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接二连三出土了举世瞩目的陶器、玉器,与青铜器等旷世杰作,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还没有被发现。惊叹之余,情不自禁感到好奇:那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到底拥有怎样的气魄与国力?
一、艺术大师蚕丛古蜀国,起源于上古时代,与巴国、荆楚原居民同根同源,同属高阳帝颛顼的后裔。蜀山氏与巴人,及炎帝后裔羌人,共同生活在古梁州。
三星堆玉器,三足乌栖于冠,曾子
尧帝年间,华夏洪水滔天,天下民不聊生。古蜀是大禹出生之地,也是大禹治水最核心地区之一。大禹挽救了蜀山先民的同时,蜀山人也极力支持了大禹的工作。于是,古蜀国就成为夏朝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
(1)蚕丛氏称王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四百年过去了,殷商替代了夏朝。前朝分封的诸侯国,不被承认,梁州羌蜀,就像一个失去了妈妈的孩子,被带上了“西夷”的帽子。然而“西夷”这顶帽子,在商周两朝,一戴就是1300多年。
在此期间,居住岷山山洞的蜀山人多次遭到欺辱打击。蜀山蚕丛氏被迫放弃金沙之地(大禹岷山治水的活动中心,也是金沙遗址所在地),带领百姓搬家到平原边缘继续顽强地生活。
命运,永远不会遗弃热爱生活的人!
前977年,周昭王南征,渡汉江溺亡,相信火德的周王朝从此谈江色变。随后朝纲日益败坏,实力逐渐衰落,再也找不回“成康之治”的风采。而蚕丛氏领导下的古蜀国则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以前你健壮,仰望山路不能进,如今你虚弱,看着水路不敢走。我巴结你玩累了,就别怪我不客气。
大约周厉王(前877-前841在位)时期,蜀君侯蚕丛,做出了天下诸侯连想都不敢想的惊人之举,当仁不让地率先称王(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
蚕丛称王,比楚国正式称王约早130年。
(3)第一任蜀王是玉器巨匠蚕丛王有两大绝活,一是养蚕,二是玉器。
《说文解字》:丛,聚也。就是说,第一任古蜀王蚕丛,是第一个教导巴蜀百姓将野蚕集中饲养的人。蚕丛提倡饲养家蚕,对提高蚕丝产量的作用显而易见。
蚕丛也是一位顶级艺术大师,玉器巨匠!
晋《抱朴子·內篇》记载:纵目世变于荆岫,五丁引蛇以倾峻。
意思是蜀地一眼双瞳的蚕丛王,是世界上独领风*的玉器大师,玉器在他眼里变幻莫测。
纵目,就是蚕丛王。蚕丛“目纵”,现在医学术语就是“双瞳、重瞳”,有遗传的可能。
荆岫,意思是制作祭祀天地鬼神玉器的大师。
现在,三星堆遗址青铜面具,都是以蚕丛王的纵目为艺术原型。
看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器,就能感受到玉器巨匠蚕丛王与他的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二、死人复活的传奇蚕丛之后,继任蜀王分别是柏灌、鱼凫。
大约在周襄王(前651―619年在位)时期,古蜀国进入杜宇时代。杜宇,促进了古蜀农业质与量的改变,杜宇掌权,开始改王称帝。故而蜀王杜宇,又称望帝。
这时期,从岷江下游飘来了一具尸体,渐渐改变了古蜀国与世隔绝的状态,使古蜀国力实行了突飞猛进的飞跃,有能力与秦楚两大强国争锋。
(1)尸体逃亡荆楚有一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当地人一直没有寻找到他的尸体。谁也没有料想到,他的尸体沿江逆流而上,到了古蜀望帝所在的郫都,继而起死回生,复活了。(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蜀王本纪》)。
鳖灵死了,为什么当地人还要寻找他的尸体,他究竟是什么人,是怎么死的?
