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事,很多,很悠远,且带有神秘色彩!
说我们村,并不贴切,其实,那是我夫君出生、成长的一个古老的村庄。我为人妻、为人母,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并且,还要继续住下去,所以,我亲切地称它为:我们村。
凡是古老的村庄,都有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我们村亦如此。
我们村是冀南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远的一个大村庄。史称仓集镇,俗称仓上。它的村名来源于初唐时期古临清县在此设置的官仓。
初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沧桑巨变,世代更迭,时代的年轮碾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但无论岁月怎样变幻,却始终抹不去我们村那曾经夺目的风采。
月洼寺的传说
村东,那高大茂密的槐树林中,掩映着简陋的红墙庙宇,和昔日的壮观巍峨,有着天壤之别,只有在风中默默矗立的遗址石碑,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它那曾经的辉煌。
这里,原是唐代著名的月洼寺,又名净域寺。相传,这里常年闹水灾,可是,让人惊奇的是,无论多大的水也无法逾越寺基,水涨,寺高,始终不能越出其上。因此人们认为这里有神灵佑护,世代都把这里当作风水宝地。据说,月洼寺当年古木参天,殿宇巍峨,晨钟暮鼓,香烟缭绕,香客们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成为当时著名的佛家圣地。说它著名,不只因它规模大,香客多,而是历史上有高僧大德出现。这位高僧,就是法藏,初唐人,为三国时诸葛瑾的后代,曾为月洼寺钦禅师,以博达严谨名闻佛界。武后时,检校《无尽藏》,兼任荐福寺大德,又是三阶教的领袖,他还是佛教华严宗的实际创立着。他为佛法作了大量有益公德,寺因人而名,人因寺而著。正因为寺内出了这么一名佛界领袖,所以月洼寺才位居明、清两朝临清八大寺之首,名冠一时。
也因了月洼寺的名噪一时,所以才有了关于它的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神仙修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话说,月洼寺东有一村庄,名曰陈庄,村中有一陈姓人家,家里养着一头大青驴。一天半夜,主人出来小解,不见了大青驴,正想出去寻找,大青驴自己却回来了,鼻喘粗气,四腿流汗,好像刚刚干完重活一样。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九十九天,这天,恰巧有一“南蛮子”打此路过,发现了这头大青驴,愿出一百两银子买走这头驴,说好第二天来交钱。主人以为驴身上有宝物,遂将驴*死,结果一无所获。第二天,“南蛮子”来交钱买驴,见驴已死,非常惋惜。他这才告诉主人实情,原来,大青驴是到月洼寺拉金磨银碾去了,如果拉够了百日,金磨银碾就可出世了,今天是最后一天,主人听后后悔不已,忙问可有补救的方法,“南蛮子”告诉他,只有等到村里有一家生了九个儿子,九个儿子同去推磨,金磨银碾才可出世。
若干年后,村里一家生了八子一女,于是他们便让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凑足九数,夜里到月洼寺推磨去,如此又九十九天,金磨银碾方才露头,他们见到都非常高兴,小儿子按奈不住,激动的喊了声“姐夫使劲推”,谁知话音刚落,嘎的一声,一片漆黑,金磨银碾不见了。结果,他们落了一场空。
此外,月洼寺还有照妖镜,铜钟铁钟等传说,一直在广为流传着,给人们的茶余饭后,增添了无限乐趣。
古老的寺院,神秘的传说,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罗竹林的故事
清末时,我们村出了一个阿凡提式的人物,他就是幽默诙谐、机智滑稽的罗竹林。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智慧,透着一股聪明。街头巷尾,闲暇之余人们最爱听罗竹林那原汁原味的故事了,以致久传不衰,方圆百里皆闻其名。
下面我们就择其一二,让我们来领略一下罗竹林的聪明智慧、和他的滑稽诙谐。
我们村的谷老大种着二亩薄地,有一年发大水,地里颗粒无收。总揭不开锅,哪有钱交公粮。甲里三番五次催要,这天县里派来两个差役来抓谷老大。差役来到村里后,先找当保长的罗竹林,要他领着去抓人。罗竹林知道谷老大在村南地里干活快要回来了,便领着差役在街上转来转去。没出多远,正好碰见了谷老大,罗竹林说:“伙计,快跑两步,到谷老大家去一趟,告诉他,县上的差官老爷来找他,可千万别让他跑了,人没了,我找你算帐。”说完便领着差役拐弯抹角到了谷老大家,差役一看,门锁着,便砸开门,见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差役对罗竹林说,人抓不到,把他的四邻找来。罗竹林说,他没有邻家,他家东西两边是胡同,南边是大路。那后头呢,差役问,后头是土地庙,罗竹林风趣的回答弄得差役哭笑不得,只好作罢。差役没抓到人,被罗竹林哄走了,谷老大免了一场灾祸。
当保长的罗竹林去县城临清办事,回来路过老军营村,见三个人正在一块地身长的地里种麦子。他眼珠一转,有心戏他们一下。剩余的麦种放在地头,罗竹林走到麦种口袋那里,抻着一个随身的口袋,用手乱拨剌一通,然后慌慌张张向西跑去。三个种麦的人以为他偷了麦种,放下活就追,大约跑了三四里路,罗竹林的脚步慢了下来,三个人也追了上来,罗竹林两手一摊,笑嘻嘻的说,你们村的人真小气,抓你们一兜沙土也不要命的追,说完便将口袋的土倒了出来,三人一看,大眼瞪小眼,没了话说,扭头回去了,已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他们的活也没干完。罗竹林的的诙谐幽默照实让他们领略了一番。
元代古槐
现在,我们村南头,还长着一棵茂密葱茏的大槐树。
据说,这棵大槐树是元代古槐。听老人们说,很多年前人们发现村中一李姓人家四百多年前的一张分家单,上面写有“大槐树一棵”的话,所以把这棵树定为元槐。
当年,为了逃避战争,村民从古槐树处挖洞直通月洼寺,后来文革时曾发现此洞,这一古洞,拯救了不少人。所以,这棵树就成了我们村里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
听夫君说,这棵古槐也曾经是他们儿时的乐园。这棵古槐距离他读书时的学校很近,每当下课或放学后,他们一伙小朋友就在这里捉迷藏、玩耍。他说,当时的树比现在要繁茂、要大的多,只是树身已枯,形成了一个大树洞,两三个小孩躲在里面都不拥挤。这棵树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很多年过去了,由于雷劈风折,无人浇水施肥,树的南侧的一枝已经枯萎,仅剩北侧的枝干还在努力向上生长着。
大槐树现在已成了人们心中神灵的化身,有不少村民曾到大树下面祈求好运!祈求树神赐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政府已把此树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村委会并在此修建了石碑对此树的来龙去脉做了简单说明。节假日时,有很多人到此来参观,来观看这棵见证了仓上村历史的大槐树。
元代以来,岁月悠悠,大槐树见证了多少世事更迭,多少沧桑巨变,多少人的悲欢离合,多少次阴晴圆缺。它已成为我村撰写村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村的故事还有很多,像卧牛坑、白马滩、堂台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就像遗落在乡间的颗颗珍珠,虽历经沧桑岁月的侵蚀,依然发出炫目的光彩。我们村因了这些故事,历史文化的底蕴愈发显得厚重、丰富起来,而诸多故事也因有了我们村这样一个载体而得以绵绵流传千古不朽……
(原载2016年7月30日《牛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