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马上就到了,你心水的东西都打折了,你的购物车已经装满了吗?
不得不佩服马爸爸的能力,愣是把一个略显凄惨的光棍节,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商家们早已经铆足了劲准备从我们口袋里捞钱,而我们呢?不在双11花钱,感觉就跟亏了一样。
奋战到深夜,买了满满一购物车的商品,心满意足的睡去;
之后心心念念等快递,好不容易等到,大包小盒一一拆开,幸福感不断攀升;
再之后,大部分物品就此被束之高阁,完成了它们今生的使命。
虽然如此,但是很多人就是控制不住的“买买买”,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心理?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34岁的克莱尔·约翰斯顿在英国一家工程公司做财务,这是一家家族式企业,公司为她丈夫的堂弟所有,她的丈夫和弟弟也都在这家公司工作
即便这算是自己的家族式企业,克莱尔却利用自己的会计身份做手脚,将公司的账转到了自己的银行卡里。三年半的时间,她一共挪用公司13万英镑(约12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用来买名牌鞋、名表以及珠宝上,还给朋友送奢侈品作为礼物。
后来她被判20个月监禁,而她的行为被心理学家诊断为“强迫性购物症”,这种病症会让病人兴奋不已,病人用购物治疗病症,并非是出于纯粹的贪婪。
当然很多人对购物的迷恋没有到这种程度,但很多人确实会在收到快递的那一天发现,很多物品常常并不在自己的最初购物计划中。“剁手党”“吃土党”层出不穷,足以说明,很多人都有强迫性购物倾向。
那到底什么是强迫性购物?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克雷佩林就提出了“购物癖”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购物癖”现象真正开始成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对象。
研究者凯利特和博尔顿给“强迫性购物”下了定义:由不可抗拒和无法遏制的冲动引发过度消费,并在上面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行为,这种冲动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
强迫性购物是一种瘾,有人形容自己买东西就像喝酒一样容易上瘾,跟酒精上瘾一样,强迫性购物是一种消费成瘾。
强迫性购物其实十分普遍,2015年Addiction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涉及32000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强迫性购物行为的患病率约为5%,也就是每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购物狂。
那到底满足哪些条件就算有强迫性购物倾向呢?你可以对照下标准:
◆ 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
◆ 意识地频繁购物;
◆ 每次买完都很后悔,但还是停不下来;
◆ 很多买回家的东西一次都没有用过;
◆ 购物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一直购买不需要的物品或购物时间远超预期;
◆ 不购物时感到不安、躁狂,需要通过购物来改善情绪或奖励自己;
◆ 想到他人的消费时感到痛苦。
如果你拥有以上诸多行为表现,那你可能是一个强迫性购物者。
2、“强迫性购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既然强迫性购物非常普遍,那么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满足小时候未满足的期待
很多人会强迫性购物,和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如果小时候,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全然的爱和接纳,他就很可能会转而从玩具、零食中寻找安慰。慢慢的,“物比人可靠”就会成为他们潜意识的认知。长大之后,他们会延续这种观念,购物便取代了玩具和零食,成为他们新的情感支持。
女星张歆艺小时候家里很穷,初中时还在穿爸爸的鞋,从没穿过牛仔裤,衣服都是妈妈拆了旧毛衣织的。有一次妈妈承诺“只要你考到班级多少名,就给你买一双白球鞋”。
她从没那么用功地读过书,可是,当她的名次远超妈妈定下的目标时,妈妈却食言了。她知道,那时候家里没钱。可是,99块的白球鞋成了她成长中抹不去的执念。
长大后,她疯狂给自己买了无数双白球鞋,只为了弥补当年的未满足的愿望。
2、压力太大,缓解焦虑
“压力太大,感到焦虑怎么办?”
