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技法 精雕细刻

六大技法 精雕细刻

首页休闲益智画点灯光更新时间:2024-04-16

【绝活看点】

泥,一江两岸,各不相同;挑,精雕细刻,行云流水;烧,火中求宝,变幻多姿。搂、挥、辘、挑、熎、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坭兴陶六艺,广西钦州的李人帡,数十年如一日,传承着这门传统技艺;其作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柔和的灯光下,粗糙有力的大手捏着一根细长的雕刻刀,在陶坯上刻出一道道图案……眼前这个神情专注、以刀代笔的老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坭兴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人帡(见图,严立政摄)。

“这叫做‘挑’,讲究精雕细刻,一气呵成。”说完,李人帡鼓起腮帮子一吹,陶屑纷纷散落,露出纹路的本来面目。他数十年来精研于此,熟练掌握线刻、堆雕等雕刻八法,或剔或刮,或铲或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搂、挥、辘、挑、熎、光,是广西钦州坭兴陶六大技法:采集配制,去粕存精,为搂;加水搅拌,滤水滤气,为挥;轮盘制作,整型成坯,为辘;装饰雕刻,极尽精妙,为挑;掌控火候,窑火三炼,为熎;刀石磨蹭,脱皮显肌,为光。

少年时代,李人帡听说江对岸有陶厂,就自学游泳过江,踮着脚,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傅制陶。“得空就弄点泥巴,捏个泥人,往泥人身上涂点‘零件’,画点花样。”后来,他自己琢磨着做泥塑,没成想,大伙儿特别喜欢。“大家的肯定,是我之后一直做坭兴陶的动力源泉。”

李人帡制陶,贵在用心。他常念叨八个字:“秉遵师道,不忘初心。”遵师道,先得尊重这一抔陶泥。这泥了不得,绿色环保,铅镉溶出量为零,用这种泥制成的陶具耐酸、耐碱、防潮、保鲜。钦江东西两岸,泥质不同:“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东泥得遮阴避日,小心存放;西泥则可以露天储存,日晒雨淋。李人帡说:“对不同泥的特性,要心中有数才行。”比如,小件的茶具,应选择细腻、光洁度高、玉质感强的;大件的花瓶,应选择粗糙、收缩低、强度大的。“选材稍有不当,很容易出次品,甚至变形开裂。”

坭兴陶还有一绝:熎。钦江古龙窑,位于钦江东岸,状似长龙,头低尾高,脊背两侧开有近百只火眼。烧窑时,从龙口点火,松枝助燃,烧整整一天一夜。“观火色最是关键,等到‘金黄色’,这一眼就烧完了。”这时,立即封闭火眼,烧下一眼,自头至尾,梯次上移,称为“赶火”。直至烧完最后一眼,停火降温,一天后即可出窑。

烧制过程中,陶品胎体表层可能会发生“窑变”。铁红色的坯体会呈现出天蓝、古铜、墨绿、紫红等多种颜色,甚至出现天斑、虎纹等纹路变化。“正是因为‘窑变’丰富,坭兴陶从不施釉。”李人帡说。

不过,记者却在一处地方发现了釉。窑火未起时,钻进古龙窑,手电一打,漆黑的窑洞闪起了光。定睛一看,原来是经年累月,烟熏火燎,使窑壁覆了一层厚厚的釉,在灯光的照射下,发五彩光。用手一摸,温润、坚硬。在这狭窄逼仄的空间里,仿佛能听到几个世纪里匠人开窑的吆喝声和噼里啪啦的烧柴声……

李人帡制陶,难在坚守。1998年,一家外地企业用12万元的年薪挖李人帡,他坚持没有走。后来,坭兴陶复兴,他和同事们去外省考察,引进电窑,改进技术,使“窑变”成功率大大提升。现在,广西钦州坭兴陶从原来几十人发展为如今从业人员约两万人的大产业。

李人帡有一件名为“高鼓花樽”的作品,2006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它以广西古代铜鼓、长鼓为造型,刻饰翔鹭、野鹿飞奔往来,古人竞舟、舞蹈欢快场景,正如坭兴陶本身一样,充满着勃勃生机。

“别看我上了岁数了,可我手脚能动,戴上老花镜,眼睛也管用。干了一辈子坭兴陶,也放不下它。”忙碌了一天的老汉,放下雕刻刀,进了院子,跨上电动车,把一个用得都破了皮的小黑包放进车兜里,回家去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云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