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有一期《少年说》里,有个女孩说,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妈妈:我觉得你的性格需要打击,不然你会飘。
妈妈: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你。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要推你一把。
这位妈妈甚至对女儿说,你这么差,学霸怎么会和你做朋友的。
在妈妈眼里,女儿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说,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弱小无助的孩子,拼命喊着求妈妈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请妈妈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优点,可妈妈却选择视而不见!
我认为现在总把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是我们在教育上最大的失败,也是最大的教育事故。不一定所有的成长都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
01
去年,我在一档少儿音乐节目中结识了一位来自于江西的九岁男孩吴耀杰。初见这个小男孩,他抱着大大的吉他,唱了一首描述他自己生活的歌曲——《我只是个孩子》。
在节目中,我问耀杰:“我猜你是不是想过一种和现在不太一样的生活呢?”
“是的。”在主持人话音未落,耀杰便迫切的回答。
迫不及待的回应中带着惊喜,似乎终于有人猜出了他内心的渴望,看到了他内心的需求:不要再拿我和别人比啦!别再给我这么大的压力了!!
回想我们小时候,好像都会有一个这种神一样的对手,你可能没有见过他,但每次只要不好好学习或者不听话的时候,他就会被父母提起,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02
用“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家的孩子,有用吗?
我相信,父母们这样做,背后的愿望都是想通过比较激励孩子,让他和更优秀的孩子学习,发奋努力,更加进步。
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呢?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积极进取吗?
我们试着换位思考,假如你的爱人拿你和其他人比较:“你看看人家××的妻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多么贤惠……你就不能向她学习学习吗?”“你看看人家××的丈夫,挣钱那么多,每天都那么上进,现在都……再看看你,你就不能向人家学习学习?”
听到这样的话,你会不会从此醍醐灌顶,痛改前非,发愤图强,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妻子或丈夫吗?
估计是不会的,你可能暴跳如雷地回一句“有本事你找她去啊!我就这样!爱过不过!”
我们在面对这种“别人家的XX”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是:你在挑我的错处,说我不好;而不会关注对方表达出的对我们的期望。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外界评价,他们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同样不会注意到爸爸妈妈们的殷切期望,只会感受到自己不被爸爸妈妈接受,自己没有人家好。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们,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负面评价式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羞辱,他们会奋起反抗,保护自己。当然,这种保护在很多大人看来是就是“不听话”、“逆反”。
而且,父母们如果一直对孩子强调输赢,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仅很多孩子输不起,也会有许多孩子赢不起。因为父母的一颗“比较心”使他们的伙伴总变成他们的对手,这让孩子们感到孤独。
所以说,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的发展。
03
我们为什么总是忍不住要和别人比较呢?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这类心结从本质上讲,都是源自于心理学所说的社会比较。
说到社会比较,我们常常会说:干嘛要和别人比呢?最好和昨天的自己比。这话听着挺对,但是不大可能做到。
因为和他人比较是我们的原始本能,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作比较。
如果不和他人比较,我们甚至不能判断自己的胖瘦,工资的高低。以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进度。不比较是不可能的。
既然比较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拿孩子做比较的行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伦敦商学院的行为组织学教授托马斯·穆斯韦勒说过:社会比较是我们认识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它不是刻意进行的,只要我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自发进行。
孩子自发的社会比较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形成方面起调节作用,但来自他人的比较因为包含着成人的消极评价及负面情绪,所以起不到预想的调节作用。
就像我在节目中说的:我们爸爸妈妈经常说望子成龙,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孩子:“孩子,你想成为那条龙吗?”
他是不是想成为老虎或者是山羊?关键的问题是,不是大人想让他怎么样,而是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父母的任务不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成龙成凤,而是辅助孩子在无处不有的社会比较中找到他自己的位置,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04
孩子在3-6岁期间,自我意识萌芽时期,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最好的时间
父母应该尽量多地将孩子的行为表现与事情本身进行联系,而不是过多地和别人进行比较。
比如,我们可以说孩子能够去上幼儿园了,这是一件特别勇敢的事。而不是说,别人敢去而他不敢去,所以他是胆小的。
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也就是说用孩子的过去和现在比较,现在和未来比较。
比如,从前他去幼儿园总是要哭20分钟,而最近缩短到10分钟就不哭了,变得勇敢了很多。
这是让孩子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这样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他能做到什么,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他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他是越来越好的。
孩子在6-12岁期间,交往动机变得很强,也就是说他们会非常重视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即使没有父母拿他们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自己也会,学校里,各种比较更是不可能停止,考试分数本身就是最大的比较。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反而应该减少这种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的做法,引导孩子回到自身来,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能力特长,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想法。
在每天在学校都被各种比较的情况下,压力已经很大了,如过回到家里,父母还在用“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来刺激和批评自己家的孩子,可以想象孩子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低落和愤怒,还有恐惧。
试想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孩子怎么会深刻地理解到父母在说“别人家孩子如何好”的语言之下那深深地期待和爱呢?
弥补的方式:
1、减少或停止这样的比较;
2、静下心来,好好观察和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期待,理解孩子他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
当我们一直焦急地想要把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和孩子离得越来越远了,忘记了他实际的样子,其实也有很多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