“去买好吃的吧,去买心爱的衣服吧,心情就会好起来。”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疯狂购物的原因,当我们陷入焦虑之后,我们会想要买点什么去分散注意力,释放压力。而当我们买了衣服、口红之后,发现自己心情确实好了很多,于是“有压力,去购物”的联结就会被不断强化。等下一次有压力的时候,就又会让自己陷入“剁手”的状态。
2012年,针对美国和加拿大人群的一项研究表明,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对情感的认知能力和对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较低。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产生难以忍受的压力时,往往会通过强迫性购物来缓解压力。
3、通过购物缓解孤独
BBC曾有一部纪录片名叫《无法停止:挥金如土的购物狂》,里面讲了海伦的案例,海尔是一位强迫性购物患者,她原本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是辞掉工作后,她陷入了巨大的空虚和孤独当中,购物成了她发泄的途径。
4年的时间,她花掉了 140万美元,丈夫和孩子因此离开了她。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外界产生连接,长期被孤独感困扰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而商场里明亮的灯光、欢快的音乐、嘈杂的人群,都会给人以愉悦的刺激。所以人在孤独的时候,会渴望购物。
美国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老年人群存在大量通过电视和网络进行过度消费的现象。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电视购物会把老年人当作目标人群。
4、通过购物缓解抑郁
1997年法国学者的研究证明,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参与调查的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强迫性购物行为。
商家的广告页面无不在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购买我们的商品能让你快乐,为了自救,很多人会选择不停购物的方式。
虽然通过不停买买买,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但是本质上是一种遮盖和掩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抑郁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强迫性购物的困扰中。
5、通过购物来提升自尊
有的人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自我价值感较低,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消费和别人的尊重挂钩。认为自己买名牌的衣服、化妆品,别人就会更尊重自己,自己就能得到更多赞美。
但是这种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感转瞬即逝,于是他们只能购买更多、更贵的东西,来不断营造自己想要的感觉。
3、“零售疗法”——购物对于缓解负面情绪确实有一定作用我们需要客观认识购物对于缓解负面情绪的作用,购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与负面情绪,甚至还诞生了一个专门的名词“零售疗法”。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但确实它能起到一种类似心理治疗的作用。
“零售疗法”是指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
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在美国一家购物返利网站上Ebates.com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有52%的人承认自己曾使用过“零售疗法”,其中,有44%的人每个月都会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为什么说“零售疗法”会有作用呢?
首先,购物有时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变化。购物类似于心理治疗中的“可视化”治疗,人们通过想象创造出精神上的感官体验,想象着实现某件事,完成某个任务,进而缓解内心的焦虑。
举个例子,准爸爸准妈妈通过购买婴儿用品,看着准备好的婴儿床、婴儿衣物,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后家庭生活的样子,减轻内心焦虑。再比如换新工作的人,他会通过买一些新的工作用具,来想象在新工作岗位工作的样子,来减轻内心的焦虑。
其次,购物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而“做出选择”可以提升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所以购物赋予了人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最后,相比于复杂的脑力活动,购物是一种无须动脑的放松活动,人们天生的惰性会让人们逃避艰难的任务而选择简单轻松的活动。所以购物就会被当作一种短暂的休息,来帮助大脑放松。
但是“零售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为花钱获取的幸福感是有限的,那种由购物带来的幸福感总会来去匆匆。你会发现,从你拆开快递的那一刻开始,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想要买下一件了。这种喜新厌旧的感觉,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就是愈得愈不足原理。所以 ,过度依赖“零售疗法”,是不长久也是不可取的。
4、如何缓解“强迫性购物”倾向?不可否认,购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减压、缓解负面情绪,但是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也不能就帮助人们真正解决情绪问题。过度依赖购物,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强迫性购物”。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购物,缓解强迫性购物的问题呢
★ 1、调整自己的认知,明确购物并不能真正帮自己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调整自己的认知,只要自己从内心认可“购物并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那么一个人才会有改变的动力,这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2、建立独立的消费账户,每月限定消费金额。
给自己设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账户,每个月设定好限额的消费金额,比如你每个月限定消费2000,那这个账户里只存2000元,剩下的钱可以存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财,这样当你想要超额消费的时候,现实也不会允许用这种方式来增加你超额消费的难度。
★ 3、列出购物清单,严格按照清单购物
对于有强迫性购物倾向的人来说,临时起意买很多超出预先规划的东西,是常发生的事。所以,在购物前,白纸黑字列出购物清单,真正去超市后,不加思考直奔目标,买完清单上的东西,直接离开。
★ 4、想要买某一东西前,给自己三思而后行的时间
行动之前,暂停一分钟,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真的需要它吗?我为什么那么渴望买它?是因为它有用还是因为我缓解我内心的焦虑情绪?如果我不买它,可以用其他事情来替代吗?多给自己考虑的时间,或许你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5、建立收支表,每月定期回顾
给自己建立一个财务收支表,每个月定期回顾,这样就能轻易发现哪些是不必要的开支,以便下个月可以更好的调整。
★ 6、找到更合适的负面情绪处理方式
既然很多人的强迫性购物是为了缓解负面情绪,那么找到负面情绪正确的处理方式能有效缓解强迫性购物的症状。你可以选择唱歌、跑步、打球、瑜伽、读书……
总之,合适的方式有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尝试。关于如何正确对待负面情绪和焦虑,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总结一下,购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释放压力,但是绝不是完美的方案,只有摆脱“强迫性购物”,更科学合理地购物,才能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希望本文让你有收获。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