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手爸爸到超级爸爸——“暖男”是最好的教育者!

从新手爸爸到超级爸爸——“暖男”是最好的教育者!

首页休闲益智暖男爸爸更新时间:2024-04-30

"你拥有了自由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你自己,否则的话,你就是别人的替代品。你可能是*妈,你爸爸,你的语文老师,你的数学老师,你的大学老师,你的领导,你所有的人,但你唯独不是你自己。"

——孙瑞雪

“爸爸,我吃饱了没有?”

有一天在陪孩子吃饭时,他忽然抬头看了我一眼,问道:“爸爸,我吃饱了没有?”

瞬间的错愕之后是震惊,继而是深深的羞惭。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他的身边总有人在不停地催促,不停要敦劝:“快点吃哦!再来一大口!把这碗饭吃完!”

而当他屡次申诉自己“吃饱了”之时,也没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儿,习惯于根据其所吃的量臆断“你还没吃饱”,到后来更是直接夺过他手里的筷子或勺子,连哄带吓把饭菜喂下去。他越是试图反抗,得到的威压就越大,他所能做的,只有屈服。

围在他身边的大人,满心觉得自己在做无比正当的事,放任自己心头那股控制*肆虐疯长,有时候甚至恨不得撬开孩子的嘴巴把东西硬灌下去,完全不顾及孩子的真实感受,眼神变得犀利凶狠,嘴里还批评他“不乖”。

“可恶”的大人!

其实我早就已经注意到了,当发现哭闹无效、作势欲呕无效、扔掉筷子勺子无效、尿湿裤子(更小的时候)无效以后,他已经学会用一种更“无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脱掉鞋子。

现在却开始用他羔羊般的眼神看着我说:“我吃饱了没有?”属于生命本能的事被机械化了,原本自然简单的事被复杂化了,其实滋味美美的事被丑陋化了。

千万别以为孩子的屈服,是自己的成功

我们太习惯于用自己的感受去取代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意志去覆盖孩子的意志。说起来是最疼爱的宝贝,其实却根本没把他当“人”!仿佛孩子是台机器,一天到晚最好都“不要跑,不要跳,不要叫,不要发呆,不要吃手指……”,开关一开就马上吃饭,开关一关就迅速入睡。

对于孩子真正的需求,从来无暇去倾听,从来无心去尊重,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给”就是对方的“要”。“我给你,你竟然还不要?”这种错乱乖讹的认知定势只会加剧我们自身的愚蠢。

千万别以为孩子的屈服,是自己的成功。威逼过程中造成的心灵损耗,远远超过实现一个微不足道目标的所得。没错,为了养成孩子的好习惯,需要所谓的“做规矩”,但没有照顾到孩子真实需求的强拧,效果也许是适得其反的。

何况,一切建立在畏惧基础上的顺从,都将不利于孩子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将扭曲他们在特定境遇中的认知和判断,而只会把父母或老师的态度看得比天还大。这个问题往大了说,是影响孩子们是否懂得足够珍视自己生命的问题。

张文质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有一天他割完猪草后,把镰刀掉到水里了,不会游泳的他坐在水边犹豫半天,考虑是否冒着生命危险把镰刀捞上来。他感到恐惧,因为担心回家后会挨打。所幸他最后选择了哭着回家。他说,回头想想,这件事有点可怕,可怕在哪里?“在孩子的眼里,个人生命的安全甚至比不上回家可能挨揍所带来的恐惧感。”

甘愿付出生命的孩子

绍兴有位老师也在文章里写过这么一个故事:某校组织学生参加献血活动,别人都积极参与,只有一个学生不肯献。在不断的劝说之下,他终于含着眼泪让医生把针扎进了自己纤细的静脉。后来老师问他为什么一开始不肯献血,获得答案后大吃一惊,原来那孩子以为献完血以后人就要死的!

最让人百感交集的并非孩子对献血一事存在这样可笑的知识错误,而是——在他确信献血是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居然还会为了满足或迎合他人期望,去做这件事!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甘愿付出生命?是怕被孤立的恐惧?还是为了一句称赞的话语?毫无疑问,在习惯于迁就和屈服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无法学会坚持和守护自己最核心、最该珍视的价值!生命,岂能迁就?

悲剧发生的内在逻辑

太多的人都表示过这样的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犯了一个其实是很小的错误,从老师那里领受了几句不算太过分的批评,或者被没收了一本书或玩具,或者因为老师说要请家长来学校,就轻易地选择了自*?

过错与后果之间存在着如此严重的不对等,令人触目惊心。说得难听一点,他们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一句批评,怕家长到校?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太差了,抗挫折能力太低了,可是想一想张文质差一点冒死捞镰刀的事,想一想那个学生“冒死”献血的事,就能大体上明白,那些悲剧的发生是有着内在逻辑的。

很多孩子其实就是在对成人世界的畏惧和屈服中长大的,他们一直承受着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高压,在特定的“心理现场”,他们还来不及掂量自己生命的价值,只想迅速地卸掉那种迫在眉睫的如山压力,于是做出了傻到不能再傻的事情。

我并不是说高压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可悲的后果,如果教育的因果像连线游戏那般清爽分明,教育也就不值得我们如此用心地去体验和探索了。但教育之事,也许是需要说点“危言”来“耸听”的。

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教育乃是一种柔性的智慧,教育者,无论父母还是老师,不但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懂得体贴孩子的心灵需求,还要有一点“妇人之仁”——尽可能地展现柔软和慈爱:少些霸道,多些体贴;少些压力,多些欣赏;少些愤怒,多些微笑……

据我看来,越是伟大的教育家或有教育情怀的学者如陶行知、叶圣陶、夏丏尊、朱光潜、胡适、丰子恺、魏书生等人,就越是拥有“赤子之心”和“妇人之仁”,用今天流行的概念来说,最好的教育者大多是“暖男”(超越性别),而基本不可能是有着“匹夫之勇”或自以为有着“浩然之气”的“愤青”、“怒汉”。

在我心里,“妇人之仁”对教育而言并非一个贬义词,我愿把它解释成有着无尽耐心、不惮琐碎烦劳、懂得宽容等待、始终温暖和煦、永远温润如玉的意思,恰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仁是个温和柔软底物事。”

让我们努力成为一名“暖男”型的教育者吧。

-end-

联系我们,好妈妈365育儿社群,海量育儿好文、育儿技能为你赋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