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50岁以上的人,还记得曾经玩过的泥模儿。泥模用胶泥烧制,浅红色,凹形,里面的画,多是戏曲人物的头像。过去,儿童用布屑烂套子废铜烂铁从货郎手里换回以后,用胶泥填在模中,弄实,脱出晾干,则为一凸面人像,很有趣。
我小时候,常常有推着独轮蚂蚱车的货郎走街串巷,从门前经过。货郎到了居民集中的地方,便扯起嗓子吆喝,“破布纸、烂套子,没人戴的破帽子——麻袋片、烂绳绳,喝过酒的空瓶瓶——布纸麻头换袼褙——骨头换洋火儿——”随后,摇动手里的拨浪鼓“咚隆隆咚隆隆”地敲上一阵子。蚂蚱车载有妇女们日常用的针头线脑、袼褙火柴,孩子们喜欢的糖球儿、酸枣面儿、小人片儿、泥模儿、泥哨儿等等。泥模儿的图案最是好看,花鸟虫鱼、京剧脸谱、戏曲人物以及民间吉祥图案,还有的图案似扑克牌里的人物,泥模一个只卖五分钱。
杜计法是石家庄赵县南杨家庄人,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捏泥模,制作泥哨的手艺传自父亲。在村中老人们眼里,杜计法的父亲杜宝兴是位能人,不仅会制作泥模,还擅长绘画,制作风筝。在父亲的指导下,杜计法掌握了制作泥模、泥哨的技术。他的办公桌下有一个蓝色塑料桶,盛满业余时间捏制好的泥模、泥哨、响蛋,他经常把这些“古董”送给自己的同事和学生把玩。杜计法说,泥模,能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杜计法高中毕业那年,随着父亲在生产队干活儿。一次,他和父亲在田间浇水,看着瘦弱的儿子拎着铁锨在田间忙碌,浑身湿漉漉的,也分不清是泥水还是汗水,父亲有点心疼。杜计法说,大概他狼狈不堪的模样触痛了父亲,揣着一身本事的父亲遂决定将捏泥模的技术传给他。一来这门手艺不会失传,二来在不得已的时候还能混口饭吃。杜计法说,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朋友们,大家都嚷嚷着要学。就这样,他和几个朋友一块儿跟着父亲学习捏制泥模与泥哨。
教的认真,学的用心。杜计法说,很快,他们就掌握了制作泥模的窍门。杜计法说,在他的记忆里,制作的最成功的泥模当属于给英雄易普拉辛捏制的半身像。那时候,露天电影是村里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一天,村里播放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他的朋友们早早就抱着凳子坐在了场地上。这部电影通过七个人对战友的回忆,歌颂了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易普拉辛,为了革命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无时无处不在用生命的热情撒播革命的种子。然而,英雄最终牺牲在战场,人们只有通过铜像来缅怀他丰功伟绩的一生!英雄易普拉辛让他们颇为感动,片中的易普拉辛塑像也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伙商量着也为易普拉辛塑一尊半身像。说干就干,大家伙和泥的和泥,塑的塑,仿照着电影中的影像,很快就完成了这件作品。谁也想不到,这尊塑像后来还被县文化馆选为精品,进行了公开展览。第一件作品的成功,让大家颇受鼓舞。
杜计法在南白尚中心小学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堆捏好的坯子,还没有烧制。有埙、鸽哨、响蛋、泥模等等。这些玩意造型粗犷,线条简练,散发着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民间艺术魅力。除了泥模、泥哨,杜计法还制作了许多响蛋,响蛋也是用泥制成,中间镂空,球面雕刻出美丽的花纹,球体中间里面放着一颗泥丸,用手一摇,如同摇着一个铃铛。“制作泥模先要作泥模母,一般在泥模母上先塑出浮雕图像,再用模母倒出完整的泥模,图案呈阴文。”谈起泥模,杜计发津津乐道。
杜计法说,制作泥模选泥极为重要,一般的泥土即使能捏制成,但是太阳一晒就会有裂纹,无法长久保存。最好用胶泥。他家村旁有一条河沟,制作泥模前,他们先将质感细腻,颜色发黄的胶泥挖回家,然后用盆浸泡搅拌,之后还需再挖一个坑,在坑里放置一两天,等水分渗透的差不多了,把你挖出来,在石板上揉制,摔打。直到把泥巴揉得像面团一样柔软,又黏糊又劲道,原料才算准备妥当了。制作泥哨时,先用刀把泥团割出个大体轮廓来,再用小刀细细地雕琢修饰。用刀刻制花纹的过程如同浮雕,鸟型、兔形、小狗型……根据需要与喜好,制作出各种动物形状的泥哨雏形。泥哨得能吹响,这就需要在造型的顶端做一个吹空,然后用竹签子将动物腹中掏空,还得留出发声孔。
据杜计法介绍,他曾经在自家院子里垒过一个一米多高的烧制炉,炉子里放着一层层的炉条,泥模就放置在炉条上,按照顺序摆好。烧制的时候不能用炭火,需用秸秆。炭火火势太大,容易把泥模烧裂。点火之后,先用文火慢烧,再用猛火攻,大约烧制两三个小时停火,最后慢慢冷却。烧制的泥模变作砖红色。相互敲击,音质清脆。有时候村里有烧砖的,他也会把捏好的泥模拿到砖窑里去烧,砖窑里烧制出来后品质更好。
杜法打算把他的作品送到县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争取让泥模制作工艺列入非遗名录,不让它失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