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着“萝卜刀”不放?保护孩子要有常识

揪着“萝卜刀”不放?保护孩子要有常识

首页休闲益智女儿保护计划更新时间:2024-07-27

《黑镜》有一集,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女儿,参与了“方舟天使”计划:在女儿脑中置入芯片,母亲可通过类似ipad的控制器,看到并控制女儿的视角。比如当出现枪战等让人产生压力、害怕等负面情绪的画面时,可以通过控制器给相关画面打上马赛克,缓解恐惧。

正常视角看到的画面 图片来源:影视剧集《黑镜》视频截图

施加保护后的视角看到的画面 图片来源:影视剧集《黑镜》视频截图

女儿在母亲的全方位监视和保护下成长,生活中负面情绪的缺失,让她在同学中受到嘲讽,她自己也感到既好奇又不解。有一天,她拿起削尖的铅笔,疯狂地朝自己手上戳刺。医生说,因为她没有正常表达过愤怒情绪,所以是在通过自残来进行情绪实验。

影视剧虽是艺术创作,但是其呈现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不禁让人思考,家长、社会对孩子的保护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多越好、越精细越好?边界在何处?

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回答的,也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对孩子的保护应该有个大体的原则,那就是遵循常识。

目前主流媒体当中,以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名义,对“萝卜刀”这一网红玩具进行口诛笔伐、甚至直接定性为“不良导向商品”的行为,就是严重的违背常识 。

“萝卜刀”玩具 图片来源:淘宝截图

对萝卜刀的批评,大多数经不起推敲。最常见的批评是:“现在玩‘萝卜刀’,以后就会玩真刀”,拿着玩具刀做刺、捅、戳等动作,可能会从潜意识里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

首先,从常识来看,武器是儿童玩具中十分常见的一类,萝卜刀在很多逼真的武器玩具中只能算“玩具中的玩具”。谁小时候没玩过玩具刀、剑、枪,谁是拿着玩具刀去为市政铲雪、拿着玩具剑去帮农民耕地、拿着玩具枪去田里消灭害虫的?不都是小孩子之间相互打闹吗。现实中,又有几个孩子因为小时候玩了武器玩具就成了暴力狂呢?这种“激发暴力倾向”的担忧,更多是在想象中成立。

图片来源:淘宝截图

图片来源:淘宝截图

其次,从逻辑上说,即便有此担忧,也应该是家长通过教育来避免,而不是把责任全然推到一把不会说话的玩具刀上。对真刀、玩具刀等生活中常见、但若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物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主动去引导、教育孩子如何使用,而不是自己逃避教育责任,动辄呼吁一禁了之。

另外一种批评的依据——玩具刀“插破白纸、扎入苹果”的所谓实验,加上“奔跑追逐时不慎摔倒,很容易伤到眼睛等身体脆弱部位”的理论推演——则更是荒谬而降智。若以此为标准,只能将孩子圈养在周围只有柔软棉布的实验环境中,不能接触筷子、勺子、叉子、铅笔、尺子、发卡、指甲钳、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等等等,因为这些东西也同样能够完成前者的实验、并可能导致后者的推演结果。

这就是违背常识。

事实上,如果将这些批评分类,会发现,针对萝卜刀本身的批评,都严重违背常识;而所有合理的批评,其实都与萝卜刀无关。

有些批评与呼吁,是基于现实而合乎情理的,比如:“看谁不爽刀一下”广告语会教坏孩子,导向存在很大问题; 对于 “萝卜刀”的玩耍,“家长要履行好教育监护义务,让孩子了解使用刀具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防止误伤自己和避免用刀具伤害他人”。

劣质的材料、过度宣扬暴力的广告等,的确是萝卜刀事件中值得批评的部分,但这些弊端也是整个玩具行业的的问题,跟是不是萝卜刀关系不大。而“让孩子了解使用刀具的风险和注意事项”的呼吁,也适用于生活中一切尖锐手持物品。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萝卜刀”都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具,对它的严厉批评,折射出了社会上许多家长、专家学者常识的缺乏。

成年人的世界里,当我们面对来自他人的各种各样的控制与压迫时,我们会进行反抗、反思与批判。但是当我们(成年人)作为强势群体,为孩子做出一系列决定时,我们谈的都是保护、关爱,从来不谈控制与剥削。但实际上,不合理的保护、过度的关爱,就是一种无节制的控制,并且非常有可能异化成剥削。当然,没有家长愿意承认这一点。

文章开头提到的《黑镜》剧集中,在母亲的过度监视与过度保护下,成年女儿最终难以忍受,砸烂了监视器,砸破了母亲的头,上了一辆陌生的卡车,远离母亲。这是艺术的演绎,当然不是现实。但,这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