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调查」这碗“非遗”赤土扣肉,他接过来,又将怎样传下去?

「津云调查」这碗“非遗”赤土扣肉,他接过来,又将怎样传下去?

首页休闲益智扣肉大师更新时间:2024-05-07

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隔村一望千百里,不走半步却闻香。”这是一位北京顾客在吃了天津的赤土扣肉后留下的赞美之词。近日,记者来到东丽区华明镇的一个小门市,今年68岁的赤土扣肉第三代传承人赵成林早早地就开始忙活上了。灶台上摆满了新鲜的食材,刚下过油的片儿肉正在被赵成林端着放进蒸锅。今年,正好是他做扣肉的第40个年头。

从“小作坊”到“非遗”

说起赤土扣肉的得名,来源于东丽区赤土镇赤土村,如今,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的赤土村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一提起扣肉,大伙儿还是会习惯性地说:走,去赤土吃扣肉。据原东丽区文化局副局长孟广喜解说, 过去赤土一代的村庄办喜事时,必上的一道硬菜便是扣肉。

而说到扣肉申遗,还得从2006年赵成林和孟广喜的一次偶然相遇说起。那时候,正好赶上东丽区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素材调查和申报工作。孟广喜和同事找到赵成林时,他正忙着做扣肉。那是赵成林第一次见到这些工作人员,他有点儿紧张,还有些意外。赵成林一边应和着,一边还不忘手里的调料,嘴里念叨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谁信啊。

孟广喜一行四人坐在小作坊里跟赵成林聊天,问跟谁学徒,宫廷怎么传下来的,有没有史料记载之类的。赵成林被问得一头雾水,他拿出来一本破得不能再破的菜谱,发黄卷边不说,还沾满了油渍。那是他师父传给他的菜谱,也是赵成林手里年头最长的老物件。虽然赵成林对申请非遗一事听得云里雾里的,但是想到能把这门手艺以另外一种形式保留下来,他自然就应了下来。

赵成林钻研师父传下来的菜谱

为了能成功申遗,赵成林把家里的旧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再结合他的师父曾经讲给他的话,赵成林都一一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这样的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赵成林用3个月时间捋顺了赤土扣肉的发展史,这让大伙儿信心倍增。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第一次的申报结果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刚开始就申请了一个世界级的,结果闹了个笑话,没成功。”赵成林回忆道,扣肉申遗只是暂时被搁浅了,但是孟广喜等人没有放弃。看到区里这么重视非遗项目的申请,赵成林开始琢磨自己能做些什么?他思前想后,决定拜烹饪大师朱振远为师,精进厨艺。

“朱老师的一道菜,在全国大赛中拿了一个金奖。这道菜融合了一部分天津本土的酱香口味。”受此启发,赵成林开始尝试在扣肉调料里添加些津味元素,增加酱香口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他在小作坊里反复试验了上百次。等到申报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终于成功了。和它同时申请天津第二批非遗的还有有着天津食品界瑰宝之称的“狗不理”和“十八街”。

赵成林尝试在扣肉中加入酱香元素

赵成林在做扣肉的准备工作

赵成林给扣肉刷糖色

赵成林片肉

扣肉蒸前过油

放弃学业 当起厨子

在赵成林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生活很困难,家里只有父亲做农活儿,养活他们兄妹五人。由于哥哥身体残障,没有劳动能力,所以排行老二的赵成林,早早地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家挑柴、拾柴火、挑水……没有他不*活儿。

生性好学的赵成林没有办法,只好一边上学,一边帮父亲干活儿。就这样还是不够家里人吃上一顿饱饭。

后来,赵成林干脆不上学了,为了让弟弟妹妹能按顿吃上口饭,他把读书的时间用来干农活儿挣工分。那时的赵成林感到了失落,“上学是想学有所成,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而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赵成林说。

这该怎么办呢?赵成林想到了学一门手艺,可是跟谁学去哪里学呢?刚好那时候,赵成林总去发小家玩,发小的爸爸魏邵起,也就是赤土扣肉的第二代传人,留意到了赵成林,在得知他家里的情况后,魏邵起主动提出来让赵成林给自己帮忙。

