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高州山歌,时长共2分24秒)
夏日里的高州山歌
田间小路上,两边被绿油油的稻田包围着,没有大城市直冲云霄的高楼,高州市泗水镇龙胆村的蓝天白云显得离地面特别近。在这里,笔者见到了76岁的林树祥,他穿着朴素,骑着一款老式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小路。在稻田中,他即兴放声,一步一句,尾句回韵,随即成歌。
高州山歌多讲究一个随采随唱、直抒胸臆的效果。明朝《广东人物传》(卷二·冯融传)中便有“蕉荔之墟,弦诵日闻”等关于高州山歌的记载,据“高州山歌”茂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泽明说,“弦诵”便是唱诵高州山歌。
2009年,高州山歌入选第二批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唱播种、歌农忙、表情意,发展至今,高州山歌早已与高州百姓的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1947年,林树祥在高州一个喜好音乐曲艺的家庭中出生。家中有位叔父十分热爱唱山歌,在放牛的山头上、下山的途中经常兴之所至便放声高歌,看见山林郁郁葱葱、一年四季更替、水稻萌芽抽穗都要开心地唱上两句。“他就是一直在唱歌,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林树祥说。
林树祥在即兴演唱高州山歌。谭晨菲 摄
受到叔父等人的影响,打小起,高州山歌在林树祥眼中就是一件张口即兴、自由抒怀的快乐事。“我在高州中学上学的时候,经常在宿舍或者文化长廊就唱起歌来。”
高州山歌,往往以四句七言为主,加上韵律便可诵唱,形式比较精炼。其题材广泛,内容通俗易懂,又省去了对文字书写的要求,因此以往不识字的村民也能成为传唱山歌的好手。
但要把高州山歌唱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树祥坦言,刚开始接触高州山歌时,对于音调、发音、拉腔等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都十分陌生,但听到堂哥唱出的动人歌声,他便下定决心要把山歌唱好。“我也喜欢唱,当时我就是多多练习,有时候唱到喉咙沙哑疼痛还继续坚持,到高中毕业之后才掌握了基本唱法。”
随后,林树祥入伍当了兵。在林树祥的军旅生活中,他充分发挥文艺特长加入了文艺宣传队。唱高州山歌是林树祥军旅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当时老乡聚会就特别喜欢唱山歌,因为大家都讲家乡话,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自然而然就唱起歌来。”
语言往往是构成同一地区的人们共同生活经验的要素之一,高州山歌的一大特点在于它以高州白话和啀话传唱,这既让高州山歌成为了高州文化的载体,又承载了高州人民的生活经验与故事。林树祥回忆道,“当时老乡们聚在一起唱歌就会想到老家,想到高州”。
彼时,林树祥在海军部队服役。训练空余时间,林树祥站在甲板上,看着眼前水天一线,舰艇在海上破浪前行,他有感而发就会唱起高州山歌来。“虽然当时的歌词现在已经难以记清,但当时那份激动还能经常在心中翻涌。”林树祥说。
为何高州山歌总关情?林树祥、周泽明二人总提到的两个词语便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在简短精炼的形式与朗朗上口的韵律中,高州山歌更强调对生活感受、日常情感的表达与记录。而这种日常表达又让高州山歌这一体裁能将高州人民生活的多面性纳入其中。
“生活中的任意事物都能入歌,随编随唱。”周泽明说。幼时的周泽明住在北关街上,隔壁有位李爷爷总喜欢唱山歌,挑柴也唱、担水也唱,周泽明就这样听见、学会了许多山歌。后来对高州山歌的搜集中,周泽明发现高州山歌题材多样,既有情歌,也有劳动人民生活等题材,有挑柴歌、担水歌、担盐歌等。
留住高州山歌的“土气”
周泽明是茂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考入了星海音乐学院后,他选修过民间音乐、歌谣,1986年毕业后便进入高州市文化馆工作,一直从事高州山歌创作、演唱、收集和传承等工作。
周泽明在演唱高州山歌。受访者供图
在周泽明看来,高州山歌是“土”的。而这种“土”,早有记载。“高州历来有举行年例以祭祀冼夫人的传统,历朝《高州府志》《茂名县志》都有在年例上唱‘土歌’以作庆祝活动的记载,其中的‘土歌’便是山歌。”周泽明说。
“‘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以高州土话来演唱;二是高州山歌的调式以民族调式羽调居多,比较单调;三是演唱内容均是高州百姓生活中的普通平常、家长里短。”周泽明说。
高州地形以山地居多,山地面积占总面积过半。周泽明在其主编的《高州山歌》一书中提到,因高州地形以山地居多,人们在山中劳动生活之时,难以相见相闻,便对着山头高声吆喝问好,或是编唱歌谣抒发情感,久而久之,题材丰富,传唱的范围也由山间扩大到村落等地。
而周泽明想表达的这种“土气”,正是根植在高州百姓生活劳作上的高州山歌所反映出来的高州乡土文化。“高州山歌中的高腔,便是之前村民在山头放牛,为了把牛喊回来,放声高喊才形成的。”他说。
现在高州山歌中比较有特色的驳尾等修辞手法,就是在对唱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发展出来的。“哥做针来妹做线。”周泽明边唱边说,“类似的赋比兴的手法也是在生活中用山歌来表达情感自然而然出现的。”