要理解这两个问题,可以结合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思玄赋》中记叙的一句:鳖令殪而尸亡兮。
《字汇》解释:殪(yì),*也。尸亡,即尸体逃跑了、消失不见了。
于是,就可以猜想一下情景:荆楚人鳖令,在家乡遭人记恨迫害,被仇家派出的刺客追*而死亡。刺客完成任务,回去找雇主要酬劳奖金。可雇主说,你要剩下的酬金没有问题,但我必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于是,刺客带着雇主派的人一起去案发现场查看验收,奇怪的是,鳖令血肉模糊的尸体不见了,到处寻找,依然没有结果。
仇家为什么要鳖灵死翘翘,还一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由此可见,鳖灵身份不同寻常。
如果理解为:鳖灵遭人追*,他家族的人到处寻找,一直没有看见尸体。用“荆人”形容他的家族,足见寻找的人多,也可以说明他身份不同一般。
(2)鳖灵究竟是什么人由于鳖灵没有带身份证、户口本,杜宇也没有网络查电子档案,鳖灵本人也闭口不谈,所以资料有限,只能通过分析鳖灵以前是什么样的人。
春秋时期,没有《新华字典》可以翻阅,大多都以地名、地位或工作起名。现在从名字分析一下鳖灵的身份与职务。
传统文化中,鳖,与鼋(yuán)鳌一类,但地位远不及鼋鳌。人家鼋、鳌是龙子龙孙。鳖,是鳌身边管理虾兵蟹将的宰相与将军。
鳖灵身上的秘密·玉器
神话对应人间,那么鳖,是地方有权有势人家的门客与智囊。
周代,鳌(敖),是王侯的后代,因不是嫡子嫡孙一支,不能继承王侯之位,往往被封到穷乡僻壤的外地,时间一久,就成为有王侯血脉的平民。
例如,历史故事“嗟来之食”中的慈善家黔敖,就是王侯之后,所以有财力在大马路边摆摊位、向饥饿的行路人施舍一饭一汤。
还有神话中,四海龙王兄弟,姓“敖”,与天庭大神相比,地位比较低,但与普通百姓比,则被万民崇拜。
偏偏在号称“蛮夷”的楚国,不是嫡子孙一支的“敖”,则非常厉害。好几个远离都城的“敖”,在权力斗争中大获全胜,成了一把手,登上了楚侯或楚王的领导宝座(例如楚若敖、楚堵敖)。
扬雄称之为“鳖灵”,张衡称之为“鳖令”,估计是由地方口语读音引起。两个字也可以统一在一起理解:鳖灵,是神机妙算的军师、参谋长。
综合考虑,鳖灵,在楚国很可能是某一位“敖”身边冲锋陷阵的得力干将,在争权夺利的政治博弈中,引来*身之祸。
(3)开峡治水鳖灵,凭借半条命逃出生天,到蜀国拜见了望帝,被望帝提名,出任蜀国首相大臣。
不久,岷江上游发生了像帝尧时期一样令人恐惧的洪水,玉垒山崩塌,从主体大山分裂的“离堆”,堵塞河道,江水不流,水位急剧暴涨,水漫蜀地,淹没了人们居住的所有地方。望帝束手无策,派遣相国鳖灵去治水。
鳖灵果断采用大禹疏通水道的治水策略:劈凿巫山,开通三峡,使江水改道、从而让洪水畅通无阻奔泄而去。
躲避于山顶、日日夜夜在毒虫猛兽威胁下而幸存的人,终于可以到半山腰的山坡高岗居住,到土质好的地方种植农桑,到低洼河边去打鱼(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蜀王本纪》)。
鳖灵的丰碑
三、王座与神坛玉垒山崩塌、淹没都城的洪水得到控制后,君王杜宇感觉自己德望不及相国,效仿尧帝禅让大禹,而禅位于鳖灵(如尧之禅舜)。
其他人都记载杜宇是主动禅位,唯独张衡提出异议,说“鳖令殪而尸亡兮,取蜀禅而引世”。意思是鳖灵强势“取”得的禅位,不是杜宇心甘情愿让位。这情不自禁想起,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周静帝禅位于杨坚之类的背后故事。
不论怎么样,鳖灵凿山开峡,造福于民,也是瑕不掩瑜!
