开始时,绿点代表行人。如果行人获得引导信息,则行人的颜色由绿色变为浅绿色。

可以看出,随着引导疏散中有疏散经验的行人比例的增加,伤亡人数和疏散时间减少。有疏散经验的行人往往从容排队,从而获得疏散引导信息。

在疏散过程中,由于没有疏散经验的行人往往会挤到前面逃生,因此有疏散经验的行人较少,疏散时会出现严重的拥堵。

结论:

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改进经验公式的引导疏散模型,以提高应急疏散效率。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制导策略优于现有的定向制导策略和未改进的制导策略。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在某地铁站验证了最优导引方案和导引组合。此外,提出了结合行人特征的引导疏散模型,分析了行人个体因素对疏散的影响。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提供对行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洞察以指导疏散,结果如下:

(1)利用社会力模型构建应急疏散疏散,可以形象地模拟疏散场景,尤其是具有危险源的疏散场景。

(2)合理的引导策略可以保证安全快速的应急疏散。引导策略的关键是掌握毒源位置、出口利用、行人分布等疏散场景的整体情况。

(3)通过仿真可以找到合理的引导位置和优化的引导组合,对应急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4)引导疏散时必须考虑行人的个体特征。通过仿真实验分析行人的行为特征,可为引导疏散提供有见地的建议。

所提出的引导策略可以避免受伤并减少疏散时间,应急指挥员要掌握疏散现场的全局,有赖于合理的培训和有效的信息技术。

由于紧急情况下的行人行为特征与平时有很大不同,因此具有行为特征的引导疏散实验可以为紧急疏散提供见解,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考虑和调查。

参考文献:

1.J. Wan、J. Sui 和 H. Yu著,《基于联合社会力模型的中国地铁站疏散研究》卷394,第 33-46 页,2014 年 1 月。

2.A. Seyfried、O. Passon、B. Steffen、M. Boltes、T. Rupprecht 和 W. Klingsch著,《对行人流经瓶颈的新见解》卷43,第 395-406 页,2009 年 8 月。

3.S. Gwynne、ER Galea、M. Owen、PJ Lawrence 和 L. Filippidis著,《buildingEXODUS 预测与来自 stapelfeldt 试验和 milburn 房屋疏散的实验数据的系统比较》卷29,第 818-851 页,2005 年 9 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