原始的高州山歌在形式、内容和韵律上都较为简单。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高州市兴修高州水库,在高州便涌现出了许多以水库修建为题材的山歌,这类山歌甚至有个专门的名字——水利山歌。“这个时期高州山歌的问题主要是题材以及影响范围略显局限。”周泽明说。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样板戏的影响,高州山歌一改以往简单的形式,出现了山歌剧、山歌表演唱等形式。《姑娘随水来》便是当时出现的一部山歌表演唱,讲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来建设高州水库,像刘三姐一般唱山歌给大家听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后,高州山歌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山歌手。
“一竿撑过万重山。”在周泽明创作的鉴江系列中,他最喜欢的便是这一句。周泽明从小在鉴江边长大,小时经常在鉴江里游泳,对鉴江熟悉又饱含感情。他说,小时候就想着长大一定要写出一首关于鉴江的歌,而后便陆续创作了这一系列。在对景情关系的呈现中,鉴江系列既有周泽明追求的“意无穷”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同时因着墨描写鉴江景又带有地域特色与故乡情节。说着他自然唱道:“满江山歌任我唱(啰),一竿撑过万重山。”
无论是修辞手法、内容题材、文化内涵抑或古今发展差异,高州山歌与周泽明所说的“土气”、高州乡土文化的联系是密切的。“高州山歌从民间来,又回到民间去,丢失了乡土文化,高州山歌不就是一首普通的《康定情歌》了吗?”周泽明说。
生活剪影与高州缩影
进入高州市文化馆工作后,周泽明便跟着经验丰富的山歌手林其坤和杜元龙学习高州山歌。
出于对高州山歌的喜爱,周泽明觉得他得做点什么。当时的他经常与演出队员们下乡采风、表演,听到村民们好听的山歌便想记录下来。为此,周泽明买了台录音机,每进入一个村庄,便召集村民们唱山歌、录山歌。
持续了30多年的收集整理,周泽明大有收获,单出版和整理成文字的已有5000多首。“我凑工资买录音机的时候还被老婆说过,现在都用坏4个录音机了,但还是希望能把这些山歌保留下来。”
在创新方面,周泽明还尝试将高州山歌与流行歌、民间歌谣等形式结合起来,创作出了《鉴江谣》等作品。“我想结合一些其他的内容,把高州山歌的路子拓宽。”周泽明说。
高州山歌手抄本。受访者供图
为了吸引更多人,周泽明还参与组织策划了数届高州市山歌擂台赛、廉政山歌擂台赛以及高州山歌墟等活动。
58岁的张恒梅便是在2004年参加了首届高州市山歌擂台赛,与高州山歌结下了缘。“当时那种心情还记得很清楚,之前唱的比较多的是粤曲,一接触山歌觉得好新鲜。”张恒梅说。
张恒梅的父亲是个曲艺“发烧友”,张恒梅幼时总和父亲一起听着唱机里播放的粤曲,逢年过节,父亲的朋友们上门拜访,以曲会友之时,张恒梅便在心中暗想,“他们曲子唱得真好,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唱出这样的曲子。”
年轻时忙于读书、照顾家庭,张恒梅并没有过多时间专门练习曲艺,但粤曲总能陪伴着她的生活。“当时就是喜欢听,洗衣煮饭的时候就可以跟着录音机唱。”现在时间宽裕了,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张恒梅还加入了高凉曲艺团,和团员一起排练唱曲。
后来,首届高州市山歌擂台赛举办,《幸福山歌驳尾来》的作曲人钟培礼找到张恒梅,希望她能作为主唱去参加比赛。“当时喜欢唱就去了。老师很严格,因为第一次接触山歌还不熟悉,老师就一句一句教我们,后来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张恒梅说。
“每次唱起《幸福山歌驳尾来》这首歌就能让我想到当时和大家一起排练的生活,勾起以前的回忆。当时歌里还写到了高州的发展变化,就感觉既是自己生活的剪影,又是高州发展的一个缩影。”张恒梅说,现在唱起山歌她还是会感到很振奋。
周泽明和张恒梅在演唱《幸福山歌驳尾来》。谭晨菲 摄
“穷根斩断心花开,幸福山歌驳尾来,明年山歌擂台(啰),兄妹双双再登台。”高州山歌给周泽明带来了很多快乐。他自己招收徒弟,也常受到邀请去高州师范学院等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教学。
如今,林树祥上山看到遍山红荔仍要即兴放声高歌,退休后的周泽明还在从事高州山歌的创作、保护和传承工作,张恒梅唱起《幸福山歌驳尾来》歌声依然嘹亮……高州山歌那高亢嘹亮的旋律仍不时出现在城乡各类民俗活动、人头涌动的公园广场,高州山歌这份历史文化遗产持续融进现代城市功能。
开栏语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古郡高凉,孕育着千年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眼下,高州争创省文明城市进入了冲刺阶段。高州全市上下正在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劲头,让向上向善、刚劲朴实的文化融入生活,形成精神风貌。
《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南方 高州频道推出《高凉拾“遗”》栏目,走近非遗传承人,让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高凉文化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更好传承。敬请垂注!
相关推荐
人生处处能欢唱,高州山歌如何做到即采即唱?|高凉拾遗④
乐器也有脾性,八音锣鼓如何组成“民间交响乐”?|高凉拾遗③
缅茄雕刻不打草稿,为何刀刀精准传神?|高凉拾遗②
节假日就爆火,面向公众的高州木刻画做对了什么?|高凉拾遗①
2023年8月11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4版。
【文字】南方 见习记者 许程浩 实习生 梁柠彦
【视频】许程浩 谭晨菲
【海报】刘栋铭
【作者】 许程浩;刘栋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