当时,魏邵起是本着让赵成林能吃上口热乎饭的想法,把只有16岁的赵成林留在了身边。可赵成林并不是这么想的,他是想从简单的洗碗、收拾卫生做起,慢慢地再拜师学艺。

就这样,赵成林跟着魏邵起一边干活儿,一边学习。

一次,隔壁村摆婚宴,魏邵起带上赵成林去了。走在路上,赵成林提出了要拜魏邵起为师,专门学习赤土扣肉的做法,却遭到了魏邵起的拒绝。一方面,他认为赵成林太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干了大半辈子的厨师,不希望赵成林走他的老路。

赵成林不但没有被师父劝退,反倒更努力了。从那时候起,赵成林帮忙不再收钱了,一心想着怎么能把做扣肉这项技能练好,得到师父的认可。“有时候连续15天都不带下灶的,一天最长站15个小时。”看到徒弟既实在又认真,魏邵起也就默认了二人的师徒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副食产品也随之丰富了些。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扣肉作为饭桌上的主菜,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喜爱。这更加坚定了赵成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他白天跟着师父一起做扣肉,晚上自己琢磨哪里还能精进。因为久站,赵成林不到40岁就得了滑膜炎,2017年,他的右腿换了关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邵起越来越看重这个聪明能*徒弟,他把宫廷传下来的扣肉制作技艺和自己加以改良的一字横刀扣肉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赵成林。勤奋和刻苦的赵成林,在26岁那年成了魏邵起的左膀右臂。直到师父年迈去世,赵成林挑起了制作赤土扣肉的大梁。

儿子跨界接过传承接力棒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赵成林越发地觉得要把赤土扣肉传承下去,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儿子赵宝峰。可没想到的是,本来很和谐的一对父子,却因为传承的事儿闹得不可开交,有一次甚至动起手来。

赵宝峰今年42岁,2004年,学海运专业的赵宝峰,成为了一名船员,做了4年多船务工作。2008年,他回到天津创业,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目前是中国民航总局热气球和直升机的双项飞行员。

刚毕业的赵宝峰

考取飞行驾照后

直升机飞行

赵宝峰飞热气球

虽然赵成林嘴上支持和理解儿子的事业,可是自从赤土扣肉成功申请了市非遗项目后,赵成林越发希望赵宝峰能回归到自己这个行业。因此,传承这件事像一块石头一样搁在心里,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是,赵宝峰的兴趣并不在做扣肉上,他的梦想是以后能建立通航机场。

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出现了争执,两人谁也不肯做出让步,都各执己见。反复沟通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父子俩还是没有达成一致。

直到有一次,父子俩平心静气地聊起了当年的赤土村。在赵宝峰的印象里,小时候不光是自己家里条件不好,整个村子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那时候村里不让孩子参加婚宴,婚宴上唯一一道肉菜就是扣肉,赵宝峰的奶奶每次去参加婚宴都舍不得吃。回忆童年时代,比肉香更动人的,是沉淀在岁月里的亲情。想到这里,赵宝峰好像能体会到父亲为什么非要他传承赤土扣肉了。但是,他终究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关,赵宝峰不认头跨界做厨师。于是,他想在不违背父亲的意愿传承赤土扣肉的基础上,把这项非遗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帮他设计logo、包装袋之类的,更好地把扣肉推销出去。”

赵成林父子俩研究建厂事宜

父子俩画图纸

一个做扣肉,一个做销售,父子俩的这种合作方式,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去年赤土扣肉还获得了“天津礼物”称号。

赵宝峰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赵成林扣肉品牌营销研究》,他希望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将扣肉传承下去。

对于赵宝峰来说,赤土扣肉香飘十里的记忆依然清晰,渗透在肉香中的亲情让人难以忘怀。虽然飞行梦依旧,但传承赤土扣肉技艺一样让他找到成就感。对于父子俩来说,赤土扣肉不只是过年的那口滋味,更是岁月沉淀下的情怀记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