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大雨让长江展现了它“波涛汹涌”的一面,洪水灾害又一次席卷南方大地,抗洪救灾成为所有人关注的事情。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可谓是历史悠久,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希望将灾难的损失降到最小。
中国古代人认为洪水灾害是“水不润下”现象。何意?《汉书·五行志上》记载:“雾水暴出,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及淫雨伤稼穑,是为水不润下。”所以说古人对洪水灾害早有了解,也对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洪水
为了能够预测洪水的到来,古人在河流中设置了监视水位的装置。我国最早的水文观测装置建于秦昭襄王时,做了三个石人立于河水中,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当时的人就以此标准来观测水位,预测洪水的到来。长江上游的白鹤梁同样是古人观测水位变化、预卜农业丰歉的标志。白鹤梁上刻有双鱼,双鱼位置相当于一般最枯水位。除此之外,江津莲花石、渝州灵石及云阳龙脊石等都是古人观测水位的装置。
白鹤梁
有了预测也还要有应对措施,古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了很多防洪设施,以此来削弱洪水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成都都江堰工程,直到今天这座水利工程仍在发挥着作用。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任鳖灵开凿的基础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旱问题,使其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
虽然有了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但是洪水灾害从来都不能被杜绝,不得不说面对自然,人类总有力所不及之时。所以说,古人也有一套在洪水发生之后的应对措施。首先,洪水发生之时要将信息传递给朝廷,古代官府设置有报汛驿站,优先级很高。出现汛情,除了要上报朝廷,还要及时告知灾区民众,官府就会采用悬旗、挂灯、敲锣等方式,发出紧急讯号,提醒人们抢修河堤,安排群众转移等事情。
除了积极防灾,朝廷在灾后还要积极安抚灾民,做好善后工作。一般来说,在洪水过后,官府都会开仓赈灾,减免租税,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据《明史·河渠志一》,洪武十七年,黄河开封段东月堤决口,大面积受灾,明太祖朱元璋便“遣官塞河,蠲被灾租税”。正统六年,今安徽南部多地发生水灾,明英宗朱祁镇要求:“将预备仓粮量给赈济,加意抚绥,毋令失所。”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百科解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