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泛黄的《更路簿》南航学子用心聆听南海的前世今生

翻开泛黄的《更路簿》南航学子用心聆听南海的前世今生

首页休闲益智南海更路薄更新时间:2024-06-25

南航供图

翻开泛黄的《更路簿》,南航学子用心聆听南海的前世今生

南报网讯(通讯员 柯龙婕旻 刘天佑 记者 谈洁)一张张泛黄的薄纸到底有什么用?“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这是南海渔民口耳相传的一句话。《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总结了自古以来渔民的南海航行的经验。

今年暑假,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更路’领航,礼赞七十”团队来到了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在这里,团队成员通过采访《更路簿》的传承者、当地老渔民,查阅地方历史资料,走访非遗保护中心等方式,深刻挖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路簿》对于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用心聆听代代相传的“南海故事”。

走进《更路簿》——纸质版“海上GPS”

《更路簿》,这本简陋的小册子,记录着明代初期以来,数百年我国南海地区渔民在南海诸岛捕鱼、航运过程中所记录的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风向洋流等航海知识。这小小的手抄本是我国南海渔民用生命探索南海的结晶,更是我国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历史见证。

“更”是指距离单位,一般以六十里海路为一更,“路”是指道路或途径。大海茫茫无际,海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以地名间的间距以标示“路”。作为《更路簿》传承人之一的王振忠介绍,最早的时候,潭门渔民中年轻的勇敢的闯海者会朝更远的地方出发,每一次去到更远的地方回来,他就会和船长们分享,他是怎么去,怎么回的,口头相传,这就是《更路簿》的口头雏形。“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沉淀、进化,这些经验变成一套文字,成了一套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功能很健全的航海使用方法。”

100年前,在王振忠爷爷航海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先进的GPS导航。“就靠一本《更路簿》,一个指南针,一艘小帆船,就走遍中国南海了。”但在100年后的今天,高科技层出不穷,90年代后期,渔民们开始使用导航仪器,这本小册子渐渐没落。2008年,《南海航道更路经》(即《更路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更路簿》,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建立博物馆定期免费开放,带航海爱好者出海感受没有GPS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更路簿》航海……“我们作为这个传承人,是有责任把这个做起来的。”王振忠握着拳头,向记者说。

“南海,一直是中国的!”

“祖宗海”,这是世世代代潭门人对南海的称呼。在采访中,王振忠表示,对于潭门人而言,南海并不只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一片海域,更是祖先们用生命、用血汗打拼下来的家园。

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属于中国是历史事实。对这片辽阔深远的海域,南海地区的渔民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走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在菲律宾与我国就我国黄岩岛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时,潭门镇的渔民依照往常前往黄岩岛附近的我国海域作业,被菲方扣下,称我国渔民越境捕鱼。

现年90岁高龄的黄庆河老人回忆青年出海岁月时说:“当时我们出海,不管是在西沙群岛,还是在南沙群岛,从来没有见到过外国的船只。南海,一直是中国的!”

在政府的大力开发和建设下,南海诸岛可谓日新月异。20世纪50年代,三沙群岛尚未被开发建设,渔民吃、住全在船上。老村民黄庆河在采访中谈到:“岛上没有淡水,我们带去的淡水是要留着喝的,所以渔民出海四个月,就得四个月都不能洗澡。当时我们在船上用木板搭了个很小的船舱,晚上睡觉的时候,得像蟑螂一样爬进去,一起挤着睡,翻不了身,第二天再像蟑螂一样慢慢爬出来。”

如今的南海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在采访渔民符和江时,团队了解到,渔民出海的船只变成了靠发动机发力的“机船”,抵达三沙群岛后,吃、穿、住、行都在岛上,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跨越2500公里,从南京来到南海,南航团队希望通过亲自走走《更路薄》记载的岛屿,让更多人知道《更路簿》这一文化遗产的存在,关注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队长戴妍告诉记者:“深刻挖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路簿》,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发扬古代南海人民创造的智慧财富、保持南海航海历史记忆的延续有着重大的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