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死而复生的事例很多,但死而复生、为民造福、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故事,仅鳖灵一人。
绝处逢生的鳖灵,不仅仅登上了古蜀的帝位,同时也被后人推上了神坛!
因当时洪水,“若尧之洪水”,所以宋代人将鳖灵的功劳,排列在李冰之前,仅次于大禹。玉垒山崩塌引发洪水,也加上了神秘的色彩,说是“恶龙相斗”。才导致洪灾泛滥、水漫蜀国。
历史文献,记载有救世英雄的神话传奇;神话故事,也赞颂着人定胜天的历史壮举!
“巫山龙斗”的故事,不是神话,而是历史。今天静谧而美丽的沱江小三峡——鳖灵峡、明月峡、九龙峡就是2700年前,鳖灵凿山开峡治水的丰功伟绩。
四、与秦楚争锋鳖灵在蜀,君临天下,自号丛帝,国号开明。
鳖灵的儿子卢继任蜀帝之后,也沿用父亲的“开明”国号。随后历任蜀王都以“开明”为国号。
卢帝,是古蜀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
(1)卢保攻秦卢帝首先攻打秦国(卢帝攻秦《华阳国志》)。
前771年,周朝国都在烽火戏诸侯的荒诞操作下,被犬戎攻破,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因秦地积极救驾,被封伯侯,秦国正式诞生!东周王朝给秦国的奖品是,犬戎控制下的关中区域。
顽强的秦国征服犬戎,又拿着周王朝的圣旨,于前751年,名正言顺地将当年也参加过攻打西周的褒国灭掉了。
三星堆士兵,玉器
褒国,是大禹的儿子夏伯禹的封地,位于汉中北部,与蜀国一样得不到周王朝承认。所以褒国老百姓在心理上亲近于蜀国。
现在不知道卢帝攻打秦国,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次战争。只知道,在400多年里,秦、楚、蜀三国都参加了激烈的郑南争夺战。绝大多数时间,蜀国占有主动权。
(2)秦楚夹缝虎口拔牙卢帝也敢于虎口拔牙,攻打秦、楚两大强国之间的庸地(至雍,生保子帝《华阳国志》)
庸国,是商朝分封的诸侯国,与蜀国一样,曾站在周武王麾下,发兵参加过牧野之战。但也是始终没有得到周王朝的承认。因庸国攻打郑国,周王下发文件,令秦、巴、楚联合出击。前611年,庸国被收到最高领导指示的三国瓜分了。
这也可以联想一下,当年,也许就是足智多谋、胆大心细的少年卢帝,带着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父亲,风餐露宿地沿江逃亡到蜀地。
玉器,是不是古蜀俘获对方的军官
五、保帝拓土安民开明三世保帝继位,保帝,就是卢帝去秦、楚两国的夹缝中征战庸地的途中出世的。他也继承了父亲的遗风,征战四方,开疆拓土。
《华阳国志》:帝攻青衣,雄张獠僰。
保帝攻下了早期羌族人居住地的核心地区——青衣江一带,迫使羌族人加快速度扩散,向西北寻找生存空间。
青衣,即青衣水,后称羌江。
獠人,主体是分散在各个深山老林里的猎户(《说文》獠,猎也)。他们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抓禽捕兽身手敏捷。
獠人的习俗,别说周代礼乐,就是夏商制度都不讲。介绍獠人,不能用彪悍、残忍等词。直到晋代,史籍中都用“性同禽兽”来形容他们。
他们的习俗是,无论看见谁手里拿有武器,就会像对待飞禽走兽一样地*掉,包括父母在内。(父子不相避,惟手有兵刃者,先*之《文献通考》)。
就因这种好*的习俗,搞得獠人他们自己捕猎,都不敢出远门,害怕在荒郊野岭碰见同族人。
准确而言,獠人对古蜀政权构不成直接威胁,但对在野外耕种、捕鱼、打猎的普通百姓而言,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任何毒虫猛兽。
没有看见保帝剿灭僚人、如何重拳出击的记载,但依据史籍得知,野蛮凶残的僚人,被打得到晋代之前的一千多年里,都不敢在蜀地各个山头露面。后人介绍獠族人时,说“蜀本无獠,晋李势时,诸獠始出巴西(《文献通考》)”。
