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
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安史之乱结束后,各地藩镇拥兵自重的现象依旧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还愈发严重了起来。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导致五代十国的出现。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分裂出多个割据政权的直接原因。同时,唐帝国的大一统局面也随着帝国的四分五裂而不复存在。但是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五代十国的分裂,就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分裂相对唐末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来说,反而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倾向。
割据一方的军阀,都希望能够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扩大自己的领土面积。为此,这些军阀之间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弱小的军阀被相对强大的军阀所吞并,五代十国时期便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