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网红玩具在网络上爆火,随着“咔嚓”一声清脆的响声,刀刃部分会随重力划出。商家销量也都是10w ,也都打出了“减压”的标签,好多孩子都对父母说:“我也想买一个,别的小朋友都有…”它大概是长这个样子的: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删
有“专家”称,这种模拟玩具会让孩子产生暴力倾向,以后见到真刀也会不自觉地拿来捅人。要知道,九几年的时候,因为一个无知的家长和一群幕后推手,造就的“电子海洛因”说法,毁了中国的家用机游戏行业。当时的说法与这个萝卜刀如出一辙,也是拿暴力说事。随便举个反例:我就是从雅达利时期开始玩游戏的,别说捅人了,我一直规规矩矩,连不良记录都没有。
小孩子之间流行萝卜刀,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导致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无处发泄的痛苦,导致孩子们只能在外界寻找减压方式,之前孩子们不还流行盘手串么?长此以往,下一代就完了。
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压力的释放方式,使萝卜刀变成了一种在孩子之间的“社交谈资”。你有我没有,我想要;我有你没有,我嘲笑你。这种社交谈资,和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比如:我的世界、王者荣耀、各种吃鸡游戏)很像,都是对外的“比较”产生的外驱力。
这种比较,就会产生鄙视链,比如:“你怎么连这么容易获得的资源都没有?”、“这么简单的都玩不好?”。鄙视链的产生,会更强化孩子与外界“比”的习惯,这个痛苦又会产生新的鄙视链,痛苦会在这个强化回路中不停地强化。就像离音箱过近的麦克风,会在短时间内多次叠加,形成“尖啸”。这种痛苦的“尖啸”,会让孩子,甚至在他们长大之后,变成缠绕他们的精神牢笼,看看身边吧!
有网友说:“今天在北京地铁上亲眼看到七八岁的孩子用萝卜刀捅自己的奶奶,然后笑着说:我要*了你,这可谓恐怖至极。”在那个拿着红绿色块的小手上,我看到的是最根本性的教育失败: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个人,一个“爱他人,有基本同情心”的人。
然而,这也让我感受到那些萝卜刀批评者的可笑:你们夺走了那个孩子手中的塑料块,就能让他变成一个驯良而有教养的人吗,就能阻止他作恶吗?
我完全有理由想象,假设萝卜刀被完全禁止(甚至再加上辽宁的刀具新规,所有的菜刀也被拴在墙上),这样一个孩子一样可以干出更加恐怖的事情:学着抗日神剧中的男间谍,半夜趁奶奶睡觉,用食指捅瞎她的眼睛。这时愤怒的家长总不能叫嚣着「废除手指」,然后心甘情愿地剁下自己家孩子的手吧!
因此,问题在于出在人身上,而不是出现在武器身上。一个人学不会去爱身边的人,学不会共担他人的痛苦(Mitleid),学不会看到被伤害人的面容而感到内疚,那么,你让他对社会无害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他做成人彘,换言之,使他摆脱人甚至动物(animal,有灵魂之物)的行列,沦为植物与矿物。
任由一个孩子从顽劣走向残忍;与卸下他全部的武装,都是在把人类贬成非人,只是前者意味着孩子变成野兽,而后者意味着让他沦为尸体。禁止萝卜刀,无非是在逃避问题,把“如何塑造一个鲜活而有爱的人”这样的难题,转化成“如何制造一个逆来顺受、软弱、无能,做了前额叶切除术的人”这样的悲剧。
因此,我真心希望地铁上那个顽劣孩子的父母,可以在他变得残忍之前教给他爱,而不仅仅是“不能捅人”这样空泛的规矩。希望那个孩子能明白:他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奶奶,因为她会感到痛,她会受伤,而她不喜欢痛与受伤,就像他自己一样。
专家的解决方案,无异于一个人在碗里发现一只苍蝇,专家就给吃饭的人换了双筷子,这难道不可笑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