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刺盘绣 绣娘巧增收

针线刺盘绣 绣娘巧增收

首页休闲益智抖音刺了个绣更新时间:2024-04-30

来源:人民日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索卜沟村——

针线刺盘绣 绣娘巧增收(一线调查·走村串户探脱贫)

当地土族妇女足不出户参与盘绣制作。

林三秀(右)在家中制作盘绣。

互助县美丽乡村高原油菜花飘香。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将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年来,各地干部群众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他们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驻村*,也有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老鸦树村的普通群众,还有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干田村的创业青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别策划“一线调查·走村串户探脱贫”驻村报道,与读者一同走进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倾听华夏大地中华儿女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

——编 者

产业嬗变

从固守薄田到拿起绣针,生活在指尖越变越美

路好,山村不再遥远。

远望,长云翻卷,祁连支脉达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连阡陌,点缀其中的砖瓦房,很多房檐、大门处换上了传统而精美的木雕,彰显着乡亲们新生活的心气……

这里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索卜沟村,海拔近3000米。“洋芋青稞和菜籽,靠天吃饭不管饱”,早上一见面,驻村已有5个年头的第一*刘鹏用当地俗语向记者道出了脱贫之难:依山不傍水,没有水浇田,人均两亩地,旱涝常歉收。

远近十里八乡,何尝不如是?“高原自然灾害频繁”,借着话头,村主任索旦主告诉记者:“乡亲们最怕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庄稼一刹那被冰雹破坏。”

主观因素也曾制约着发展。“过去,家里男人头脑活泛的,还能外出务工;妇女则大多固守薄田,操持家务一辈子”,索旦主说,无怪乎,刘鹏驻村伊始,村里的贫困发生率竟高达16%!

如今摘掉了贫困帽,靠的是啥?

山峁上的林三秀家,正在紧张施工:新起的二层楼,砖瓦结构配上木质雕花;屋内屋外,处处贴着“囍”字。“上个月刚给大儿子办了喜事”,记者登门,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针线活,说起两个儿子,她笑得合不拢嘴:“二层在建的新房子,那是准备给二儿子娶媳妇用呢!”

本来担心采访时语言不通,谁料与林三秀对话,竟毫无障碍……“她如今可算见过世面”,刘鹏指指炕上这些七彩斑斓的绣片,“靠这些针线活儿,村里的妇女变成了产业工人。就说三秀家的新房,这一针一线也出了力哩!”

再细聊:原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土族盘绣,在民间普及程度很高。“按照当地传统,女孩从小就要学着为自己绣嫁妆”,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咱除了种地,还会缝物件,村里的妇女们个个都成了巧手的绣娘。”

这令刘鹏眼前一亮……

观念改变

从“单打独斗”到集中培训,近百位村民靠盘绣致富增收

通过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与索卜沟村签订了盘绣收购订单,发展“政府 企业 农户”的盘绣产业模式。

说到这儿,林三秀羞得低下了头,“想当初,咱还有点打退堂鼓呢!”

驻村工作队请来企业的培训老师,对村民们的绣制技艺、产品标准、生产流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统一培训。“培训第一天,村里闻讯而来50多位妇女;过了几天,就剩下七八个人”,刘鹏当时纳了闷:“免费培训,挺好的事,为啥群众不买账?”

一打听:家里男人担心媳妇参加培训耽误了农活和家务,说“除非政府每天发二三十元补助,不然你再也别去”。

咋办?“就算剩七八个人,也要坚持培训下去!”刘鹏下决心: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扭一扭群众的思想观念。

一番动员,林三秀没有走。接受完培训,企业派订单,计件发工资,“巴掌大的一个‘太阳花’,60元;托盘大小的,好几百元!”

