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梦醒,什么节点砸兴趣班性价比最高?

钢琴梦醒,什么节点砸兴趣班性价比最高?

首页休闲益智钢琴块3更新时间:2024-06-13

国内正在放寒假之际,澳洲小学开学了,又到了为报兴趣班纠结的时候。因为和国内放假的这个时间差,我先一步考虑这个问题,正好给大家一点参考。

首先运动类的课后班是必不可少的,只需要把不同的课后班时间错开:这学期我们继续游泳,新学了一项网球,让孩子接触多点运动类型,更重要的是,动起来,为了好身体、好胃口、好睡眠、好头脑,以及好视力。

思维类学了国际象棋网课,姐弟两平日里可以对弈;机器人课是学校课后班,没啥特殊目的,报它是为了错峰放学,而且正好能跟游泳课的时间接上,不然放学后一小时空档,没处去。

真正纠结的是学乐器……

最近看到中国钢琴市场销量断崖式下滑的新闻:“学琴的和买琴的一夜之间凭空消失,咸鱼上的‘二手钢琴’挂几千块钱,中国的钢琴市场已经成为泡沫?”

闲鱼网络截图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在谈论“中产梦醒,钢琴崩盘”,说钢琴和学区房一样,是觊觎下一代实现阶级跃层的想象。暂且不论钢琴市场如何,能感受到的是,经济下滑,家庭消费确实在降级。

大家在一边卷着,一遍衡量着各项开支,而教育开支里,兴趣班绝对首当其冲。钢琴也绝对可以当作兴趣班中的“典型”,至少妞妞酒酒,还有身边朋友同事的孩子们,基本都清一色都被安排“弹了一把”。

当年我天真的以为乐器就是一个技术活只要坚持练习,考个十级不是梦,重金砸了一架三角钢琴回来,又各种花式找老师,父母跟着孩子学琴、陪练,最后一次次自我怀疑,为什么要学钢琴?……因为你会发现孩子的兴趣转移的很快,大人的目标也不够明确,练琴这件事逐渐变成了亲子间的一种消耗。

而且真的烧钱!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成绩,孩子很容易沮丧,失去信心,没有成就感。我仔细想了一下,像钢琴这样的兴趣班,之所以容易半途而废,搞的全家“人仰马翻”,是因为学钢琴真的是一件单位时间无限长,但单位时间内回报率又极低的“三高”事情:

所以如果不是音乐世家,或孩子极具天赋,或家长目标极具明确,真的很容易溃败,到最后拉扯的其实是,短时间内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不甘。

类似这样的兴趣班还有:小提琴、花样滑冰、马术、单板、冲浪、滑雪……(欢迎大家用真实经历来补充)

有时候我会觉得,曾经的兴趣班的繁荣,更像是“刘姥姥般的家长”闯进了“大观园似的培训市场”,看到什么都是好的新鲜的,都想给孩子试试,但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这里面有巨大的消费认知陷阱:

之前网上一直热议的:一个妈妈在商场看到一位外卖小哥在弹钢琴,于是怒写的一段话:

大抵的意思就是:富贵人家孩子学琴棋书画,是为了增加富二代的气质,底层家庭的孩子学琴棋书画,其实只是在充当培训机构的韭菜。

这个结论虽然下的有点极端,但也触动我在思考: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大概率是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么丰富的兴趣体验的,即使有想法,也会被父母“学好数理化”的思想打压下去,所以在为人父母以后,很容易被各种琳琅满目的兴趣班所打动。

比如,我对钢琴的执念是小时候从电视里看到演奏家在琴键上十指飞跃,觉得太有魅力了,那时候就很想学琴,对钢琴充满向往。决定让妞妞学钢琴,也源于有一次和妞妞在珀斯路过Scarborough beach,在落日检看着一位耄耋老人和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一起联弹钢琴,我和妞妞在那里呆呆的看了好久,觉得这个弹钢琴的场景太美好和幸福了。

但是实际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开始有要求,有压力,投入需要有回报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孩子的兴趣也许只是一时的好奇,它还没有发展成“真兴趣”,是家长高估了孩子的热爱,更高估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付出和耐心,最终产生高付出和低回报之间的心理落差。很多时候,我们是中了自己的圈套。

比如去年我们一家人在澳洲山上陪孩子集训滑雪,队友因为妞妞在3个小时的私教课上不停地说话,导致教练崩溃无法顺利开展教学,他也会忍不住责怪孩子:

