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妥思加可乐为什么会有“大爆炸”效果
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这个过程不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简而言之,曼妥思的加入促使可乐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迅速释放,产生喷发甚至小型爆炸的效果。
曼妥思这种薄荷糖促进二氧化碳释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 糖果本身的结构。可乐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高压,在打开瓶盖的瞬间,压力减小,从而二氧化碳从可乐中释放。但是这个过程通常是缓慢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气泡大多数是从瓶壁产生,这是因为气体产生通常需要附着在某种表面或是某些颗粒上,这种现象成为成核现象。很多人小时候可能试过把筷子插到碳酸饮料里面,这时候筷子周围也会附着着气泡,这是因为筷子提供了一个新的表面,成为气体产生的“核”。如果你把曼妥思放大百倍,你可以看到这些糖粗糙的表面存在很多的小孔,这些多孔的结构使得曼妥思变成一个很好的产气“核”,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附着在糖表面产生。并且曼妥思的密度比水大,加进去立刻沉底,在底部迅速产生气体利于将顶部液体顶出。
证据1:在曼妥思表面裹上一层光滑的膜(不阻碍物质交换),喷发现象消失
证据2:使用同样带有多孔结构的岩盐或是冰糖,同样可以产生喷发效果
证据3:碾碎的曼妥思只能产生很小的喷发现象(不能沉底) - 糖果中的表面活性剂。同样的多孔结构的盐或者糖晶体,虽然能产生喷发效果,却远远不及曼妥思的能力,这确实与曼妥思糖的成分有关。在曼妥思糖的生产过程中常使用到两种物质,一个是明胶,另一个是阿拉伯胶,均为天然的表面活性剂。水分子间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产生的气泡必须顶开连结紧密的水分子,突破重围才能得以释放。明胶和阿拉伯胶都含有糖蛋白的成分,其中大量的C=O键,N-H键和O-H键会破坏水分子本身的氢键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也就是说对新生成气泡的包围网被大幅削弱,从而建立有利于气泡生成的环境。
证据4:洗洁精(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和曼妥思合用可以产生更强的喷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