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茹振钢,研究小麦,中国人的餐桌上,每八个馒头里,就有一个来自他的贡献;
她,叫原连庄,主攻白菜,中原大地上一半的白菜,都是她的杰作。
结婚三十多年,他俩依然爱得十分和谐。
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面对镜头分享爱的两人,显得分外朴实。
提到他的小麦成绩,她如数家珍;提到她的白菜贡献,他了如指掌。
以前的磕磕碰碰早已消失,如今只剩下恩爱和牵挂。
他握紧了她的手,怎么也不肯松开,他说,如今只想和她比翼双飞。
农田大棚里的神仙眷侣
一场因为志同道合的结合
出生没多久的茹振钢,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草、树皮,这些东西,茹振钢都吃过。当时,茹振钢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上一碗白面饭。
1978年,茹振钢参加了高考,走上了农业之路,他的梦想也从让自己吃上饭,变成了让中国人吃饱饭。
在学校里,茹振钢遇见了原连庄。
志同道合的两人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如今的“麦爸”“菜妈”看着蜜里调油,但刚结婚时,两人却彼此有意见。
茹振钢是个工作狂,而原连庄也不遑多让,十天半个月见不着人,成了他们夫妻生活的常态。
茹振钢对原连庄有怨言,但原连庄心里也有自己的不快:妻子、妈妈、科学家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让她当时有苦难说。
于是,把大白菜当作劲敌的茹振钢,和把小麦当作对手的原连庄,开始了一场“十年之约”:
“谁在科研成果上输了,就要回家当后勤部长。”
原连庄率先出成果,极早熟大白菜、豫白菜五号、新乡小包23接连出炉;
茹振钢也不遑多让,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也相继问世。
二人继续开始第二轮“十年之约”,却依然打成了平局。
磕磕绊绊,化成了相互理解。
只是,见面始终是他们的大难题。
很多时候,茹振钢出差回来了,原连庄却又出去考察了。
但两个人的感情却并未因此转淡,他们将自己的思念装进一封封书信里,传递给对方。
茹振钢写道:
亲人上北京,进入繁华城,
谋求新技术,饱尝北方冷。
忧食忧冷暖,坐卧不安宁,
几将心操破,盼你早南行。
原连庄则回:
《北京情思》
天苍苍,霜茫茫,
遥望星空思故乡。
早也盼,晚也盼,
一缕情丝两相连。
风啸寒,冷拂面,
两心相依方知暖。
经历多年的风雨,麦爸菜妈养成了自己的默契。
当董卿问起,还有没有第三轮“十年之约”时,麦爸茹振钢主动挽起了菜妈原连庄的手: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还是拉起手来比翼双飞吧。”
从吃饱到吃好
这条路到底有多难
茹振钢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饥荒年代的经历,深有感触:
“我老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给我讲,我有一个未曾谋面的、不到3岁的哥哥在1942年被饿死了,他临死的时候手里面还揣着几粒怎么咬也咬不动的硬玉米舍不得扔。让所有的人不被饿死,这是我的一个原动力。”
但长期以来,国际上并不认为中国人能解决吃饭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曾经将他对中国粮食经济进行的调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谁来养活中国人》。
布朗在书中推断,到2030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6.3亿左右,按照每人每天消耗8两粮食计算,需要粮食6.51亿吨。他认为,随着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中国可能会慢慢成为粮食缺口大国,甚至导致全球粮食大恐慌。
书中数据详实,分析严谨,就连袁隆平老先生也为布朗认真的学术态度所拜服。国际社会普遍看低中国,各国对中国人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唯有农业科学生产力进步,才能让中国人吃饱。
1981年,被分配到河南科技学院的茹振钢,在遇到恩师黄光正时,面对的是一穷二白、全凭自己动手摸索的科研环境。
当时,黄光正对茹振刚说了一句话,茹振刚至今还记得:
“搞科研,要有点傻子精神。”
但上天不会眷念每个“笨小孩”。
1988年,黄光正先生去世,小麦实验室里只剩下四个人、经费两千块。
茹振钢没说话,挑起担子接着做。
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原连庄也陪着他,坚持了三十多年。
在《朗读者》第三季的现场,麦爸菜妈带来了一簇颗粒饱满的小麦。
