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大平台热搜榜很久没了郭老师的身影。
但是,各种曲调的“耶斯莫拉”仍被当作潮流视频BGM,我们可以断定迷人的郭老师还没有过时。
“有的人没热搜,但她仍活在我们的表情包里”。
“看也难受,不看也难受”
事情还要从一颗小小的“迷hotel”说起。
在该场表演“虚晃一枪”和“灵魂郭叫”,让郭老师迅速成名、高歌猛进,斩获抖音330多万的粉丝,获得超过3000万点赞量。
视频还被沈腾、杨超越等明星模仿或打赏,直播时甚至连线蔡徐坤、肖战等流量明星,平均单个作品的点赞量均超过14万。
粉丝“郭家军”队伍也日益壮大,B站的文化生产工们迅速发掘了这枚亚文化遗珠。
郭老师的3D水果捞正式上线,甚至还有“全国郭语统一考试”,引发全民狂欢。
纵观郭老师的作品,每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永远都是宽脸、头发杂乱、穿着随意,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郭老师”这个人设。
与美毫不沾边的她凭借极强的造梗能力,发挥行为表达独具一格的优势,在抖音上一众肤白貌美的用户脱颖而出。
她本人曾在快手平台表示,“观众喜欢看,我就继续做,这是我的出路”。
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外表形象不佳配上浮夸的动作表情、还有时不时的“郭叫”这么受欢迎,其实都是因为——人们固有的审丑心理。
网络文化的复杂多样,使得多元的文化形态得以发展。
符合传统的审美理念不再能满足广大网民们的审美需求,人们内心对奇、丑、怪的事物存在固有的好奇,从未消失。
十几年间,大众狂欢的审丑对象处于不停变化发展中,一波又一波人涌入以丑为特点的网络世界。
04年,“芙蓉姐姐”在水木清华等网站上发布大量的自拍照片,后经网络拍客的传播,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
09年,罗玉凤在上海公开招亲,并在电台节目中自称后五百年无人可比。媒体关注并加以报道后,她一炮而红。
13年,泰国女神“快乐宝拉”(Happy Polla)在社交网站上火速蹿红。
网站上传的照片中多头戴硕大的粉色蝴蝶结,加上其“粗犷”的外貌,嘟嘴卖萌,挤眉弄眼,让人忍俊不禁。
18年,杭州小吴,因为长相、神态动作等自带表情包特质,而且神似电影《百变星君》里面的小虎,于是被网友们制作成了表情包,结果意外走红网络。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导致他们成名的就是:
这里看的并不是崇尚“颜值至上”、贬低迷人的郭老师等人,而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成名的背后,人们永无休止的审丑心理需求。
曾经,我只会在晚上熄灯后,躲在被窝里偷偷看、偷偷乐,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是有些变态在身上的,一般的美少女应该不会喜欢看这种视频吧。
也有网友将自己的感受描述为“一天不看难受,看了难受一天”,可以说是十分真实了。
审丑,自古有之
喜欢看点丑的,一点都不变态。
相反,在传统的审美文化中,由于受审美的正统地位影响,“丑”一直处于审美的边缘地带,但它却是一个美学概念。
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丑”的典范,古希腊艺术实际上是以美为主、美丑皆审的。
例如著名的雕塑拉奥孔群像,虽身处痛苦的蹂躏中,却充分体现了挣扎扭曲下遵循了和谐与美的最高法则,以确保能够保存一种美的造型。
古希腊神话中有面目丑陋的蛇发妖女美杜莎,知名度不比雅典娜女神低。
这些都是对丑的正确审视,并用丑更好地展现真正的美。
在近代西方艺术作品中,毕加索分别在 1913 年和 1937 年创作女人题材画作《扶手椅里的女人》、《哭泣的女人》。
或者说以毕加索为代表的整体风格,都是用畸形的、丑的构图展现时代大背景、人们日渐变化的精神层面的“丑”。
毕加索画风风格一直闻名世界,证明这些“丑”作品现在仍受到艺术家的追捧和模仿。
“审丑”是针对于人们的精神意识层面的一种深度分析。
而丑的艺术反映出来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瘠,能够有效帮助人们自我反省,并重新认识现实状况。
在古代中国也是如此,《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大量丑陋且有违常理的人或者怪物。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里写道:
“(山海经)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不论是年幼还是成人的他,都一直对这些异类怪兽怀有兴趣。
近代,徐志摩《一个噩梦》笔下与骷髅结婚的女郎:
晚上读这个还有点瘆人,但是类似这种的现代文学极大的突出了丑的表现范围,以新奇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审丑,需要有个度
从发布者本身来说,愿意并且主动将自己的丑陋面展示给别人,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另类的“丑”能够收获广泛回响。
从观看者本身来说,愿意花费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来观看有违美学的短视频。
很多喜欢看这类作品的人,更多的是喜欢看有趣网友与发布者的互动、让人意想不到的神评论,在其中找寻快乐源泉。
当郭老师在抖音上用特效拍换发型的视频,网友们会说:
当郭老师照镜子臭美并发出郭叫的时候,
网友又会说:
当网友用巨丑无比的特效制作“整活”(表演)的时候,
他们也会说:
网友的参与让这类作品带有别具一格的幽默。
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看点丑的”得到放松与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但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在满足我们审丑心理需求的同时,对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也造成不良影响。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模仿,通过土味扮丑的视频吸引眼球。
详情请见何以解you往期推送《比土味情话更令人尴尬的还有……》
当下一代沉迷“迷hotel”“奥利给”的时候,谁来撑起“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