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观察素颜咖啡,拟定风味化妆计划

手冲|观察素颜咖啡,拟定风味化妆计划

首页休闲益智咖啡上色更新时间:2024-05-11

手冲咖啡的目的,就是在冲煮一杯自己想喝的风味。

手冲是接棒烘豆,手冲者不能把烘焙师没有发展的风味利用冲煮变魔术。

使风味从无变有不可能。但不同的冲煮方案,却有机会让我们调整风味彼此间的强度和比重。手冲世界里,我们想怎样替已有的风味上色着妆,并没有人禁止。

所以本文将分享如何应用杯测端详一包咖啡的素颜,并按照观察所得,来规划我们对这包咖啡的萃取构想。

冲煮第一步:观察咖啡的素颜

从种子到杯子,冲煮是最后一关,我们手冲者是最后一棒。

接棒冲煮前总不要闷头去冲,先看一下前棒(烘豆师)到底交给我们什么?我们才比较容易去构想,要怎样好好跑完我们这一棒。

杯测是一个我们可以善用的工具,它采用无人因干扰的均匀萃取浸泡方式,来呈现一包咖啡的风味本质。究竟烘豆师把它烘成怎样了!

在上一篇手冲不败,我先抛出了”手冲杯测”这个概念。本篇是延续上集的实务操作讲解,我将在此分享当我们进行手冲杯测时,可以多留心观察的咖啡现象。

图:杯测有其好处,但用于不同目的,观察重点不同


透过杯测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一包咖啡的真实面貌(没有经过手冲修饰)。

杯测为我们展开一个宽广的视野,使我们得以好好检视,这包咖啡的萃取特性、风味取向、酸甜溶解率与强度变化,以及可能内藏的瑕疵问题。

杯测使我们掌握这包熟豆有什么,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不知优点如何发扬光大?不知缺点如何遮掩其过?不知萃取特性,如何规划一个目标浓度与萃取率的金杯冲煮计划?

所以,手冲的第一步,是观察烘焙咖啡的风味本质。

我们需要透过没有任何人为冲煮因素添加干扰的方式,萃取出咖啡的"素颜”,来进行赤裸裸的检查。

手冲前的杯测,帮助冲煮者可以对症下药,好好拟定一个”隐恶扬善”的萃取之道。

手冲杯测要观察什么现象?

在家进行杯测,如果是为了冲煮方向的判断,几个”观察重点”,需要先放在心上思考:

第一:观察咖啡的吸水效率

第二:观察咖啡的酸度与比例(Acidity)

第三:观察咖啡的甜度与比例(Sweetness)

第四:观察咖啡的体感(Body)

第五:观察咖啡的强度(Intensity)

第六:观察咖啡的余韵(Persistence)

第七:观察咖啡的风味类型

第八:观察咖啡的风味复杂度(Complexity)

第九:观察咖啡的干净度与瑕疵味

图:观察风味的类型与强度对冲煮设计很重要

以上这些观察重点,会跟我们接下来拟定的冲煮方案有关系。

例如评估咖啡粉的吸水特性,会影响我们注水方式的选择。

评估咖啡中的酸甜比重与强度,会影响我们的浓度与不同注水段落配水量多寡的构想。

评估咖啡中的风味类别属性,会影响我们对萃取前段,中段,后段风味物质的萃取比例与规划。


评估咖啡中的清洁度与瑕疵味,会和我们对水温,粉水比的调整有關。

评估咖啡中风味的复杂性与结构层次,也会影响我们断水次数多寡,每段落水位高低设计,粉水比等等的设计。

所以,执行手冲杯测时,我们需要全神专注于看着这些对我们释放熟豆内在讯息的所有现象。

接下来,我就将这些观察重点与它代表的萃取特性,带着大家走过一轮。

对咖啡粉吸水率的观察

图:杯测初始阶段要观察咖啡粉的吸水能力

上面这张图,代表三个不同发展度的咖啡。

同样的注水时间与研磨度,左边与中间的咖啡渣都浮在水面上,最右边则是清澈的水面,咖啡渣已经沉降到底部。

一包咖啡因为生豆的密度,烘豆的方式,导致咖啡生豆加热后的膨胀率不同,质地有的已经疏松容易浸水,有的熟豆质地依旧紧实,密度高,难吸水。

质地较为疏松的熟豆,代表密度低,内部的孔隙多,因此如果有二氧化碳,可以储存二氧化碳的空间也多,自然排气比较旺盛。

图:不同密度的咖啡吸水能力不一


杯测时,如果咖啡渣在注水后的前四分钟,会先漂浮于水面上,表示咖啡粉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

浮粉愈多愈厚的,代表它内部有比较多的气体,如果这些气体在闷蒸时若彻底的排除,原本充满气体的内部空间,可以充满较多水。

换句话说,很容易漂浮在杯测碗上的咖啡,代表它的吸水率较好,我可以用比较少的萃取时间,达到更高的萃取率。

注水后咖啡粉沉底的数量与速度,与这咖啡的吸水率息息相关。

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沉在杯测碗底,根本不曾漂浮,暗示我们,这包咖啡的密度很高,咖啡粉很重,不容易自动漂浮在水中,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做点事,正式冲煮时我们恐将面临粉层淹水的问题。

在杯测时看到沉底的咖啡粉,也就是观察到无渣可破的现象,我们的冲煮计划恐怕要朝向以下几个方向思考:

→我是不是要增加扰动的力道


→我是不是要把咖啡磨细点,好减重让它容易漂浮?


