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楚钦
近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上线开播,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形式,继续走“小而美”的创作道路,赢得了观众追捧。应和着“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解说词,观众们“已查收”的弹幕齐齐刷屏。《如果国宝会说话》从全新视角出发解读中华文化,借助创新性的叙事手法让文物活了起来,成为一款现象级的“网红”纪录片。而这种网红属性的养成,并非简单的借助流量造势,而是体现在节目本身的创新与探索上。
小体积与新角色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的“长时单片”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整个节目划分为100集,分四季播出,同时将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呈现为一种化整为零的小体积形式。当然该形式也并非独创,早在2012年的《故宫100》就以每集6分钟的时长,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从传播角度看,一方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体积形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上视频传播的要求,拓宽了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闲暇时间,只需5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件国宝信息。
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文化意义丝毫没有折损。《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时间向大众讲述一件国宝主角的故事,出现的国宝都是精品,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一句解说都经过细心打磨。在有限的5分钟里,有机地组合了一件国宝主角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积小,传播内容却不少,受众从每一集当中都可以见微知著。如在《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一集中,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伏羲女娲图所象征的阴阳相对、生生不息的涵义。纵使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但最朴素的观念道理从未改变,深深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而在手法上,节目改变了以往以人为主角,借人讲述或记录的方式,改为由国宝自身作为主角,并始终处于纪录片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焦点都在国宝身上,全身心地接收传统文化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创新,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与主角国宝完美结合,一件件国宝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有灵魂,极具二次元的特征,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例如在《唐代仕女俑》一集中,专门代入观众的视角,解说词道,“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恰恰符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视听的创新运用
对视觉与听觉的创新处理,是《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影视艺术本体层面的创新。在视觉画面设计上,节目片头和片尾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运用数字技术,在每一集的片头字幕部分以动态立体文字的效果,在15秒内快速营造氛围,既准确地传达出该集的主角文物是什么,又让观众迅速跟随节奏浸入到节目中。从片头开始,纪录片的风格化就让人耳目一新。除此,在每一集的片尾处还贴心地给出文物的信息,包括文物的年代、质地、尺寸,以及文物所在的收藏单位。这种高效率的信息传递方法,符合当下的快餐消费式的文化语境,可以促进观众走到线下博物馆,去亲自感受并接收更多的文物信息。
在纪录片的主体部分,国宝通常借助数字技术“复活”,变得活灵活现,使观众不再简单地将其作为观赏之物,而更多地将其看成有故事又有趣的人。比如在《水晶缀十字铁刀》一集中,唐刀被设定为沉睡了一千四百年的人,分别同唐官、汉刀、铁匠对话,结尾处更以“迷雾散尽,唐刀蓦地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作描述,仿佛对话过程是唐刀的自我幻想,在拟人化处理上更进一步。另外,意像画面与文物画面的完美组合在片中随处可见。在说到唐彩绘十二生肖俑时,羊俑的解说专门营造了一个故事场景:羊俑像复活,在未时警告爱吃羊头的人,因为“未时”是羊的生肖时辰。这组镜头的组接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叙事。
在听觉处理上,配乐、旁白、解说同样值得探讨。配乐上,最具特色的是在每集开始部分模拟留言到达的铃声,这种模拟接收信息的声音既有新意又有趣,虚拟了国宝与观众的对话场景,观众点开视频,信息铃声响起,就如同真的收到来自国宝的留言一样。更进一步,每集片头会根据国宝搭配个性化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例如在《云冈昙曜五窟》一集中,大佛形象未现,配乐先声夺人地传来两声“破石”声,紧接着是一声钟响,在观众脑海营造出建造佛像的场景。
旁白上,互动式的开场,即“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与片尾处的“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形成前后呼应,不仅使节目风格更统一,也给观众留下标志性的记忆点。如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电视纪录片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解说句式一样,这也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独特魅力所在。解说上的画风突变,也是该片的一大特色。在《阿斯塔那俑与文书》一集中,解说借阿斯塔那俑之口道出“百事通”“热搜”等词,现代感十足;又如在描绘青州龙兴寺佛造像时,对佛像这样描述:“初生的他拥有一张圆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孩子、山峦、丘陵、沟壑、大川的意象与塑像的特点相结合,更为生动形象。文物借助具有创新性的解说和旁白,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被赋予新的生机而展现在大众面前,达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事实上,《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整体设计和视听呈现上的创新探索,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科技与文化语境下的探索。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新形式的表达,达到广泛传播和接受的目的,这一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注意。但是如何处理好细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值得学习与研究的文本。(彭楚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