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门诊:学不进去,或许是一种病

学习困难门诊:学不进去,或许是一种病

首页休闲益智疯狂橡皮擦更新时间:2024-05-07

学习困难是一种病吗?家长们带着焦虑和疑问,来到江苏省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想寻求一个答案。

2021年2月4日,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开诊,当天上午就有30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开设至今,该门诊已经接诊了4000多个孩子。而一到开学季和考试后,学习困难门诊门外更是摩肩接踵。

01

一号难求

或许家长希望在这里能得到提高孩子成绩的指导,而对这里的医生来说,学习困难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门诊开设的前一年,吴丹丹主治医师在心理行为门诊出诊时,常常听到“孩子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成绩总是上不去”“一个单词能记好几天”等诸如此类的诉说。通过对这一年的就医数据进行粗略分析,她发现,家长的困惑都指向了——学习困难。

“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一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病理性原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最为常见。”吴丹丹对记者说,有些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跟精神心理疾病挂上钩,对心理门诊敬而远之。所以来到这里前,家长们多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带孩子去不正规的机构做一些所谓的注意力训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似乎没多少效果。

如何帮助陷入困境中的孩子找出问题所在?该院儿童保健科决定在心理行为门诊之外开设新门诊,聚焦学习困难这一现象。“或许这样的名称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放下心中的戒备,安心寻求治疗。”儿童保健科主任刘倩琦道出了初衷。

该门诊的火爆程度让刘倩琦始料未及,甚至一号难求。“现在是每周二、周六出诊,计划在周四增开一天。”目前,由两位儿童精神科医生、5位专业心理治疗师及1位康复技师组成了一个核心团队。由于需要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和日常细节,初次问诊基本需要15~30分钟,一天40个号在现有的人力条件下,难以为继。

02

“换了一个娃”

在“蹲”了好几周后,欢欢妈抢到一个号。就诊那天一大早,她就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欢欢在诊室门外候着,时不时通过门上的小窗望一下,恨不得马上进去求个答案。

因为她实在受不了了。本以为欢欢只是比同龄小孩调皮一些,成绩差一些,但欢欢妈几乎每天都要接到老师或者其他孩子家长打来的“投诉”电话。最近,欢欢更是把一个同学门牙磕掉了,为此赔偿了两万多元医药费。

“他上课总是坐不住,东戳戳这个西戳戳那个,有时还故意把橡皮扔在地上。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作业总是写到午夜,我跟他爸都要神经衰弱了。”欢欢妈一见到吴丹丹,就开始疯狂“输出”。吴丹丹耐心地听着欢欢妈的诉说,时不时地问上一两句:“欢欢跟其他小孩的相处怎么样?”“一年级的时候还有人跟他玩,上二年级后都没人理他了。”欢欢妈不假思索地答道。

在20多分钟的沟通后,根据种种典型表现,吴丹丹判断欢欢有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后来通过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并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做了注意力测试等专业评估,欢欢被确诊。

“在学习困难门诊,约有65%的患者像欢欢一样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根据目前的诊疗指南,对于学龄期孩子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吴丹丹说。针对这样的诊断结果,欢欢妈很担心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这也是吴丹丹在接诊时遇到最多的阻碍,每次她都要将用药获益、风险和必要性反复解释几遍。好在欢欢妈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服药一段时间后,欢欢的课堂表现逐渐变好,然而,欢欢与家人之间的冲突依然激烈。

欢欢妈忽略了吴丹丹曾提示过的最关键的一环——家长干预。吴丹丹解释:“光吃药是不行的,家长要学会恰当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向和负向强化。”欢欢妈意识到自己也需要发力,于是她开始上家长培训课,认真记录欢欢在生活中的小细节,还不时地向吴丹丹请教和反馈。

使劲的方向和力度都到位了,欢欢妈欣慰地对吴丹丹分享:“简直像换了一个娃!”

03

家长要一起使劲

中国青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显示,在6至16岁的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比最高,达6.4%。

然而,根据2015年《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数据,我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就诊率却很低,不到10%。

正如数据显示的那样,吴丹丹也有着说不尽的遗憾,“大约1/5的患者都是来看一下,就再没见过”。让家长“不告而别”的原因有很多:不相信孩子真的患病、不想给孩子用药、自己工作太忙、治疗周期长等。

最近,吴丹丹第二次见到了小飞和他妈妈,这次小飞病得更重了。去年9月,小学四年级的小飞因多次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被妈妈带来就诊,并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孤独症问题。当时因需要药物治疗,小飞妈妈觉得“娃没救了”就没再跟进。这次见面,吴丹丹发现小飞又添了新症状——对立违抗性问题。“这样的孩子不太看得懂别人的脸色,又存在注意缺陷的问题,经常会遭受批评。”

吴丹丹向记者解释,关键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拖得越久,越会诱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的最低年龄已从6岁降至4岁,建议更早地开展行为干预。

“与学习困难相关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只有少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大多数则需要长时间治疗。而且光靠医生努力远远不够,家长也要一起使劲。”刘倩琦说,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医生的配合程度对孩子治疗都极其关键。刘倩琦团队不断从家长侧发力,他们通过微信群向患儿家长科普相关知识,并及时督促家长要做到位;此外,还将因疫情难以在线下开展的培训课转至线上。

吴丹丹说,有时发现孩子并没有疾病,而是家长们对孩子学业期望值过高而陷入焦虑。此时,她的患者便成了家长。

透过“学习困难”现象揭示孩子患病的本质,学习困难门诊直指“社会痛点”,但如何接住一个行为失准的孩子,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社会用更多耐心来共同作答。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来源: 健康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