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同行,即“相跟”,山西方言为什么说成“歇跟”

结伴同行,即“相跟”,山西方言为什么说成“歇跟”

首页休闲益智结伴同行更新时间:2024-06-04

“二狗,散敩(放学)后咱俩歇跟上走哇。”

“妯娌俩歇跟着去县城给婆婆扯白洋布了。”

两三个人结伴同行,很多方言读作“相跟”,但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人们一般不说“相跟”,而是说“歇跟”。

民国时期的平定县阳春楼

相跟的“相”,好理解!就是相互的意思,即两者间彼此相同对待的关系。这个用法,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如《孟子·梁惠王下》:“父子不相见。”

千百年来,“相”作为“互指”用法的“两相之辞”,在汉语中广为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歇跟的“歇”到底指什么呢?其本字又是什么?这可把乡人愁坏了,脑袋瓜都想破了,最后也没能弄明白。

咱们且把“歇跟”放一放,先来说说“相跟”。

“相跟”是个双音节词,一般来说,双音节词在汉语的发展演变史上出现得比较晚,而且“相跟”一词多用于方言口语,因此出现在文献中的用例,最早似为元杂剧中,到了明清两代的通俗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出现。

例如,元杂剧《保成公径赴渑池会》:“大小三军,听吾将令:你与我前排甲马,后列旌旛。当先摆五路先锋,次后列青龙白虎。太岁与士科相跟,太尉与将军引路。”

元杂剧壁画

又,元杂剧《施仁义刘弘嫁婢》:“吾神在襄阳为理时,所行事有法,治百姓无虞,不与薄幸之人相跟。不与邪僻之人游径。”

之后有沿用。例如,明《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十三回:“濆花玉带腰间满,竹节钢鞭手内擎。坐下斑斓一猛虎,四个鬼左右相跟。”

清《施公案》第一百三十回:“黄天霸拿贼心急,恨不得立刻擒住谢虎,解到公馆,在施公面前报功,随后紧紧地相跟。”

清《刘塘传奇》第十二回:“承差见问腮含笑,说:‘大人留神在上听:我小的,空手相跟怕人看破,假装捡粪不露形。’”

从上述“相跟”的用例来看,多为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紧随。从位置上来看,多为一前一后。需要注意的是,至迟在元时,动词“相跟”除表“紧随”外,开始伴有“一块儿走”的意思。

这一义项到了现代方言中,又引申出“男女不正当的结合”,民国河北《井陉县志料》:“又男女苟合,邑俗亦谓之相跟。”

山西民居

不管是“紧跟相随”,还是“乱搞男女关系”,在晋方言中,很多地方大都说成“歇跟”。

也许你不相信,歇跟的“歇”,其本字是“厮”。如山西《文水县志》:“相随曰厮跟。”

又,《太原方言词典》:“厮跟,互相伴随。例如:我跟你去的同一个地方,厮跟上走哇。年轻人也说相跟。”

厮,普通话读作sī(音丝),但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再使用,多用于方言口语,如厮跟、厮*、厮混、厮守等等。

厮,本义是指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如,《汉书·严助传》有“厮舆之卒”的记载,唐代颜师古注:“厮,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

《史记·苏秦传》亦有“厮徒十万”的记载,唐代张守义《史记正义》释曰:“厮徒,谓炊烹供养杂役。”

《康熙字典》中的“厮”字条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东汉何休《公羊解诂》注曰:“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客散得钱,谓之厮波。”

劈柴的、驾车的、做饭的、汲水的、打杂的、洗衣服的、采集艾草的,凡是从事粗活、脏活、苦活、累活的奴仆,还有那些无正当职业,专在酒楼、妓院侍奉顾客的闲汉,都叫作“厮”,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视为“低贱”之人。

由此,“厮”便成为了对男子的一种蔑称。这一称呼,在宋元时期比较盛行。《水浒传》等反映宋代市井生活的通俗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例证。

如,在第三回中,鲁智深几拳下去,就把恶霸镇关西给打死了。这时候“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水浒传》砖雕

第六回中,林冲听到自己的娘子被高衙内关在陆虞候家里调戏,便跑去营救。“林冲得楼上,寻不见高衙内,问娘子道:‘不曾被这厮点污了?’娘子道:‘不曾。’”

第六十九回中,宋江领兵攻打东平府,欲收降东平府兵马都监、双枪将董平,便派郁保四、王定六两人去下战书。谁知董平不吃这一套,二话不说就要把两人推出去斩首。东平府太守程万里劝说:“不可!自古两国争战,不斩来使。”于是,董平“喝把郁保四、王定六一索捆翻,打得皮开肉绽,推出城去。两个回到大寨,哭告宋江说:‘董平那厮无理,好生眇视大寨。’”

《水浒传》中,各位好汉口中反复提及的“这厮”“那厮”,大都含有轻蔑、愤怒、咒骂的意味,是个不折不扣的贬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浒传》中,“厮”字不但作为对男子的蔑称出现,同时也出现了表“互相”义的副词用法。

