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俄大博弈:中亚攻略一百年

英俄大博弈:中亚攻略一百年

首页休闲益智冒牌货的世界更新时间:2024-05-11

俄国征服中亚的参与者尼古拉·卡拉津的油画《1873年希瓦汗国之远征》,这幅作品于1888年完成

19世纪初,大英帝国曾坚信天性争强好胜的俄国人终会对其皇冠上的明珠––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下手。故此,英国人动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间谍、外交、宣传……先发制人地向俄国人施加压力。沙皇俄国也不示弱,面对施展着全球攻略的英帝国,俄国自然要竭尽全力扩张征服,谋求和英国分庭抗礼。于是,一场扣人心弦而又紧张刺激的“大博弈”在两大强国搭造的舞台上准时上演。

1810年四月的一个清早,在一个名为费和列支的俾路支人村子出现了一幕奇怪的景象:由12头骆驼组成的商队在武装卫队的保护下,将一位四处游历的毛拉送到这里。对生活在费和列支的俾路支人来说,他们习惯了的,是时不时从伊朗高流窜而来的盗匪所带来的滋扰。这群稀客到村子干什么?疑惑写在每个村民的眼睛里。

毛拉径直走向村长,将推荐信递给了他。这封推荐信是毛拉途径上一个村子时,由那里的村长写下的。转递推荐信早就是走遍穆斯林村庄的毛拉们一贯奉行的传统。但是,这封被当着众人之面诵读出来的信函却震惊了在场的所有村民。村长读道:“这封推荐信的携带者是个假毛拉。尽管他或许是个放弃了奢侈生活,发誓要在在游历中颂扬真主的王子……”。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好奇地朝这冒牌货瞧来瞧去,村子乱糟糟的。突然,“毛拉”身边一个端详他已久的俾路支男孩大喊起来:“你们看,他好像是个英国人!”

孟买第五步兵团20岁的年轻中卫亨利·波廷杰的真身,就这么暴露在阳光下。但等待亨利·波廷杰的并非死刑,村长最终宽恕了他。尽管不是事件的亲历者,但他当时的处境可以想象。或许,也可能是波廷杰那惹人发笑的大胆伪装救了他的小命。可想想看,一个粗通阿拉伯语的异教徒,伪装成毛拉长途跋涉上百公里,难道就只为一路歌颂真主和参加神学辩论吗?

波廷杰可算被揭露地恰到好处。这村子距伊朗边境只剩一点路程。在素来亲善英国人的伊朗国王治下,波廷杰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所以,从俾路支南部海港卡拉特出发的波廷杰还算是完成了上司交代的任务––寻找并确定一条俄国军队或许会由南线伊朗挥师南下,进而侵占英属印度的道路。而他的同事,负责勘察北线的大尉查尔斯·克里斯蒂也算顺利。谁敢保证,当时志得意满的俄军不会借道阿富汗进军印度?完成了任务,两人在德黑兰匆匆聚首紧接着便各自择路前行。不曾想,相互道别后两人今生却再也不得相见。波廷杰返回英国并随即成了英雄,后来又当上中将、香港总督。克里斯蒂则以军事顾问的身份留在伊朗,并在阿斯兰杜兹战役中成为英俄两国较力中亚的第一批牺牲品。战役发生在1812年10月19日,这个时候,英俄两国正携手同拿破仑在欧洲大陆斗得如火如荼。

俄国威胁论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19世纪的大不列颠是怎样惧怕扩张中的沙皇俄国侵袭印度了。但作为英国财富的源泉,拥有众多资源的印度无时无刻不让其欧洲的竞争对手眼红。那时的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大洋,他们不担心其它欧洲列强的军队如何游到印度。放眼欧洲,只剩在北欧振翅翱翔,竭力伸展羽翼的双头鹰沙皇俄国有能力南下至恒河河谷。英国人已经做好了和俄国血战的准备。就算败了,也不过是让继承了彼得一世遗志的沙皇俄国暴戾恣睢,君临天下。

于是,当时众多英国学者都加入到“俄国威胁论”的讨论之中,并在1817年由英国少将罗伯特·托马斯·威尔逊写出了第一本专著《俄国政治军事力量概况》。1812年沙俄卫国战争中,威尔逊作为库图佐夫元帅大本营的成员之一参加了很多俄法之间的重要战役,其后又追随者俄军的脚步进入巴黎。不想几年之后,他便在著述中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俄军的残忍和野蛮,还不忘提醒文明的欧洲人小心提防沙皇俄国的欺骗和征服。

