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犬是如何炼成的?上游记者探访训练营: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训练8000次

搜救犬是如何炼成的?上游记者探访训练营: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训练8000次

首页休闲益智海啸奔跑者更新时间:2024-05-1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猎鹰,去!”郭又华一声呼唤,一只壮硕的马犬迅速在一排外形完全相同的铁箱中,将藏有上游新闻记者的箱子找了出来,并发出叫声示意。郭又华假装试图将它拉走,它却纹丝不动,死死守在箱子前。“好样的,小伙子!”郭又华轻轻拍了拍“猎鹰”的脑袋,表示赞许。

在汶川地震等特大灾害中,搜救犬屡屡立下大功,救出被困人员,被称为“不会说话的逆行者”“拯救生命的勇士”。本周,上游新闻记者首次探访重庆唯一的“搜救犬训练营”——位于江北区复盛的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搜救犬站,这一群有着光荣职业的狗狗,在30多摄氏度的重庆依然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在人类需要的时候勇敢“逆行”。

特殊的消防“战士”冒酷暑训练

37℃高温下,“猎鹰”不停吐着舌头散热,训导员郭又华看在眼里有些心疼。尽管天气炎热,消防员和搜救犬们的训练却从未间断。“夏天谁都想在空调房里躺着不动,但一旦发生灾害,必须随时能上火线,因此搜救犬和消防兵一样,都必须冒酷暑训练,并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

郭又华爱怜地揉揉着“猎鹰”的背:“它们也算是特殊的消防战士,再艰苦的环境也必须坚持!”

工作犬包括军犬、警犬、导盲犬等,它们“各有所长”。仅警犬就细分了很多“专业”,有缉毒犬、巡逻犬、侦查犬、防爆犬等,它们要学习专业的“气味知识”和辨别能力,如毒品、火药的味道,而搜救犬也是犬类中一个光荣的“职业”,“专业方向”就是“人的气味”,它们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精确辨认出人的气味。

搜救犬经过严格专业培训后,可以成为百发百中的搜索行家,出现在各种灾难现场,帮助寻找和搜救受困失踪的受难者。犬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百万倍,听力是人的18倍,视野广阔,有在光线微弱条件下视物的能力,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搜救最好的帮手。

目前,重庆搜救犬站共有28只搜救犬22名训导员,有德国牧羊犬、马里努阿犬(简称马犬)、史宾格犬等。郭又华介绍说,这些犬种体形适中,身体强壮,有着很好的耐性和专注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除此之外,每个犬种还有各自特点,比如马犬体力特别好,专注力高,综合素质强,属于“全能选手”;史宾格性格温顺,嗅觉极其灵敏,善解人意,体型小巧可以钻入狭小的空隙。

目前,站里部分搜救犬由训导员带着前往昆明进行比武集训,但仍有一大批搜救犬正坚守在酷暑下的岗位,随时待命。为了防止狗狗们中暑,训导员在它们的食物中增加了消暑的绿豆汤、加大了犬舍喷水频率以降温。

它们怎么训练?滴血寻人!

搜救犬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地震废墟、建筑物倒塌、泥石流、山体滑坡、雪崩、山上及水面等现场,这就要求它们通过训练胜任各种复杂的坏境。

搜救犬的日常训练形式繁多,最常见的是箱体搜救:人钻进铁皮箱里,关上箱门,搜救犬迅速通过嗅闻将人找出,并示意训导员——这是建立搜救犬对人体气味的联系,使犬能在灾害现场第一时间搜索到被困人员并及时示警。有时训导员还会拿出食物、小球等干扰物,强化它们集中注意力,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定力。

在“血迹搜索”训练中,训导员将数量极少,人眼看不出的血液滴在地上,让搜救犬寻找,找到后做出卧倒的动作——这项训练能让搜救犬在事故现场搜救时,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血液的味道找到被困人员。

此外还有乘车训练——搜救犬在出任务时,难免会经历长时间汽车跋涉,为了训练其适应颠簸的环境,会将搜救犬关在车里,驾驶着车到处跑;有的狗怕生,到了陌生环境会紧张,然而真实的救援环境会难以想象的复杂,因此平时需要通过训练适应各种环境,比如会带着它去菜市场、公园这些人多、车多的地方遛,有时还会突然打发令枪,“啪”地一声,让它适应突如其来的巨响;在体能训练中,训导员会让狗狗拉着轮胎往前移动,平时跑步时,也会带着它们一起跑。

持证上岗每年要“年审”

“不是所有的狗狗都能成为合格的搜救犬。培养一只搜救犬通常要用1年半到3年,其间除了大量的搜救训练外,而搜救犬的训导者也要同时参加多项训练。”搜救犬站指导员卢俊松介绍,犬只各项指标达标后,先要被送往昆明搜救犬基地进行三个月初训,各项身体、技能指标合格后才能获得搜救犬的资格,颁发证书,在耳朵上植入芯片,然后“持证上岗”。

