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与自然:接受残忍的美丽,还是针对消费主义做一些改善

时尚与自然:接受残忍的美丽,还是针对消费主义做一些改善

首页休闲益智合成奇旅更新时间:2024-08-03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综合

2021年1月10日,《源于自然的时尚》C位青年论坛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境山剧场举办。主题演讲中,设计互联策展人唐司韵、可持续服装品牌Donsee10创始人陈丹琪、内衣品牌如里科技的创始人陈艾茵和旧好商店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都给出了自己对自然和时尚的关系的看法。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可持续”这个词,也关心地球升温1.5摄氏度什么时候会到来。

唐司韵:有时候美丽也非常残忍

设计互联当下的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涵盖了数个社会议题,包括以自然为衣、皮草的养殖、材料的道德、贸易公平性等。整个展览共分六个章节,在一个英式庭院中一步一步展开,在历史中看见自然与时尚之间的关系,以及时尚与环境之间带来的反思。

从这400多件里,策展人唐司韵挑选了三件给大家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

裙装(后期有修改,腰带为复制品),英国,1868-9,棉、镀金金属丝和印度绿点椭圆吉丁(拉丁学名:Sternocera aeqisignata),凯西·布朗惠赠©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摄影:Leo Zhang

第一件是来自1868年英国的裙装,这件棉质裙子的表面以镀金金属丝缝制了上千只吉丁虫的鞘翅作为装饰。它点缀着5000片印度绿点椭圆吉丁的鞘翅,莹莹闪烁着宝石般的虹彩。

新奇的材料,配上异域风情的故事,是当年上流社会炫耀身份的最佳道具,但这些人也成了破坏生态的帮凶。西方的商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也开始仿制印度风格的鞘翅纺织品,于是从印度大量进口吉丁虫的鞘翅。到了1860年代,英国的鞘翅进口量高达每批次25000件。这件裙装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与栖息物种丰富多样,从而孕育出各地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但当时在全球殖民的欧洲人在异地看到当地的宝贝,就都想抱回家。这样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灭绝了当地的物种。唐司韵说:“有时候美丽也是非常残忍的。”

甲基蓝紫色(合成苯胺染料)紧身上衣,英国,1876年前后,真丝,机器制造的丝绸蕾丝和“法国黑玉石”玻璃珠,棉衬里,以鲸骨加固©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摄影:Leo Zhang

第二件是一件紫色的上衣,是1876年来自英国的紧身上衣,它是用人工合成的染料染制而成的。一位名为William Henry Perkin的年轻化学家在1856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染料。本来他是想从煤焦油的苯胺来合成奎宁,不过合成奎宁化学实验失败了,这种失败带来了意外的发现,一种非常夺目的紫色,当时的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染料。但是苯胺有毒,会危害染色工的健康,如今已被禁止使用了。

图注:单肩毛衣,裤子和鞋子,斯特拉·麦卡特尼,英国,2017,粘胶和棉(毛衣),Bolt Threads微丝(裤子),聚酯和聚氨酯(鞋子),由设计师借展©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摄影:Leo Zhang

最后一个案例是现在的一种新的新型化学物质,运用推演设计新方法研发的纤维。两件衣服都用了一种叫“Bolt Threads微丝”新的材料,用转基因的酵母、糖、水和盐开发出的一套闭环工艺制作而成,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化学物质。

从这三件美丽的服装出发,唐司韵希望发起大家共同去思考:如何让时尚产业变得更可持续,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在消费时、创造时,怎么样兼顾“美”与“责任”。

陈丹琪:人与服装的共生关系

可持续设计师品牌DONSEE10的创始人陈丹琪从最近上映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开始讲述她所认同的人与服装的共生关系。这部电影发生在纽约,讲述的是都市人因为种种压力变得对生活麻木不仁。男主角和22号灵魂因为一次意外的冒险,体验了地球的一天。真实世界的香味、飘落的树叶,还有人对梦想的追求让男主角和22号灵魂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

陈丹琪说,导演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观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片中有一句话非常打动她:“一条年轻的鱼向一条年纪大的鱼询问‘大海在哪里?’,年纪大的鱼告诉它,你所在的地方就是大海。”这告诉人们,生活不在别处,而在于我们生活的此时此刻。