这个时期,因为英俄面临着共同敌人《科西嘉恶魔》的进逼,俄国威胁论在英国尚未激起过大的喧嚣。同仇敌忾的拿破仑被打倒后,大不列颠的有识之士已开始为俄国的阔步前进而担扰。沙皇俄国在中亚和高加索的每一次胜利都像是在伦敦引爆炸弹。不到印度,俄国人似乎不会停下扩张的脚步。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和北方威胁一决胜负的论调。于是英国政府一边连连否认其向亚洲派遣间谍的动向,一边加紧梳理印度,拿那些仍然保有独立性的土邦开刀。

19世纪初,沙皇俄国的疆域和英属印度距离遥远,那时候,谁都知道俄国奥伦堡和恒河盆地之间的地域十分危险。等待旅行者的不仅有无尽的草原和绵延的沙漠,还有终年积雪的山峦和凶猛好战并对异教徒满心狐疑的穆斯林。印度这边,最为富庶的土地早就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盘中餐。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土名义上持独立。阿富汗尽管仍维持着统一,但这个国家既传统守旧,又脆弱不堪。中亚的绿洲如果不计商队控制的城市,也不过坐落着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这三个汗国。我们自然不会忘记生活在突厥斯坦大草原上的哈萨克人和土库曼人,他们是时不时依靠抓取俘虏并转手卖做奴隶来赚钱的游牧民族。

由此可见,任何没有充分准备,便试图穿越这类地区进而抵达印度的设想都是妄谈。但早在1791年,沙皇俄国便萌生了穿过布哈拉汗国,然后越过克什米尔直抵印度的计划。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当时为俄国宫廷服务的法国人森热尼。他认为俄军可以把宣扬支持穆斯林,作为进军穆斯林地区的借口,这想法在现在看来有够荒诞不经。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的沙皇俄国,却成为一种可行方案。女皇认为,只要双头鹰的疆域能够继续扩张下去,她乐于见到伊斯兰教教义经由鞑靼人的双手有限度地传播。幸好,在公爵格里高利·帕杰姆金的影响下,荒唐的计划没被实施。可谁能想到,不过十年,印度征服会再次浮入沙俄权贵的脑海。

英国军官同为其效忠的尼泊尔人在一起

飞行梦

1799年,俄国和它的同盟国奥地利、英国激烈地对抗着打破欧洲君主专制制度宁静的法国。在苏沃洛夫元帅空前的成绩面前,英国和奥地利背叛了同盟,于是怒气冲冲的保罗一世开始在欧陆君主里寻觅更加可靠的盟友。拿破仑·波拿巴,这个背负着篡位者和暴发户名声的法国领导者进入了俄国人期盼的视野。为什么一个有着勇武精神,善于开疆拓土的军事天才不能成为俄国的盟友?于是两个昨天的对手开始了反对共同敌人––英国的谈判。

拿破仑向沙皇建议说法俄联军可以共同远征印度。保罗一世听了之后精神一振,他为这想法兴奋不已。于是进军方案以闪电般的速度制定出来。俄法联军打算以伊朗为跳板:联军从戈尔甘进入伊朗,然后挥师南下,进而征服印度。俄国沙皇甚至兴高采烈地认为:如果法军可以在五月份自巴黎出发东进,九月份联军就可以攻入印度。两位统治者打算让远征军携带数量众多的艺术家和学者,他们甚至想到了要准备烟花,以便兵进印度后,可以给亚洲人留下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璀璨印象。

但拿破仑却对方案的具体实施心存疑惑,他不但怀疑俄国人为法军提供给养的能力,还为遥远的路途频频上火。俄罗斯的“哈姆雷特”保罗一世坐不住了。法国人又变卦了?算了,我们自己单干也行。于是,1801年2月底,22500名精锐的哥萨克在瓦西里·奥尔洛夫的统领下自顿河下游向遥远的印度进发。一个月后,沙皇保罗·彼德罗维奇逝世。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随即召回了队伍。事实上,骁勇善战的哥萨克还没来得及走出俄国国境,就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是败给了沿途的饥饿、寒冷、疾病……至今仍有俄国人坚信,如果这支部队可以最终成行,南亚的历史便会彻底改写。可又有几人知道保罗一世曾对哥萨克部队下过这样命令:前往印度的路径你们要自己寻找!