即便我们都知道妞妞因为ADHD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当一个人的付出高到自己的心理临界点时,就会容易崩盘。

还有身边各种环境的圈套,比如:我们总担心别人家的孩子学了那么多,我们什么都不学,孩子会落后;或者被培训机构的各种宣传说辞描绘的场景所洗脑,觉得孩子只要报了名,就会怎么样;又或者抱着一颗功利的心,一心要孩子上台,拿奖,比赛,考级,捧着一手的证书奖杯,才觉得安心。

但其实更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许只是在花钱花时间在陪跑。

只能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我们的付出是我们心甘情愿的,不要给孩子压力,不要为父母而学,不是必须拿奖。不想为了兴趣班,毁掉兴趣和亲子关系。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小时候网络信息不发达,除了电视广播,就是杂志书刊,虽然没有没有现在的孩子接触面广,获得信息的渠道那么多,父母也不会因为你喜欢什么,就立马花钱给你找老师报班去学,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遇到真正喜爱的事,就止步不前,还是会找到方式去了解,去专研?

和一个同事聊天,听到她一个朋友从小自学街舞的经历,让我在想:孩子的兴趣一定要靠报班才能实现吗?会不会是我们“自作多情”给的太多了?

1 因一张VCD光盘,自学街舞的故事

听他讲起自己学街舞的经历,完全就是的“自学成才”的过程,没有老师,没有教室,没有伙伴,就是一张潮流杂志附带的VCD碟片,反反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

那个时候刚上高中的他,周末只要回家,就躲在屋子里跟着VCD学,不停地播放暂停,暂停播放,家里没有落地镜,就对着玻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扣。

周一到周五回到学校,就在自习课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VCD,也不敢放声音怕吵其他同学,就默默地对着无声的影像全凭“眼睛去记忆”,把动作记住后再跑到学校的后山上偷偷练习。因为长时间这样学习街舞的方式,让他差点练就“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学习上也是看过一遍的内容,基本就能全部记住。

有时候在学校里、教室里、宿舍里走着走着,心里想起来动作,就会忍不住跳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总被身边的人笑话——觉得这哪里是在跳舞,更像是在抽筋,甚至像是“羊癫疯”。

但是因为心里真的热爱,心里也很笃定,所以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就默默地用一股痴劲,傻劲,狂劲,慢慢琢磨动作的发力,找乐感、找舞感,练力量,练柔韧,最后硬着把“抽筋”跳出了“酷炫的味道”。

把动作练到位后,他开始自己寻找同伴和圈子,想办法组舞团,又自学了编舞,从跳到编,寻找可以上舞台的机会。总之就是没有老师,没有报班,完全靠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去探索和学习。

他说当时为了买一套跳舞穿的衣服,买一双酷炫的鞋子,可以一天只吃一顿饭,把零花钱压岁钱都省下来,去为自己的爱好买单。

后来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他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开始顺着街舞了解更多街头的文化:涂鸦,滑板,街球,说唱……从外在个性、酷炫、潮流的样子,到街头文化内在的文化起源、元素品牌以及嘻哈精神。

当你问他:这个自学而来的兴趣爱好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的不是舞台上的某个高光时刻,也不是Bettle中赢得比赛的奖项,而是街头文化背后所传达的精神:自由、个性、创新、勇敢,给与他一份永不服输的力量,让他从一个刚开始只懂耍酷顽劣的男孩,逐渐成长一个“不屈,勇敢,思辨,承担,勤劳”的成年人。

回想在成长的历程中,无论是来自父母的否定,创业的失败,还是中年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顺,他热爱的舞蹈、音乐、街头文化一直在支持着他,让他可以坦然面对每一次失败,随时拥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街头文化所传达的自由、个性、创新,对自我的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对平等和公正的坚持,也一直是他的人生信条。

虽然心里也会遗憾,因为父母的不支持,一直没有找专业的老师学过,都是自娱自乐,最后也没有机会把兴趣变成专业。(在2024年,街舞已经正式成为巴黎奥运会比赛项目)

但是当时自学街舞,研究嘻哈文化的这个经历,让他拥有了一份随时随地“主动探索和挖掘知识的能力”,这份能力不仅仅用于对兴趣爱好的追求,也直接沿袭和应用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让他对未知但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永远充满热情,总可以想到办法去猎取,筛选、过滤、萃取,去总结、梳理、组织和归纳成自己的知识地图。

这个故事让我不禁在想:我们的孩子,现在还有机会拥有这样的“自学体验”吗?