录制时,茹振钢如数家珍地向制作人董卿介绍,一旁的原连庄却忍不住抢答:“这个叫矮抗58,还叫傻瓜品种,非常好管理”,“这个叫百农4199,是最先进的”。
幸福甜蜜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艰苦和磨难。曾经有四年的时间,依靠着原连庄的支撑,茹振钢才艰难挺住。
刚培育出矮丰66的时候,长势好,穗子多,完全符合老百姓的需求。但有一天,茹振钢连续接到老百姓的电话,600多亩试验田竟然都出了问题,麦苗成片死掉。
“你看着那个揪心的事情,凉水都喝不下去了,有个地缝就想钻进去。”研究了8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茹振钢崩溃了。
为了抑制自己打人的念头,茹振钢就咬自己的胳膊,把手上咬得一坨一坨的。
他不敢站在阳台上往下看,也不敢拿刀,生怕自己会有什么过激的行为。
原连庄说,当时茹振钢睡觉都要躺在地板上。
“躺在地板上,还要躺在临窗户的那个位置,那是他看麦子的姿势。”
原连庄一直陪在丈夫身边,带他去看医生,喝中药,整整四年才慢慢恢复过来。
也是原连庄的提醒,让茹振钢豁然开朗。
有一天,原连庄建议他去地里看看,仔细查找根部。
茹振钢拔出麦苗,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
正如原连庄所说:“大的失败一定会孕育一个大的成功。”
研究8年的矮丰66被淘汰了,但茹振钢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矮抗58,抗倒伏,根系发达,亩产量1000斤,深受百姓喜爱。
他们的努力,也兑现了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承诺。
布朗的推论没有成真,中国不仅没有“拖世界的后腿”,还仅用了地球上9%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
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2020年,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在2006年,联合国就取消了对中国的粮食援助。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如今的我们
吃得不仅饱,而且好
几十年来,茹振钢和他的团队相继研发出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等小麦新品种。其中,“百农矮抗58”更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麦”,推广面积近2亿亩。经估算,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
原连庄培育出二十多个大白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多万亩,实现了大白菜周年供应,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多元,为我国大白菜生产做出较大贡献。特别是新乡小包23,主导中原、辐射全国近二十年,丰富了亿万国人的“菜篮子”,她本人被誉为“大白菜之母”。
但两人,过得却十分朴素。
去年七夕,原连庄给茹振钢准备了特殊的礼物:一碗手擀面,用的是茹振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磨的面粉;一碗炒小白菜,是原连庄新培育的小白菜品种。
忙于科研的两人没有过纪念日的习惯,几乎每个节日都在各自的实验室、试验田度过,常常是想起时节日已过去了好几天。
“我俩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过过这个‘节’那个‘节’的!”
除了持续在科研工作第一线研发新的品种,麦爸茹振钢站在大学讲台上已经40年,学生成为各个农科所的骨干;菜妈原连庄依然会在河南的各个大棚中奔波,和农民朋友交流。
两个人还影响到了自己的下一代,当年在白菜地里长大的女儿茹苏珊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读博士后,是苹果方面的专家,女婿则是畜牧领域的专家。一家人都在为世人的餐桌做贡献。
在《朗读者》里,茹振刚说,想把自己的朗读献给为农业、农村、农民努力工作的人们。
对彼此,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朋友,既是同行又是战友。
脸上始终挂着的灿烂笑容,是他们幸福的见证。
对着《朗读者》,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爱的承诺:
“我们家决定,还是继续努力搞科研,服务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老百姓。”
来源: 央视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