文献记述保帝(保子帝)时,在“保”后面加了一个“子”,足见对他的尊敬之情。
雄心勃勃的保帝,还扩张到僰道县滨江之地。他们在悬崖峭壁之上,开出僰道,建立了向前线补给军需物质的中转站,下面则是令人胆寒的万丈深渊(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蜀王兵栏《华阳国志》)。
兵栏,是摆放兵器的栏架。
六、不畏两大强国因犬戎攻伐郑国,大量民众向南逃到褒国避难,褒国灭亡后,楚秦两国就将其称为“南郑”。南郑原是楚国附庸,所以秦灭褒国,很大一部分土地实际属楚国控制(荆盛于南郑)。
(1)与秦争夺南郑前451年,秦厉共公在南郑修城防工事。结果十年后(前442年),被蜀国策反。
前398年,秦惠公伐蜀,夺取南郑。不久又被蜀国夺回。
秦蜀两国你来我往的南郑争夺战,让司马迁也看得眼花缭乱。同一个时间,一个地方记载“蜀取南郑”,另一个地方则记载“秦取南郑”。估计太史公看资料时,也被秦蜀你来我往、错综复杂的局势给整懵了。
直到前313年,即蜀国已经灭亡三年之后,因张仪欺楚,楚国攻秦楚,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国打败,反而丢了600里的土地,楚国手中的南郑土地,也归秦国所有。
至此,秦楚蜀在南郑进行了440年的三国演义终于落下帷幕!
(2)与楚对峙扞关拥有褒汉之地的古蜀国,实力达到顶峰。
前377年,蜀国发兵,攻占了楚国的松滋(蜀伐楚,取兹方《史记·楚世家》)。
蜀地白鹿
四年前,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刚刚去世,黑压压一片的楚国迂腐贵族包围了王宫,要*死让自己利益受损的吴起。
于是,吴起趴在楚悼王尸体上面,心想,我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尽管吴起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趴着,即使不用弓,只用手中拿的箭抽打,他们也可以泄自己心头的怒火。可是位高权重、不习武备的楚国贵族,实在是太无能,射箭水平实在太差,竞然有七十多人的箭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估计吴起之死,不是被射箭死,而是被凶狠的楚国贵族用箭砸死、压死的。
新即位的楚肃王按箭抓人,将那七十多个射中了楚悼王尸体的家族,几千人,全部绑缚到菜市口枪毙了。
故而,楚国内部政局还未恢复稳定,面对蜀国气势汹汹的大军进犯,楚肃王只得妥协退让,加固工事、修筑扦关进行防御来势汹汹的蜀军(蜀伐楚,楚为扞关以距之《史记》)。
金乌扶桑
七、学习中原礼仪自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强盛的蜀国面对秦楚,表面气势如虹,可得势不得利,也开始思索学习的重要性。于是,1200多年来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的蜀国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大约是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38年)前后,第九世开明帝治理蜀国,开始学习引进中原文化与礼仪习俗。
《华阳国志》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
在此,整理一下第九世开明帝在古蜀国进行的变革清单。
1、立宗庙首先立宗庙,祭祀先祖。
古蜀宗庙,没有严格的排列顺序(未有谥列),各位帝与王的庙号都以青、赤、黑、黄、白五色命名。即称青帝、白帝等。
古籍文献中没有具体说谁是什么色什么帝,但可以知道,古蜀宗庙里供奉的不仅仅是开明王朝的帝或王,还有前朝的蚕丛王、杜宇帝。