恐怕没等孩子把好奇变成兴趣,把兴趣变为热爱的时候,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为孩子打听“好的培训机构”,准备好“顶好的装备”,找到“最好的老师”,直接开始“填鸭式的上课”了。

孩子的好奇心还没飞一会,就突然被架起来,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原本孩子内在的那份自我探索的力量立马被抽走,变成了被动式的学习。

在妞妞小时候,我也是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报班”为来孩子广撒网培养兴趣,但是到了酒酒长大后,我突然发现,直接报班的这种方式可能是有问题的,好几次本来饶有兴趣的项目,最后都因为“报班”而被打消。

后来反观一下这些半途而废的兴趣班,我觉得和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启蒙的初期,孩子其实更需要的是兴趣的激发、充满成就感的乐趣,肉眼可见的成绩,但能带给孩子这样体验感的老师太少了,大多数老师都是一上来就“一板一眼”得上课,从点到面,很容易把孩子的兴趣消耗殆尽。

同事说她第一次带女儿去试“艺术体操”的时候,第一次上课就是各种压腿,拉筋,踢腿式的体能和柔韧训练,老师艺术体操没有任何的背景介绍和引入。

网络图片

还好她提前给孩子看了大量的视频资料,给孩子讲解了艺术体操的发源史,带孩子认识了国内国外艺术体操的世界冠军,去了解了她们背后成长的故事。她和孩子在家,时不时的放一些音乐,用家里的静音球,呼啦圈,彩带跟随着音乐去感受,去模仿,相当于已经提前在家做好了兴趣启蒙的功课。

2023年第40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中国艺术体操队首次拿到世界冠军,获得5圈单项金牌

女孩子喜欢艺术体操,不就是被“美”所吸引吗?如果刚开始连美都感受不到,那怎么去坚持呢。

上周跟大家分享了澳洲私校鼓励孩子们多参加课外兴趣活动的事,结果评论里很多妈妈问,孩子18个月了,应该报什么班?孩子两岁了,应该报什么班?

说实话,虽然我认同儿时兴趣应该广泛“采样”,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但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不应该过早(4~6岁前性价比很低)开始专业学习,甚至过早报班多少有些浪费钱——因为太小了,坐不住,学不会,反而容易挫伤兴趣。报班更多是给大人轻松的方式,不是孩子学习一个项目的必然路径。

在孩子兴趣的启蒙阶段,不用直接报班,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让“报班砸钱”这件事性价比更高。

我总结了以下3点,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留言区继续补充:

01 先轻培养兴趣,再考虑是否重成本投入

当你发现孩子对某一个方面非常有兴趣和偏爱的时候,不如先尝试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多给孩子提供相关领域的资料,书籍,视频,讲解不同领域榜样的故事,带他到相关的场景中去感受。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景下,孩子突然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就突然就会某个事物感兴趣,而且主动要求去尝试,去学习。

当孩子自己觉得需要一个专业的老师来指导他的时候,或许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时间。

02 孩子长大一点再开始学,既高效又省钱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孩子年龄越大,学得越快,真的高效又省钱。为什么现在各种培训班都盯上了学龄前的市场,无论适不适合,都先想尽各种说辞把你圈进鱼池养起来,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最有时间,家长也更愿意投入。

但其实,很多兴趣项目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童子功”,反而孩子长大以后,各方面认知、能力都发展起来,学习效率会事半功倍,而且试错成本更低,因为孩子可以更清楚的判断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03 正视基因、时间和钱包

别被盲目跟风,别功利心太重,鸡娃的时候一定先正视一下自己的基因,家庭的氛围,孩子的性格,判断一下到底是孩子的真兴趣,还只是自己未完成的“梦”。同时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接送成本,陪伴成本,每一项都需要衡量清楚。一项兴趣班的投入不是一次单项的消费,一旦决定,就真的至少半年起步。

所以2024年,无论是给孩子选择新的兴趣班,还是想要缩减已经报过的兴趣班,希望我们都回归理性,尊重孩子。

在孩子12岁之前,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和体验,让他去接触不同的兴趣,不同闪光的人,去点亮他的idea,让孩子自己去萌发兴趣的小种子。12岁以后,当他自己笃定了自己的热爱和方向,才是真正值得投入专项学习的最佳时机。

小众特长班,普妈普娃可以冲

打开思路!你们分享的小众兴趣班太有意思啦

仅3周5名孩子瘫痪!儿童是运动损伤的高发人群!应该怎么避免?

鸡体育,这些坑你提前了解了吗?

助理编辑:LUNA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