不仅如此,每年还要进行复训和考试,相当于“年审”。目前全国31个消防中队中,至少有500头以上注册在编的搜救犬。

重庆消防救援总队的搜救犬队成立于2005年,是全国第一批消防搜救犬犬队,也是目前国内名列前茅的犬队,16年来 一共培养了上百头搜救犬。

卢俊松说,搜救犬有一个“职业禁忌”:绝对不能攻击人,即使搜救犬展现出轻微的“攻击性”,会立即被“清退”出队伍。不过在重庆搜救犬站里,这样的情况还从未发生过。

“犬战士”们每天早上9点开始进行训练,10点半回犬舍,训导员给它们喂犬粮、喂水,然后午休,下午3点到5点再进行训练,晚上休息。搜救犬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每天都会坚持训练。

“搜救犬的伙食费比我们都高呢!”郭又华打趣道。为了保证搜救犬的健康和体能,它们平时吃的是优质犬粮、新鲜牛肉、鸡骨架,穿的是搜救犬专用“工作服”,住的是“单犬间”。目前犬舍还在升级改造,扩大面积、贴瓷砖,增加了防滑、防潮功能。

一个简单动作需重复数千次

今年才上岗的庞澳振出生于1998年,是站里的专职训导员,他目前带三条搜救犬——“雷神”“火狼”“猎鹰”。这个今年才来到队伍的“新兵”从小就喜欢狗,不仅家里养了狗,在学校学的也是训练工作犬专业。

在他看来,训练搜救犬最关键的是在于建立气味联系,比如人的汗液、呼出的气息、温度不同,味道都会发生变化,需要让狗狗们熟悉人体气味,并作出相应动作,到了现场后,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并绝对执行,容不得半点差错。

狗狗虽然聪明,但跟人还是有区别,训练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个动作需要不停的重复。他说,一个简单的动作,要让搜救犬形成条件反射,需要至少重复2000次,成为固定习惯需要6000—8000次。“和逗宠物犬玩耍不同,训练搜救犬相对乏味、枯燥,但想到它们出任务时,可能会挽救一个生命,就会不厌其烦地和它们一起训练。”

在郭又华眼中,搜救犬们是忠诚的朋友,身怀绝技,虽然有时也跟孩子一样,不想练了,会自己跑回犬舍,让训导员哭笑不得,但一旦上了灾难第一线,又成了可靠的搭档,它们服从指令,不惧危险,是可以挽救生命的有力武器。

每一条搜救犬都有自己的名字,训导员平时会给狗狗们过生日、洗澡、梳毛,闲暇时也会尽量跟它们呆在一起,陪它们玩耍。

“搜救犬就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家人,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卢俊松眼中,它们无言但并不沉默,它们调皮却不畏艰险,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它们会勇敢地冲到危险地带,履行一只搜救犬光荣的使命。

新闻多一点>>

在汶川地震立过战功的名犬“海啸”是它们的战友

队里有在全国消防搜救犬比武中代表重庆中队参加箱体搜救,获得第六名好成绩的“瑞雯”,有获得去年全国野外搜救比赛第五名的“新华”,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救援等重大任务的“海啸”。这条史宾格犬服役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兵”,性情温顺,外表也很可爱,但执行起任务来就是一名“战士”。

汶川大地震时,时任重庆消防特勤支队搜救犬分队队长的王先廷带着“海啸”前往现场救援,重庆救援队在北川营救出的第一个幸存者就是“海啸”发现的。

2008年5月13日晚,200名突击队员赶到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后,下起了大雨,现场余震不断,成片房屋倒塌,满目疮痍。尽管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寻找生命的迹象很难,可救援人员没有放弃,不断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进行地毯式搜寻。

一下雨,地下的气味不容易散发出来,会影响搜救犬的效率,救援工作进展缓慢。 这时,“海啸”突然在废墟的一个角落不停吠叫。一看到“海啸”有动静,大家迅速集聚在“海啸”站立的地方,手刨、肩扛,将一块块水泥板移开。10分钟后,一名小女孩的头部露出来了。一小时后,小女孩成功获救,她是重庆消防跨区域救援队赴川后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这名12岁女孩被埋在废墟下已26个小时,女孩的父母跪在地上向消防队员道谢。

“海啸”在倒塌的民房上搜索,由于天气炎热,伸出舌头散热时,不小心被废墟中的碎玻璃渣划伤,流了很多血,但经过简单处理后依然坚持搜救。王先廷心疼不已,他曾说,主人不叫停,狗就不会停下,哪怕再累、再疼——这是搜救犬光荣的使命,为了救出更多生命。

2018年“海啸”去世时,部队还为它举办了仪式,队员们敬军礼与这个忠诚、勇敢的“战友”告别。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宋剑 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供图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