蚕丛王是古蜀蚕桑先驱,杜宇帝是古蜀农耕先贤,再加上开峡治水的鳖灵,三人不仅仅被蜀人祭祀,也受巴人供奉。
2、为先王立碑晋·《华阳国志》: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每一个君王驾崩,就派天生神力的五丁力士,立即在坟墓前树立起高约7米、重约30吨的巨石,后人称之为石笋,也称作“笋里”。
从古籍记载的的文献看,石笋上没有文字,只是君王陵墓的专用标志(以为墓识)。
石笋,叫“笋里”,说明第九世开明帝安排了专人给前任君王祭扫陵墓。
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就是说,给每一个君王看陵守墓的规模是25户人家。
3、引进礼乐他们给酒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醴(lǐ )。醴,美酒;甘泉一般的香甜的酒。
说明古蜀也开始讲究饮食礼节。在饭桌上,不再随性狼吞虎咽、秋风扫落叶,而是注意威仪与斯文。
神庙谷王神抱着稻谷俯视人间
4、吉祥色这里“荆人尚赤”的“荆”,不能理解为楚国,而是荆楚的后代,即开明王朝的君王。
周王朝一直没有承认的古蜀的侯国地位,所以周朝的官方文件一般不称蜀,而是称荆、或称梁。蜀(国)的注解是“南楚谓之蜀”,意思是,大家谈论的那个地方,在楚国南边。
或者可以理解为:蜀国,被周王朝划进了楚国地方行政区,只是楚国没有能力像秦国占领犬戎那样,兼并古蜀国。
《华阳国志》引用的《乐经》,就是周王朝官方教化天下行为规范的指导性书籍。
华夏文明崇尚伏羲阴阳五行说,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五德学说,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循环往复。
夏禹属土,夏朝初期将黑色当流行色,夏朝中途被人取代,少康复国为土生金;商朝灭夏,为金生水,于是把白色当吉祥色;周朝灭商,西周为水生木,东周则是木生火,所以把赤红视作幸运色。
东周列国都是属“火德”的周朝分封的诸侯,属继承关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跳过土,将周王与诸侯关系定义为金。
后来的秦朝,与东周秦国一脉相承而来,从弱小到统一天下,尽管一路风风雨雨,但总体上德运不错,所以不需更改,依旧为金。
开明王朝也学东周,流行把红色当吉祥色。但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都是金黄色,而开明王朝却将赤红色当吉祥色,说明是为了表示与天下共主平起平坐。
5、改帝称王开明九世,也放弃帝号,再次称王。即开明帝改为开明王,以示愿意融入华夏大家庭的姿态。
李贤在《后汉书·李贤注》中说,蜀国变革的人是开明五世,叫开明尚。但西汉扬雄的《蜀本纪》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都说是开明九世,也都没提到开明尚这个名字。
李贤,章怀太子,是武则天生的第二个儿子。唐高宗李治身体一直不好。李弘当太子监国,莫名其妙死去了,接着李贤被封章怀太子监国,成为武则天执掌朝务的最大绊脚石,从而母子关系急剧恶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贤注释的《后汉书》诞生了。
李贤为什么将“九世有开明帝”改帝称王,注释为“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
蚕丛大师名不虚传
唐代从李渊算起,到李世民、李治,加上追赠孝敬皇帝的前任太子李弘,共有四任皇帝,如果他李贤继承大唐帝位,恰好是第五世。
故而不难想到,李贤与他身边的一帮文人政客,在注释《后汉书》时,夹带了私活,表现出对的武则天强势干政的不满情绪。
6、因梦迁都开明尚也相信梦的征兆!