战云密布和木马计

虽然沙皇俄国保罗一世的军队最终没有南下,对俄国入侵的恐惧,还是深深地根植到世人的心里。进入19世纪,洪水一般的英国“旅行者”开始涌入中亚。这些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英国的中亚战略上攻疾防患,全力阻止沙皇俄国的扩张。英军大尉亚瑟·康诺利,作为术语“大博弈”的创造者,曾亲口承认说,他幼稚可笑的“中亚欧洲人”这一概念不过是拉拢当地民众的手段。

亚瑟·康诺利,英国冒险家。在中亚帮助众汗国合纵联盟,一起对抗强大沙皇俄国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间谍活动发生在1831年。为了调查印度河的源头,英国东印度公司头头爱德华·埃伦伯勒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给印度旁遮普邦的土邦主使了一招木马计。确切地说,是为其献上五匹英国纯种马。因为马匹的陆路运输在地势复杂的印度西北部实在无以为继,英国人只能由水路逆流而上,将马匹送往旁遮普首府拉合尔。英国军官亚历山大·彭斯在运送马匹的过程中尽兴地搜集所需资料。尽管当地居民很快就识破了英国人的狡计,却也无计可施,在那个时代谁敢拦截土邦主的礼物呢?

英国人搜集的资料逐渐汇集成一幅明确的图像:可供俄罗斯人选择的南下线路也越来越清晰。他们要么通过喀布尔经开伯尔山口直冲印度,要么就走赫拉特-坎大哈-波伦山口这条线路。间谍们的报告雪片一般汇集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勘测过地形后,他们不止一次的警告英印当局:不管选择哪条道路,俄国人的进犯都难以阻挡。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俄国人必须下定决心和英属印度,阿富汗人,伊朗人,甚至还要和中国人开战。沙皇俄国携19世纪前20年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伊朗王国一系列胜仗的余威而来,似是不可阻挡。他们在近东地区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英国人明白,必须要赶快想出对抗措施并付诸以行动,才能抑制沙皇俄国这样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彭斯辗转前往布哈拉汗国,他向埃米尔递上英皇口讯:英国政府一定会同布哈拉汗国两两携手对抗俄国。苏格兰贵族大卫·厄克特,作为威廉四世的亲密朋友,也向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人频频倡议,不但号召他们和英国人一起反抗沙俄,还适时地抛出宣言,承认其民族独立性。

谁想打仗?

俄国军人,特别是边防部队的基层军官最需要战争。和躲在土耳其斯坦草原上潮湿狭小要塞里整天空虚无聊相比,残酷的战斗中隐匿者死亡和升职这两种生命中最嗜血的利器。当然,英军驻印部队的士兵或许也这么想。英俄两国的间谍也一直期盼着战争,国家间的关系越紧张,手中的情报就会使他们变得越富有。况且在两国边界散居的部落由宗族维系,更容易被他人挑拨。于是英俄两国像在主演一出西部片,狮子和熊都已蓄势待发,随时准备猛扑上去咬断对方的喉咙。国家层面,自保罗一世去世之后,俄国权贵已无人再打算侵占印度。甚至1878年俄国所释放出的南下讯号,也不过是一种大格局下的战略伪装。重要的转变出现在1906年,当铁路把奥伦堡和塔什干连接到一起后,沙皇俄国具备了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兵力投放到印度边界的能力。可这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欧洲的咄咄逼人,正催促着英俄两国将联盟组建。苏联时期,因为大博弈和它的主人公都拥有沙皇俄国不可磨去的印记,于是统治者便刻意堙没这段历史及其影响。尽管如此,我们对这段过去仍然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印象,而可供想象的空间,则伴随着电影《沙漠中的白日》和《军官》的放映而不断扩大。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里,“狡诈的俄罗斯”和“俄国间谍”都已成为固定的映像,它们总会随着美苏冷战的此起彼伏在新闻传媒的道里时起时落。

直立的熊

当英国竞争者频频出现在中亚以后,俄国人开始紧张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努力寻找着各种侵占中亚的借口,宗教歧视,在中亚备受剥削的东正教奴隶,甚至“抢在英国人前占领中亚”也会成为堂而皇之的出兵理由。1833年,法裔俄国东方学家彼得·节篾松完成了长达一年半的,以鞑靼毛拉这个身份为掩护的在布哈拉汗国的生活。另一个俄国间谍,波兰人杨·维特科维奇甚至深入到阿富汗为沙皇修复了他和埃米尔的联系。19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这个地区的形势曾一度紧张。伊朗人进攻了赫拉特,俄国人也在此时开始了他们向希瓦汗国的进军,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在一旁不甘寂寞,把手伸向了阿富汗的埃米尔。幸好三方最终都失败了,英俄两国的关系在这之后也未见好转。