回到主题,可持续到底是什么?陈丹琪觉得,可持续主题贯穿着生活每个方面:是人与自然的连接;是艺术和工艺的传承;是设计师和供应链实现良好合作的桥梁。

她用工作忙碌之余人们更爱看喜剧还是悲剧的例子来说明,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能以快乐的方式让大家理解并接受可持续的方式,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会更好。正如电影《心灵奇旅》的导演彼特·道格特所说:讨论任何伟大的创意只占工作的0.5%,剩下的,是我们想办法用既吸引人,又不让人产生困惑和过于忧郁的方式,让创意呈现。因此,陈丹琪认为,可持续设计解决方案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做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自然的设计。

陈丹琪设计的服装系列 陈丹琪及DONSEE10 供图

说到具体的实践,陈丹琪分享了2018年设计的系列“吹响泥泥狗”——《LET THE CLAY DOGS BLOW》,其灵感来源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泥塑艺术。泥泥狗本身是一种能发出声音的乐器,表达的是古人对于生命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个系列里,陈丹琪解析和*了自己对于人与服装,时尚与自然的观点。这个系列作品在伦敦国会大厦展演,同时也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

通过这次探索,她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方向——做有生命力的设计。“生命力”意味着设计需要具有可持续性,不应该是转瞬即逝的,而是有长的生命周期。陈丹琪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解决方案,总的来说,需要用设计的力量链接人与服装、时尚与自然;让设计具有生命力,从而实现无负担的可持续;并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然的方式,让可持续观念影响更多人。

陈艾茵:可持续内衣设计之路

内衣品牌如里科技的创始人陈艾茵从女性购买和更换频率较高的内衣产品出发,谈及了自己面对“从摇篮到坟墓”和“从摇篮到摇篮”时的选择。

陈艾茵说,她非常喜欢内衣设计,因为内衣能给女性的身体带来必要的支撑和保护,它是一种非常精密,很有科技性的设计。一件T恤如果长两厘米,穿的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是换做是以毫米为度量单位的内衣,已经是不合身的了。

陈艾茵从小特别关注环境,直觉告诉她,这就是她的使命。十几岁那年,看到北极冰川融化的新闻,她会吓得一个夏天都不敢开空调,还把牙膏盒和饼干盒叠起来放满一整个抽屉,以为那就是在“保护地球”。长大后,对于气候变化这么大的问题,作为内衣设计师的她也在想,自己能做些什么,能不能把可持续的理念带到内衣设计中来。

然而,行业内也充斥着很多她不那么欣赏的、廉价的快时尚内衣品牌。这些品牌每年都会有20个以上的上架日,随之而来就是过多的浪费、大量的染色需求,以及为了把货物准时送到客户手中,工人三班倒甚至通宵在板房车间。

《从摇篮到摇篮》书封

陈艾茵提到了《从摇篮到摇篮》,这本书开启了她的可持续内衣设计之路。读过以后,她才真正了解到环保在说什么。“现有的工业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把产品设计出来,最后要丢掉的设计逻辑,是‘从摇篮到坟墓’,非常不可持续的线性设计。”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部分人完全没有考虑到产品带来的环境代价以及产品的最终去向。在时尚行业里,只有1%是的衣服可以做到闭环回收,73.5%的衣物都会被送到垃圾堆填区或者被焚烧掉。

2015年全球服装材料的周转情况 陈艾茵 供图

陈艾茵想,在她设计可持续内衣系列的时候,希望从产品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使用周期以及产品的最终去向都考虑到它的碳排放。她问自己,可不可以设计一种既好穿、又可以直接降解的内衣裤?

她研究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可持续纤维,共有三种。一种是再生纤维,但它只是延缓了垃圾被送堆填区的速度,其实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第二种是生物基纤维,虽然很好地解决了人们对石油基材料的过份依赖,但是很多材料没有办法降解;第三种是可降解纤维,在陈艾茵看来是一种可以更好地回归大自然的纤维。

但陈艾茵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来自氨纶。几乎所有贴身衣物的织物都含有氨纶,它能给衣物提供舒适感,提升内衣的寿命以及功能性。在和国际知名的氨纶供应商讨论后,她发现,人类现有的技术还没有办法让氨纶这种材料降解;一条95%棉的内裤,埋在土里一段时间以后,棉已经降解了,而氨纶会像鬼影一样继续留在原地。

