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2020毕业的法学生都“难”哭了,走到毕业的档口上,就业、法考、职业规划……想从法学生成长为法律人,各种难!下面,小编就针对这几种“脱发”的主要问题给大家提供“处方”:
01
就业
咱们找工作,本质上是求职者和招聘单位需求的匹配、对接。
简历、面试等等方面的准备,我们在搜索引擎上都很容易找到,在此就不赘述。另一方面,作为法学生,除了必备的逻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之外,下面这些能力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1.以问题为导向
以实际的问题为导向,其实就是一种“务实”的能力。
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怎样去掉“学生气”,从法科生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呢?从法考的命题方向可以看出,模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从而让我们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型”;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各种法律岗位的各种任务最本质的共同点,可以归结为“解决问题”。
名词解释、正误判断、概念论述……还记得这些我们在法学院的“考题”吗?现在开始,我们需要“进阶”,解决问题的能力够不够、刻意训练、在应聘的各环节怎样展现,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下苦功夫的。
2.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并不等同于“专业能力”,而是我们用“法律的眼睛”去评价、处理事务的能力。
它乍一听有点“玄乎”,其实非常“接地气”。举个例子会清晰很多,我们刚进法学院时,接触到刑法案件总是难以控制自己亲自提刀“斩立绝”的冲动;接触离婚案件又常常被当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所吸引……
但真正给人“专业的感觉”的法律人,并不是“没有感情的背法条机器”,但他们不会止步于道德、情绪或是八卦新闻。他们用专业的评价、处理方式,给人“专业的感觉”,也就是拥有了“专业的能力”。
02
法考
法考经验贴很多,老师的选择、具体的时间规划等等都有人写。但疫情期间法考学习不得不说是“困难”模式,我们在家学习,舒服是一方面,但氛围和环境都比不上在学校。如果在家学习效率不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思路:注重改善环境和养成习惯,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律”、“坚持”上。
去年准备法考时,小编每天去自习室学习,几乎每位考友都是每天六点起床,靠的是“坚持”吗?其实不是,靠的是自习室每天六点半排队才有座位的“环境”、也是每晚十点半入睡、早上六点到点醒来的“习惯”。与其每天把注意力放在“坚持”上给自己打鸡血,不如直接把自己“空降”到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进而养成学习的习惯,就不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在“抗衡痛苦”上。
1.学习的环境
在家学习,虽然很难完全还原在自习室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改善家中的学习环境,从最核心的部分入手:阻断干扰,形成“隔离带”。
什么意思呢?比如学习的时候老爱玩手机,就需要把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或是直接交给爸妈藏起来;如果老妈每半个小时会提供“附赠茶水瓜果的鸡汤服务”,那么可以和妈妈约定降低频率、或是把“慰问物资”放在客厅而不是“送货上门”……
总之,就是把一切和学习无关的事物暂时地“屏蔽”掉,最好是看都不要看到。
2.习惯的养成
在家学习的环境最多也只能“模拟”学校学习的环境,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减少,习惯的养成也就需要我们花更多心思。
举个例子,就小编自己而言,和考友交流、计时软件上的“排行榜”、“自习室”之类的功能……都可以让我感觉到学习的竞争性、更容易养成习惯。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把周围可能接触的一切事物调整成为“备考模式”。
无论是计时软件还是写在一页纸上的规划,只要能够让自己养成习惯的,直接使用这种方法。微博、微信关注的“信息源”,也都尽量地往备考的方向靠拢。
及时做题测验、和考友竞争、休息时随手随手打开的资讯也是和法考相关,尽可能地形成一种“5d”(6d、7d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习惯的养成会简单得多。
03
职业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选择。真正决定这个选择正确与否的,是选择之后的努力。所以,“职业规划”的制定和施行,重要的不是做到完美,而是决定之后不断调试、不断努力。
拿准备出国的同学来说,我们之前“卯足了劲儿”为出国所做了各种准备,现在要因为疫情原因放弃吗?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让沉没成本限制你。做多手准备,哪怕最近几年没有办法出国,也并不是“背叛了”之前为出国所做的准备。
同时记得,去“准备”而不是去“计划”。毕业时,周围不少同学都有plan b,可没过法考、或是没有考上研,所有计划都泡汤。是他们不会做计划吗?恰恰相反,他们就是太会计划,过于注重给自己提供丰富的选择,而忘记了切实地为之准备,让它们成为行之有效的“可能”。
最后,不论是求职、法考、或是更长远的职业规划,“屠龙”之路,我们始终和你在一起~
持续更新靠谱的求职信息、成长干货,这里是向阳法学苑,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