此外,从1853年到1856年,英国人和俄国人历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战场上公开交锋。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英、法等国的打击下,欧洲战场的俄军损失惨重。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沙皇俄国国内在亚洲寻找弱国并以此翻本的呼声日渐高涨。那大博弈怎么办?去他的大博弈吧。

1858年,沙俄陆军中尉车侃·瓦力哈诺夫假扮成穆斯林商人钻到喀什侦查,因为瓦力哈诺夫哈萨克族的身份和亚洲人的样貌,在他趁机收集新疆重要资料的同时,中国人对他并未过多警觉。

还是在那一年,俄国伯爵尼古拉·伊格纳季耶夫以外交公*名义窜到布哈拉,毫不客气地在极有限的时间内绘制了沿途阿姆河流域的详图。这次,俄国人复制了英国人的方式,伊格纳季耶夫妥妥地将为希瓦汗准备的礼物安全送达。随行的还有旅行家和学者––尽管是学者,这些人的主要任务也不过是搜集、整理勘察资料。活动在中亚的英国人对俄国人的频频出现十分警觉,于是伦敦便常常收到类如“如果今天还不行动,明天可就迟了。”这样的呈报。

英国国内惶恐的反应反而把事态的发展引入了死胡同。首先,俄国人在获取了英国公开刊载的报告之后,更加确信了征服印度的可行性,并开始构思方案。沙皇俄国地理学会的创立者柏拉图·齐哈切夫建议借助别人的力量征服印度。他的构想是组建一个由俄国人支持,伊朗人、阿富汗人和锡克教徒出力的占领并瓜分印度的联盟。其次,印度人更加坚信,如果说世界上真的还有一个国家可以将他们从英国人的桎梏下解救出来,那这国家一定是俄国。早在1857–1858年印度雇佣兵起义的时候,印度人就幻想着俄国迟早会伸来援手。19世纪60年代,印度克什米尔和印多尔的王公纷纷请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立即接受他们的入籍请求,完成其成为俄国公民的夙愿。沙皇回复说,俄国对他们的处境感动深受,深表同情。只是,俄罗斯帝国尚未做好和英国开全面战的军事准备。我们回到中亚,还是在那个年代。当希瓦汗指派信使央求维多利亚女王接收希瓦,为疆域广阔的大英帝国添上一颗明珠的时候,女王的回复,和亚历山大二世同出一辙。

《医生》从北方来

希瓦汗的担心情有可原。这些年来,俄国面向中亚的外交攻势、文化攻势和军事攻势一波接着一波到来。一切开始在1864年,自俄军上校米哈伊尔·切尔尼阿耶夫违反军令,“偶然地”侵占了奇姆肯特,又获得了帝国陆军的嘉奖之后。第二年,一学就会的切尔尼阿耶夫甚至没有瞅一眼上级有关“禁止出击”的军令,便毫不客气地率军占领了拥有10万人口的塔什干。作为回复,布哈拉汗国宣布对所有俄国人发动圣战,而这一举措,顺理成章地成为沙皇俄国将布哈拉汗国转变为保护国的借口。希瓦汗国此刻也是命悬一线,1873年,曾经强大的汗国在俄国将军米哈伊尔·斯科别列夫统领俄军的三路进击下,化为乌有。只有浩罕汗国顽强地抵抗了俄军的入侵,但它也只能撑到1876年,并在不久后变成了俄罗斯帝国费尔干纳州。时任俄国首相的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认为俄军对中亚的每一次蚕食都只会给他的欧洲同僚们带来“俄国只是暂时侵占”或类似于“俄军是在反击”……这样的印象。但在军事学领域,没有比“暂时”占领更为《长久》的说辞了。中亚局势的变化,一度让英国反俄分子兴奋雀跃,毕竟他们找到了印证俄国敌人阴险狡诈的直接证据。

