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厦门
陈国信说,平凡的岗位也能走出不平淡的人生。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图
雨天一身淋、晴天一身汗。
这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四级职员兼带电班副班长陈国信最常见的工作写照,高空、高压、高温和高难度更是已成他的“标配”。
无论是暴雨还是烈日,他和同事经常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出现在高高的铁塔和银线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媒体和公众眼里的“钢铁侠”。
“别看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我们却能解决问题,获得乐趣。”陈国信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1992年,他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厦门技师学院前身)毕业后,进入至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上班,一干就是29年。
他的人生也经历了从学徒到大国工匠的蜕变,从最初输电线路带电班班员、安全员、副班长和班长,到今天的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
如何在一个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呢?这是无数技术人才面临的人生命题。
而这也源于陈国信的人生态度。
高塔银线就是陈国信的大舞台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图
“在别人看来爬铁塔很辛苦,我会换成另外一种思维,认为爬铁塔能锻炼我的体能,换个角度,感受就不一样。”陈国信称。
在工作中,他喜欢观察、思考和研究,经常冒出很多新奇想法,最终付诸于试验和行动。
这也促使他在平凡岗位获得了不凡成就。29年来,陈国信总共获得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2项实用新型专利。
不仅如此,他还攻克不少技术难关,乃至于开创性地解决了线路带电作业当中许多关键难题。
“只要能保持工作上的热情和韧劲,平凡的岗位也能走出不平淡的人生。”陈国信称。
“走钢丝”的高空医生
上世纪90年代,陈国信在厦门高级技工学校输配电线路专业学习时,每次进校门他都会看到7个大字——“技术工人是人才”。
这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并没多少人愿意报考技校,原因很简单——“没什么出路”。
陈国信却不这么看。他说学技术的确很苦,但在学习技能过程中也充满乐趣。
在进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之初,陈国信被分配的工作是外线电工,外线电工属于高空作业,不仅负责高低压线路的架设、检修和运行维护,还要负责高低压线路设备的安装、检修和运行维护。
这对从业者要求极高。为打下扎实基础,陈国信苦练基本功,他经常用两条打成圆环的绳索,在光溜溜的水泥杆上攀爬20多米,每天爬十几个来回。为了制作钢绞线拉线头,他还将手指粗的钢绞线拗弯成圈,再用10号铁线徒手绑扎,一天要扎几十米长。即使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反复练习,生怕基本功不扎实。
陈国信常年在高塔上作业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图
输电线路的运检人员被称为“走钢丝”的高空医生,他们面对的“病人”就是高压电线。
为降低损耗和提高安全,高压铁塔通常建设在高山深谷,因此这也对电力运检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陈国信经常在烈日炎炎之下,穿着密不透风的厚重防护服,大汗淋漓地背负几十公斤的维修器具,爬铁塔、走钢丝,在高空一干就是数小时,而且务必专注,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设想。
这还不算什么。为解决输电线路故障,有时不休不眠,奋力抢修,哪怕吃饭都在铁塔上面解决,为节省时间。
每个台风季,对厦门这座城市的供电系统都提出了很大考验。
陈国信记得,1999年超级台风袭击厦门,犹如电影的灾难场景,狂风暴雨,天昏地暗,厦门全岛停电,电网设备破坏,历经半个多月抢修才恢复供电;2016年17级台风“莫兰蒂”再度横扫厦门,一夜狂风呼啸之后,满目疮痍,电网更是受到重创。
为了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供电,福建电力调集全省之力支援厦门,六七千人的支援队伍加上厦门供电公司四千多名员工,奋战厦门重灾区,不惜一切代价抢修复电。
如何尽快恢复供电呢?首要任务就是清除异物、排查线路。
陈国信担任了其中一支输电线路抢修队的队长,他须争分夺秒对每座高压铁塔和线路的安全状况进行排查和排除,因此和同事上上下下,登高爬低,昼夜不停地排除一座座铁塔和一根根高压输电线路上面的异物。
“这算是人生最苦的一段工作经历,差不多是七天七夜没回家,连刷牙洗脸都来不及,更别说洗澡了。”陈国信说,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了所有供应商和抢修队人员的电话号码,以免误事。
“最忙的时候,一个小时有50多个电话打进来。”陈国信说,为确保抢修工作,他还特别准备了多部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
经过福建电力系统的全力抢修,厦门以最快速度恢复了供电。当时很多媒体和厦门市民评价他们是“钢铁底色,光明速度”。
“确实是非常辛苦,但是我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让灯亮起来,付出是值得的。”陈国信说,当他完成抢修任务回家后,周围邻居也纷纷竖起大拇指。
“他们没想到如此的大台风,大家能这么快用上电、用上水。”陈国信说。
最大的褒奖就是霓虹闪烁
如今每当打开记满电话号码的笔记本,陈国信都会想起“莫兰蒂”时的抢修往事。