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宫殿长廊移动了起来。于是就把他的办公地点从原来的郫都,搬迁到成都(开明王自梦廊移,乃徙治成都《华阳国志》)。
迁都,也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依据实际情况的迁都的次数,加起来不计其数。春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普遍都有迁都的事例。
例如,四百年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就因不懂依据实际情况而迁都的道理,眼看马上就要沦为三流国家了。
当然,开明尚引进的几个方面,偏重于享受,没有农桑或武备上的变革,为几十年后的古蜀灭亡埋买下了伏笔。
八、古蜀国的财力蜀地,当时的矿产资源富甲天下。例如,150年后,汉武帝将蜀地严道的一座铜矿山赐给宠臣邓通铸钱。
还有一个事例,足以可以说明古蜀国的富裕程度。
前318年,秦国打败五国合纵联军,之后再打什么方向,秦国军事战略智囊团的内部意见长时间难以统一,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搞得裁判长秦惠王在攻取韩、楚、蜀之间怎么选择,也举棋不定。
前316年,秦国王宫再一次召开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
张仪说:我觉得去蜀国那个地方,山高路险,太难走了,怕引发恐高症,“不如伐韩”。
有人说:蜀国是西夷,那是一个连接戎狄的穷酸地方,劳师动众,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不如伐楚”。
司马错说:开玩笑!一看就知道你们几个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不知道人家蜀国怎么有钱。这么对你们说吧,只要我们拿下蜀国,他们的衣服布匹、金银钱财,就足够满足我们秦国军队今后南征北战的财政预算(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华阳国志》)。
开会,听大家唇枪舌剑,实在枯燥无聊,一把手秦惠王一听见说蜀国钱多,马上精神抖擞,当场拍板:好,我们就都听司马错同学的,肯定不会有错(惠王曰:善!)。
历史文献中,几乎千篇一律记载,当初极力反对攻蜀的张仪,在占领蜀国之后,彻底改变了态度,“贪蜀之富”“贪巴苴之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贪小便宜的末代开明王,为了得到秦国石牛拉下的几坨金粪,而大张旗鼓开山修路,却不知人家早就盯上了他家的“布帛金银”与聚宝盆,正在调兵遣将磨刀霍霍。
结尾遥远而神秘的古蜀王国,国力曾与秦楚两强并驾齐驱!
古蜀国疆域,几乎拥有整个川西平原与东川,以及南楚一部;还有,当时沿海百越没有形成;南边黔滇等地,大一些的称王部落没有出现,西北几个羌族部落,也不能对蜀国构成威胁。
在商周两朝1300年的岁月中,负重前行的古蜀国其实并不封闭。例如,杜宇与鳖灵两位君王,都是从外地进入蜀国;例如,孔子的老师苌(cháng)弘在周朝任职,八百岁彭祖曾事于周,后事于秦国,二人死后都回到家乡蜀国。
还有秦国左庶长商鞅的老师兼参谋长——佼,避难蜀地,来往于楚蜀之间,并在蜀国写出杂家传世经典著作《尸子》二十篇。成为华夏文化中诸子百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神灵,在王者头顶
因为得不到周王朝承认,古蜀许多习俗与南方楚、越相近。例如,将女孩称娃,及算卦的鸡卜。
古蜀国与西域贸易来往密切。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了“蜀身毒道”,也称小丝绸之路。
正是因为古蜀国,有400年与秦楚抗衡的国力,有广阔的土地与富饶的矿产,三星堆文明才会创造出令人咂舌的玉器与青铜器。
正是因为有蚕丛王与他们的传人这样一批天下顶级的艺术大师,三星堆文明才会创造出不计其数而为之惊叹的艺术作品。
开明王朝时期的印度(古代称身毒),刚好是遭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入侵之后的印度,所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带有有一些印度与欧洲文化的印迹。
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面对秦楚两大强国,也敢于战斗的古蜀人,凭借着代代相传的非凡智慧、不屈不挠的坚韧耐力,以及多元化的包容精神,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精妙绝伦的三星堆文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