如,第二十一回:“阎婆道:‘押司不要跑了去,老人家赶不上。’宋江道:‘直恁地这等?’两个厮跟着来到门前。”

第三十七回:“两将在马上各施展不得,都弃了手中军器,在马上你我厮相揪住。”

第六十九回:“且说史进转入城中,径到西瓦子李瑞兰家。大伯见是史进,吃了一惊,接入里面,叫女儿出来厮见。”

清代《水浒人物图卷》

由此可以断定,“厮”“相”二字的使用,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而且互为同义词。

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就这样说:“厮,犹相也。欧阳修《渔家傲》词:‘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厮类,相类也。……周邦彦《风流子》词:‘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乐府雅词》厮见作相见。……按厮字词曲中习见,不备举。”

张相认为,“厮”字在宋代欧阳修、周邦彦诗词中,以及宋人曾慥《乐府雅词》中的用例,皆作“相”解,二字音义相同。

这在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俗谓南人入京师,效北语,过相蓝,辄读其榜曰‘大厮国寺’,传以为笑。”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相蓝,是开封大相国寺的省称。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即僧院,后因以称佛寺。南方人到了开封,学北方人说话,把“大相国寺”,说成“大厮国寺”,这表明至迟在宋代,“厮”“相”不但同义,而且同音。

那么“相”“厮”二字在唐宋时期的准确读音是什么呢?

相,在唐朝《唐韵》、明朝《正韵》中的注音为“息良切”,在宋代《集韵》、元代《韵会》中的注音为“思将切,音襄”。也就是说,从唐朝到明朝,“相”字的读音一直都比较稳定,折合成今音,大致读为xiang(音向)。

厮,唐代《唐韵》和北宋《广韵》均注音为“息移切”,在明朝《正韵》中的注音为“相咨切,音斯”,折合成今音,大致读为xi(音西),或si(音斯)。

古代典籍

“相”“厮”都是平声、心母,声调、声母一样,但是这两个字的韵母差别较大。“相”是阳声韵中的“阳”韵,“厮”是阴声韵中的“支”韵。在《广韵》中,阴声韵和阳声韵关系较远,因此这两个字的读音是迥然不同的。

那么,“相”“厮”二字在唐宋时期,为什么就成了一个读音了呢?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相字音厮”条曰:“白乐天诗云:‘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相’字下自注云‘思必切’。乃知今俗作‘厮’字者,非也。”

唐朝白居易为自己的《山中问月》诗中的“相”字,注音为“思必切”,如果用现代普通话来拟音,按照反切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的原则,“思必切”当为si(音斯),与唐朝韵书《唐韵》中“厮”字的注音“息移切”(今音拟为xi,音西)比较近似。因此,“厮”与“相”在唐宋时期的读音大致相同。

正是因为二字读音相同,唐宋时期人们便以为“厮”是“相”字的俗写。其实,“厮”字本来的书写形式就是“相”,换句话说,“厮”的本字就是“相”。

《康熙字典》中的“相”字条

另外,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引《古今诗话》云:“厮字唐人作斯音,五代时作入声。”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亦载:“然北人大抵以‘相’字作入声,至今犹然,不独乐天,老杜云‘恰是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亦从入声读,乃不失律。”

从孙奕、陆游的学术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在唐代有入声一读,“厮”在五代时也可以读作入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完全消失不见了,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妈麻马骂”这“三声四调”。古汉语则是“四声四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发音急促且短、激昂有力,尾声似乎被吃掉了,一发即收,像爆炒豆子叭叭作响。

古代典籍

入声调在粤语、闽南语、客家语、吴语、部分赣语和江淮官话中有所保留,而在北方地区,只有晋语保留有入声。也因此,在1985年的时候,晋语从北方官话中划分出来,独立成区,升格为一级方言。

在晋方言中,无论是“相”字,还是“厮”字,其入声调大致都为[sǐek],如果用汉语拼音标注一下,当为xiek(音近似“歇”)。这里的[-k],是塞音韵尾,属不送气音,发时无需出声,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吃掉”就可以了。

对于“相”“厮”二字入声假借的现象,著名语言学家杨荣祥先生《近代汉语副词简论》认为:“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也造成了一些副词的分化。如‘相’,在用作副词时有入声一读,这应是汉语中破读现象(音变构词)的结果;随着破读现象的衰落,因破读造成的一字多音现象也逐渐消失,像‘相’的入声一读大约在唐代一般的人就不大明白了。”

山西民居

换句话来说,“相”字因为音变构词,出现了入声一读,在隋唐五代那个时期,这种读法和意义,由“相”字自己也承载,同时在有些地区也出现了由“厮”这个字形来承载。

如前所述,在宋元时期,表“紧跟相随”义的双音节词“相跟”“厮跟”就大量出现在杂剧、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中。山西平定方言中的“歇跟”一读,正是对唐宋时期“相”“厮”二字入声调的保留。

也就是说,“相跟”也好,“厮跟”也罢,在唐宋时期就读作“歇跟”,这种读音一直保留在平定方言中,沿用至今。(张文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