一条95%棉,5%氨纶的内裤无法完全降解的样子。 陈艾茵 供图

原本设想的完美可降解的内衣设计遇到了困境。陈艾茵没有就此停住,她把目光转移到了卫生巾身上。她说自己就是那个从小就很好奇自己用过的卫生巾去哪里、以及被家人问“环保关你什么事”的怪小孩。机缘巧合之下,她从2017年开始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生活中会用到的一次性产品寻找替代物,其中包括卫生巾。她开始成为月经杯和月经裤的资深用户,并开始在朋友圈自发推广。

陈艾茵用一组数字来加深大家对一次性卫生巾的印象。全中国有3.8亿来月经的女性,每年可以消耗1300亿片卫生巾,这些卫生巾可以围绕地球800圈,铺开来是1.5个深圳的面积;而这些需要500至900年时间才可以降解成微塑料。在中国,每10秒就可以把20000片这样的的卫生巾送到堆填区;而最后,它们只有两个下场:一个是焚烧,一个是烧埋。

陈艾茵决定研发一种可以替代一次性卫生巾的月经裤,把自己的使命和热爱的东西结合起来。可以让女性有更好的经期体验,可以减少经期带来的焦虑感觉,更省钱也更环保。

她认为,在可持续的浪潮里,女性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比起充满自我、认为人类可以罔顾一切地掠夺自然资源、把大自然当成一种惰性背景的阳性力量,女性的力量是更加平衡、更加协作、更加准确的行事逻辑;而在环保上,不需要少数人做得非常完美,只需要很多人做一点点就够了。

杨致远:针对消费主义做一些改善

旧好商店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先生在2019年登山的途中反思了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希望能针对目前的消费主义做一些改善。

他从两个问题来探讨可持续经济的可行性及方向。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谈1.5摄氏度?第二个问题是:他创立的旧好商店和 1.5 摄氏度升温限制有什么关系?

最近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寒潮,北京的朋友说出现了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这是自1966年以来的最低温度。而今年的寒冬恰恰部分源于全球变暖——因为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造成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原本被限制在北极的冷涡南移,低纬度地区开始和北极共享气候变化的后果。宏观上的暖冬加剧和微观上的极端寒潮,正是气候变化的体现。

格陵兰岛冰盖融化程度 图表由杨致远提供

基于对全球变暖的认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2015年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这些承诺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即各国提交的并不是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因此可以随意忽视承诺,这正是目前发生的。除非我们的经济体系发生急剧转变,否则 1.5 摄氏度就只是一个美梦。

全球距离升温1.5摄氏度的时间距离 杨致远 供图

目前全球每秒排放1331吨二氧化碳,如果保持这个排量,从北京时间2021年1月7日0点开始算,我们可以再排6年零11个月24天左右就会达到升温1.5摄氏度的结果。对比2018年IPCC《全球升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中提到的“到2040年左右升温1.5摄氏度”,时间提前了12年。这意味着我们距离全球均温升高1.5摄氏度的世界远比2018年气候学家们所预测得要快。

杨致远说,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谈1.5摄氏度,因为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显而易见的威胁。由于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气候影响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应对气候风险能力的不平衡,不难想象,在一个1.5摄氏度升温的世界中,气候变化将成为贫困的增幅器,使贫穷人口更加贫困,并且总量增加。

在三条不同的气候适应性发展路径中,人类会选择哪一条?第一条是一切照旧的高排放,其结果就是最后全人类共赴灾难;第二条是一部分国家进行低碳排放转型,可以为可持续发展争取到窗口期的时间;第三条是全部国家实现净零排放,它能保证在可见的未来,全球每个人都可以享有一个气候公平的世界。

杨致远认为,未来最赚钱的企业是修复地球的企业。要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就需要对现有的经济体系进转型,着眼于供应、需求和回收这三个端口,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供应端”通过使用低碳解决方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例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额、推广电气化运输,以及减少食物的碳足迹 ;2)“需求端”通过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能源和温室气体密集型产品的消耗,例如进行反消费主义商业实践,引导顾客在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发生转变;3)“回收端”通过二氧化碳移除技术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例如增加树木、土壤或其它“碳汇”的吸收,或是部署空气碳捕获封存技术。

他联合创立的旧好商店作为一家非生产型、受销售驱动的公司,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为商业探索的入口,同时进行消费教育,引导顾客在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发生转变。具体实践方案有三:1)鼓励大家购买更好的产品并减少购买量;2)长久使用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3)找到购物以外可以去做的事情。这种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以将与产品消费相关的环境危害降至最低。

杨致远说,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他始终认同 3R 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他认为这三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按照执行重要程度排序,减少购买和减少一次性使用是最重要的一环。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