陈国信总结称,相较于1999年超级台风给厦门供电系统的破坏,“莫兰蒂”之后的快速复电,说明电网抗灾能力已实现质飞跃,这不仅得益于中国电力体系强大反应和支援能力,而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也是关键。
“不可同日而语。”陈国信评价道,近几年电网装备技术持续高速发展,一批智能化系统和先进设备技术在厦门落地。
“我们还应用电网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抢修指挥系统进行高效指挥,现场运用大量新技术设备协助抢修,比如我们用无人机对电网线路运行情况进行现场的摸排,特别是一些山区、人工很难到达的地方,然后根据无人机传输回来的信息去指导我们的抢修工作。”
别看没上过大学,陈国信却是一名勤奋的发明家,习惯于用小点子和小发明来化解工作难题。
2000年,在厦门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500千伏后厦Ⅰ、Ⅱ回线路带电作业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难以采用传统带电作业要求予以操作。谁来领导攻坚克难呢?陈国信见状,主动请缨,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翻阅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还为取得现场数据,多次爬上铁塔,在野外进行现场模拟操作试验。
上述研究最终获得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产生345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还把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输变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由3.6米缩短为3.2米,这一安全距离被正式编入国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不仅如此,陈国信还利用自身经验和实践,使110千伏双回同塔线路铁塔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增加了60厘米,此举更实现了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线路检修,解决了国内带电作业的难题。
2002年,上述项目荣获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国信习惯于在工作当中去获得灵感和创造力,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安装带电作业装梯绳的小滑车,灵感源自夹娃娃机……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他从自行车轴承那里汲取灵感,发明了省力丝杠;还利用棍子撑开导线扩大操作距离的方法,解决了110千伏多回同塔线路检修难题。
当时厦门超过90%的110千伏铁塔都是双回路架设的,走廊窄、塔基占地面积小,安全距离小,如果进行高压线路检修,必须停电,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用电生活,还会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
2007年,他担任该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夜不能寐,有时闭着眼睛躺在床上都能想象出铁塔上画面,乃至每个零件都能清晰浮现。
“我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着该如何操作,包括操作之后对周围造成何种影响,我都会想得清清楚楚。”陈国信称。
正是凭借如此的钻研精神,他多次用发明和创新攻克了不少技术障碍,为安全的带电作业立下不可忽视的功劳。
根据统计显示,迄今为止,他总共获得15项省部级技术成果奖,21项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国家创造近1个亿的经济效益。
陈国信带领徒弟开展作业工具研制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图
2012年,陈国信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将工作室打造成创新、学习、交流的载体平台,定期开展创新点子搜集、评估和科研立项,解决了电网带电作业上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在平凡技术岗位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经对刚入电力行业工作的年轻人产生了正向影响力。
“有位大学毕业生,年轻气盛,特别申请加入我的班组,我询问为什么,他说就是冲着我才加入公司,如今才五年时间,他已成长为班组的技术骨干。”陈国信说,他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师,尽量帮助年轻人做好传承和学习。
如今的厦门电网,已形成四通道八回路、“交直并济”的输电网架,电网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也大大提升,电力供应充足。
在检修时,陈国信仍会习惯性地携带一台相机,用来记录和研究分析现场设备情况,便于未来不断地开发新工具,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为全国首批输电线路技术技能带头人,他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各项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从国家到地方,他近乎获得了各个层面的认可和嘉奖。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陈国信对此也很淡然。他说,作为电力人而言,最大褒奖就是看见所在城市霓虹闪烁,永不停电。
他记得有次检修完结束,一位同事全身都是汗,整个人都快虚脱了,但脸上仍挂着真实、纯真和满足的笑容。
“这个比任何东西都动人。”陈国信说。
责任编辑:钟煜豪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