坚持下来的七八位妇女,很快成了骨干。“这可好,村里的男人们纷纷找到我,要求给家里媳妇搞培训,再不提补助的事儿了”,刘鹏如今笑言。

观念在变:短短两三年,索卜沟村已有近百位妇女参与到盘绣制作中来,人均年增收达7000元以上。

可不,一上午,记者走家串户,几乎家家都有妇女在舞针弄线,好不忙活!村头,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还盖起了一座盘绣扶贫车间。“既是生产车间,更是产品展销中心”,车间里,驻村工作队队员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着搞直播带货……

席金花是村里的绣娘带头人,不仅绣艺高,还能唱一口好花儿。驻村工作队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不但帮助农村妇女转型成为产业工人,更要让她们积极参与市场营销,指望着有朝一日培养出有思路、敢干事、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

这不,包瑞一鼓动,席金花倒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给记者唱起了花儿……就在前不久的青海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她就曾被企业邀请到西宁的展厅,面对手机那头的众多网友,一边唱着花儿一边推销盘绣产品……哦,原来人家可是名“网红”呢!

比观念转变更可贵的,是眼界。

心气转变

从建起车间到对接市场,老手艺正焕发勃勃生机

一项统计令人欣喜:几年来,互助县已培育出盘绣企业近30家,带动从业人员上万人。

午后,扶贫车间里更加热闹起来;妇女们三三两两聚到车间,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新的盘绣产品……

“上次的香包非常成功,大受欢迎”,刘鹏给大家鼓着劲。今年端午节,青海一家农副产品企业向索卜沟村一次性订购了1000只盘绣香包,作为产品的外包装。“咱们不能老是绣一些简单的绣片,得想想怎么去做一些更增值的物件”,席金花接话道。刘鹏在一旁补充:“这叫增加产品附加值!”

“对,附加值!”妇女们若有所悟地笑了:打开了眼界,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向她们敞开怀抱……

摘了贫困帽,如今谋振兴。

这个说做手包,那个说搞挂件……整个下午,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人群中,还不乏一些年轻的面孔。

马洛三什姐是个“80后”,平时一边在家带娃、一边操持家务打打零工。她赶上了好时代,自小接受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我们这些村里的年轻女性,再没有学习过盘绣,更没有人去给自己绣嫁妆。”

曾几何时,席金花、林三秀们都不无忧虑:自己家的闺女都不肯学,盘绣技艺怕是要在她们这一辈手里失传了。

没想到,随着盘绣扶贫产业的发展,竟还意外地解决了盘绣人才传承“青黄不接”的难题:眼见村里的姑婶们都挣了钱,马洛三什姐主动找到林三秀,“半路出家”学起盘绣,如今也绣得有模有样,“这比我打零工可挣得多多了!”

索卜沟村“80后”“90后”的年轻媳妇里,参与盘绣制作的就有十几个。老手艺焕发青春,有市场、有传人,才有勃勃生机。

生机勃发的,还有妇女们的心气。

傍晚将至,扶贫车间里,绣娘们仍然意犹未尽地在讨论着……“你们不用回家做晚饭吗?”临别前,记者打趣道。又是一片笑声,索旦主说了实话:“现在媳妇们挣得比男人都多,家务活儿如今都轮到小伙们干了!”

哦,谁叫他媳妇也是位绣娘呢!正应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记者手记

产业振兴

需下绣花功夫

当地妇女大多是巧手的绣娘。这一点,但凡到过互助县的人都会有所感受。索卜沟村只是记者探访的一个缩影,说互助处处是盘绣村,应当是不为过的。

但千百年来,刺绣技艺只是当地的一种生活方式。衍变为一种脱贫产业,并且带动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甚至破解了技艺传承面临人才断档的难题,这都是近几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技艺走向市场后衍生出如此多可喜的连锁效应,得益于各方的探索与努力。政府找准了扶贫产业的切入口、为产业发展完善培训营销等各个链条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在扶贫工作中积极作为、主动对接产业上下游平台——这才有当地群众特别是妇女们转型为盘绣发展的“弄潮儿”。

政府与企业的“穿针引线”,何尝不是一种绣花功夫?(记者 姜峰)

责任编辑: 徐宙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