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是20世纪初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其“高度的理想主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傅雷认为,他的作品是“伟大的史诗”“千万生灵的镜子”“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历险记”“贝多芬式的大交响乐”。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文学巨著叙述了音乐家克利斯朵夫艰苦奋斗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一战前欧洲广泛的文化社会生活及人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小城的音乐世家,祖父的鼓励与英雄主义故事和父亲粗大的戒尺及震耳欲聋的咆哮都激发了他刻苦高傲的精神,使他的十指婉转如意地在琴键上飞奔,因六岁被抱上钢琴为亲王演奏自己谱写的《童年遣兴》而引起轰动,被称为莫扎特再世。酗酒的父亲与懦弱的母亲又使他从小养成了坚强自立的性格,十四岁就挣钱养家,做了一家之主。耿直的天性与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使他倍感赏金的屈辱,更讨厌被人当作动物园里的珍禽异兽观赏。
豪门的无耻骄横逼迫他奋起反击欺负他的富家子弟,公然反抗大公爵与无知的听众,用儿歌来戏弄那些只有驴子耳朵的人,甚至还击欺侮妇女的大兵,被迫连夜逃亡巴黎。在流亡巴黎的过程中,倔强的他又招来上流社会的攻击与打压,只有朋友奥里维给了他亲同手足的帮助,但奥里维又在五一节游行中受伤致死,他也因误伤警察而逃亡瑞士。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像苦行僧一样住在只有一架钢琴、四壁空空的房间里,内心达到了澄明恬静的境界。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犹如莱茵河一样波澜壮阔,像贝壳一样回响着大海的波涛。他正直勇敢,严肃刻苦,时刻准备着反抗人世间的一切不平,胸中执著地燃烧着胜利的念头。与弥娜母女的交往使他发现贵族的自私虚伪与冷酷,发出了“唯有心使人高贵”“我不是任何人的仆人”的怒吼。他鄙视豪门贵族,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即使一天仅吃一顿饭、用音乐来宵夜、用跑步来取暖的时候也要与贝多芬的画像为伴。他讨厌那些肥头大耳的享乐者,认为只有造福人类的豪侠才真正快乐,他希望全世界的好人携起手来,相亲相爱。
与纯朴善良的高脱弗列特舅舅月下一起漫步荡舟,他质朴感人的歌声、纯真美好的教诲伴随他终生。
克利斯朵夫充满了对虚伪无耻的巴黎文化的蔑视,世界第一的名声下掩盖着无可救药的颓废:霉腐的艺术、无耻的政治、萎靡不振的思想,到处充斥着装腔作势、麻木不仁的掮客与互相攻讦、取悦感官、肉麻做作、涂脂抹粉的标新立异,既没有奔放的热情,也没有强烈的生命,更没有只求真理不求名利的操守。“肉欲是艺术的酵母”“艺术无所谓不道德”,用淫风艳窟的秽史来刺激探奇猎艳的想象,用虚幻的色欲来麻醉意志,震撼麻木的神经,满足永不厌倦的感官。充满丑恶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他们冷酷的面孔与邪恶的双眼把克利斯朵夫看成德国蛮子,齐心合力欲置他于死地。但他钢铁般的意志、不屈的抗争精神、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多难时代知识分子艰苦奋斗生命历程的缩影与象征。
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特别是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既让人心驰神往,更让人哀婉不已:富有、貌美、常常像填鸭一样躺在床上为寻求幸福而无聊的雅葛丽纳;青春俊丽、聪明坚毅却多灾多难的安多纳得;沉静温柔、善良谦虚的葛拉齐亚;慵懒闲散、温柔娇媚的年青寡妇萨皮纳。至于像绵羊一样柔弱善良、像女孩子一样动不动就脸红的奥里维,说话甜腻、双手细软的暴发户油腻男吕西安,仁爱至诚、像隐士般生活在古老森林里的音乐教授苏兹等,无不鲜明生动,感人至深。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融合哲理思考与政治辩论及浓郁的抒情于一体,小说对音乐的形象化描述更是令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罗曼·罗兰的创作规模宏大,贯穿着至高无上的道德理想,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风格抒情细腻,充满议论思辨,时刻闪耀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约翰·克利斯朵夫》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精美流畅,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丰碑。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以法国革命为题材的《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宣扬超阶级的博爱精神。巨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战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反战文章。十月革命胜利后发表了《向俄国革命致敬》《致自由和解放者的俄罗斯》。代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二部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反映了知识分子从个人奋斗到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历程。“七·七事变”后和爱因斯坦等一起联合发表抗日宣言。1942年完成回忆录《内心旅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