艺术家瓦西里·外列夏根那个年代曾长期在印度周游过,他亲口见证说在印度的每一个俄国人都被英国当做间谍,事实上,迄今仍存在着有关神智学会创立者海伦娜·彼罗夫娜·布拉瓦茨基的诸多争论。尽管很多英国人都说长期活动在美国和印度的布拉瓦茨基是个在俄国斯帝国御前办公室第三处领取薪水的高级俄国间谍,但谁也没有找到决定性的证据。倒是有不少后来国大党的组织者,都能和她所创立的神智学会扯上关系,其中就有年轻的胜雄甘地。

这一时期,俄国在中亚和远东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沙皇政府“将可怜的印度人从吸血鬼英国手中解救出来”的信心。帝国将领米哈伊尔·节烈季耶夫认为:印度病得太久,它在呼唤北方医生前来诊治。而1877–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国的大胜,则极大地刺激了英国人。为了给在俄国人庇护下的阿富汗人一个教训,英国由印度北进,挑起了第二次英阿战争……

我们已经说过,两个帝国在大博弈的框架里最终还是没有正面碰撞。收拾完土耳其人,俄军开始全力征服中亚骁勇善战的土库曼人。土库曼人在英国专家指导下建立起的格奥克捷佩要塞,曾长时间阻止了俄军前进的脚步,但1881年俄军在米哈伊尔·斯科别列夫的统领下还是征服了土库曼人。攻下要塞之后,斯科别列夫下令俄军残忍的屠*了所有的土库曼抵抗者,铲平了这一让俄国人长时间头疼的堡垒。

全民《惶恐》

1881年后,中亚地区尚未被俄国军队打上烙印的只剩梅尔夫(Merv,今称马累),作为自格奥克捷佩到赫拉特之间唯一独立的大型土库曼人城市和富庶的绿洲,英国人毫不怀疑,如果他们在亚洲的竞争对手占领了这座城市,那印度之门赫拉特便会完全暴露在俄国人的炮口下。这个时期,一位英国上议院的议员,为英语世界贡献了一个新词汇--mervousness,正是这个脱胎于nervousness的词汇,告诉我们英国人曾对梅尔夫的归属有多关心。紧张的时局下,英俄两国争霸中亚的战争本该一触即发,但两国政府的审时度势避免了双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流血牺牲。俄国人没再对土库曼人下狠手,他们使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征服梅尔夫。

1883年底,梅尔夫出现了一个名为马克苏德·阿里汉诺夫-阿瓦尔斯基的商人,因为进城经商需要经过城市长老们的许可。于是,这个人跑到梅尔夫的长老们面前,在提出经商要求之后坦诚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达吉斯坦裔俄军军官。他直来直去的表白使长老们惊慌不已。北方强邻的军官,格奥克捷佩屠*,信仰穆斯林教的达吉斯坦人……长老们被错综复杂的头绪弄晕了头,实在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当阿里汉诺夫重复经商愿望的时候,长老们议论纷纷。既然他如此谦逊有礼又的确是个穆斯林,为什么不让他干买卖呢?于是,阿里汉诺夫不但成为了梅尔夫的正牌贸易商,还在经商过程中,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金钱替沙皇说服了一个又一个土库曼长老。一年后,俄国人的准备工作差不多完成了。于是,一只俄国部队恰如其分地靠近了梅尔夫。穆斯林商人阿里汉诺夫跑到梅尔夫中心广场上,当着所有人的面亮出了他俄国陆军骑兵大尉的肩章并劝诫所有土库曼人向沙皇效忠。想想不久前在格奥克捷佩遭受的民族屠*,再看看过着安乐生活的家人,虽不情愿,梅尔夫还是举城投降了。没过多久,俄军驻防部队全盘接手了梅尔夫的防卫,阿里汉诺夫可以说是凭借一人之力就占领了全城。

阿里汉诺夫为俄国东征西讨,官拜俄军中将、第比利斯总督,后被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刺*

英国反俄派对俄国不断扩张的预言一一应验。俄国人已推进到英属印度的家门口,等待英国人的或许便只剩积极备战了。但是,俄国最终还是没有侵占阿富汗,更别提对印度下手。1895年,英俄两国在谈判桌上确定了双方的边界线。德国在欧洲势力的不断膨胀,终于使几乎在整个十九世纪相互掣肘的老冤家达成妥协。1907年,两国签署协议,组成协约国联盟。对抗德国。虽说经过多年敌对化教育的双方士兵都对英俄结盟愤怒不已,但当兵吃饭的战士只有老老实实地遵从上头的命令。有关俄国是否还会侵略印度的论调也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逐渐转化成历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