→我是不是要提高水温增加萃取率


→我是不是要延长粉水接触时间,以提高萃取率

观察风味的强度,长度与比例

品咖啡,是一种嗅觉、触觉、味觉的综合性感官体验。

酸甜的强度与比例,牵涉到主观的嗜口性,一杯咖啡的嗜口性,有烘豆师赋予熟豆本来的感官状态,还有经过人为冲煮调整后的感知状态。

有人好酸,有人好甜,如果你不知道本来烘豆师给你的酸甜比重与强度,你怎样知道如何去调整呢?(或是有没有调整的空间?)

所以利用杯测,我们可以先喝到本来烘豆师设定的酸甜比重及强度,这里有几个可观察的指标:

首先是酸甜的比例:这是一杯酸甜平衡?酸多于甜?还是甜多于酸的咖啡?

再来是酸甜的强度:这杯的酸甜强度够吗?

这杯的体感:够稠嘛?太轻吗?很薄吗?咖啡是否骨瘦嶙峋?凹凸有致?还是秾纤合度?

这杯的触感:粗糙吗?沉重吗?丝滑吗?粘稠吗?

这杯的平衡感:风味与口感之间平衡吗?前中后段的风味表现均衡吗?有没有前突后翘?有没有头重脚轻?有没有中气不足?

→酸甜比例的微调

知道一包咖啡本来的酸甜配比,才能够思考,该如何应用2016 WBrC粕谷哲的四六冲煮法,决定冲酸一点还是冲甜一点

→体感稠薄度的微调

知道一包咖啡本来体感,才知道是否要利用多次断水增加体感,磨细一点增加黏稠感?( 2017WBrC王策的研磨度考虑)

还是磨粗一点降低厚重的体感,或是利用一刀流增加清爽的口感。

→酸甜强度高低

杯测时如果发现有酸有甜但是感受力太弱,那就可以思考正式冲煮时,浓度是不是要增加。(例如降低粉水比来执行高浓低萃的冲法)

杯测时如果发现酸甜强度太多,那就可以思考正式冲煮时,要不要拉高粉水比(例如从1:15改为1:17),或是要利用Bypass增加更多的水量?

→前中后香气的比重

杯测时如果发现咖啡中气不足,可以考虑降低粉水比,让风味变得擠一点,就有了支撑力。

杯测时定锚于韵的特征,如果想延长余韵,那就是针对主导余韵风味,是前中后哪一类型的风味,尽量在冲煮时萃取拉高比重。

观察风味的类型,复杂度与层次

香气是风味的主角,也是我们品饮时很重要的感官体验。

但不同的咖啡,它香气层次感,复杂度以及类型不同,可能指引着我们使用不同的对应冲煮模式,去遇见这一包咖啡的最佳甜蜜点。

在SCA的风味轮中,除了浸渍咖啡(infused coffee),咖啡的风味与烘豆的设计很有关系。

出现草味,特别是青草味(Grassy),可能代表咖啡的烘焙发展度很低,且有部分没熟。

如果出现麦杆的禾本类(干草),可能代表咖啡烘焙很浅。这可能表现在上面提到的注水后咖啡渣不能浮起。

图:辨识风味的类别有助于思考冲煮框架

花果香代表较浅的烘焙,核果焦糖巧克力香代表较中的焙度。

如果出现黑胡椒等呛辛香调,或是松杉类的木质香气,代表咖啡的发展较足,纤维素出现干镏化反应,那也表示咖啡豆密度较低,吸水较好,孔洞较大。

如果出现很多元的风味类型,且浅中深焙发展风味都有,代表这咖啡从豆表到豆心可以出现多层次的烘焙度。

图:不同风味类别暗示不同烘焙程度与化学反应

如果杯测时发现,这包咖啡风味类别跨度很大,例如同时包含酵素反应、焦糖化反应、干馏反应,那可能表示豆表到豆心的发展程度不一。

一包咖啡如果风味复杂度很多元,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利用每一注水的高低水位落差,创造风味的层次性萃取。

或是利用不同的温差来创造不同阶段香气提取的多寡。

或是利用增加水粉比,避免浓度太高,风味过度拥挤,来给予品饮时更良好的感受与辨识。

对咖啡缺陷与瑕疵的观察

图:冲煮前要剔除有缺陷风味的咖啡以增进咖啡的好品质

冲煮计画有隐恶也有扬善。前面提到都是如何扬善的观察,接下来要讲讲如何隐恶。

杯测时如果我们喝到尖酸味、刺鼻药水味、霉味、干稻草味、马铃薯味,药水味,土味..它可能代表,咖啡中混有瑕疵豆。

杯测时如果我们喝到焦炭味,它代表有烘焙的瑕疵,焦化的反应。

这些不好的风味,导致杯测术语中常提到的"干净度"问题。

我们喝到瑕疵风味,就代表我们冲煮前需要进行"人工挑豆",把瑕疵豆找出来剔除。

小结:知香知味百冲好喝

图:发酵产生许多风味物质

手冲是一个系统科学,一包咖啡可以在杯测时,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它的故事。

如果我们可以学习建构一套手冲使用的杯测观察法,透过细心审视,大胆假设,小心实验的方式,我们就可以一步步完善我们的冲煮框架。

并在一个有系统,方法,步骤的杯测与冲煮来回练习中,慢慢减少 “瞎猫碰到死耗子"这种我也不知道这次怎么冲得这样好喝的疑惑。

我们将更有信心执壶,去面对每一包陌生的咖啡。

手冲杯测,是一个可帮助我们建构出有根有据科学性观察的冲煮方法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