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君的话
戴了一个新发卡,却被同学笑话“臭美”;早晨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学时,常有孩子是哭着来的……这些孩子们的“不开心”时刻谁来治愈?
心理专家教孩子们怎样战胜“不开心”
不久前,重庆市渝中区精一民族小学学生小辛刚到学校就闷闷不乐。不过,她很快就调节好了心情。这名10岁女孩告诉自己,戴发卡是为了压住碎发,不是“臭美”。她尽可能地想点开心事,不让同学的话影响心情。
这是心理专家教给她的办法。自去年秋季学期以来,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两位专家在精一民族小学开设了“心灵成长社”,教孩子们怎样战胜“不开心”。
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早晨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学时,常有孩子是哭着来的。”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刘维希望帮助孩子们治愈“不开心”。在校门口看到哭着来上学的孩子,她总是把孩子拉到一边聊天,聊着聊着孩子就笑了。但她也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孩子们学会了治愈“不开心”
精一民族小学周边老旧小区多,人口密集。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刘维介绍,孩子们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其中来自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22年5月13日,重庆市精一民族小学,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李莉华和赵姝带领孩子们参加“心灵成长社”活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去年9月,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李莉华和赵姝的加入,给这所学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她们在学校开设了“心灵成长社”,帮助孩子们处理“不开心”。
通过绘画、手工、音乐、戏剧等形式,混合隐喻故事和游戏,孩子们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困惑、压抑等情感,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专家们借此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向他们提供支持。
2022年5月13日,重庆市精一民族小学,“心灵成长社”活动开始前,一位孩子展示他们的活动标识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在活动中,小辛觉得老师们“仿佛不是老师,而是朋友”,她学会了不少治愈不开心的办法,比如打布娃娃,还可以把烦恼写在纸条上,然后撕掉。
“心里非常爽快,烦恼就没有了”
小辛坦言,过去遇到委屈,有些事情又属于自己的隐私,不方便跟妈妈说,只能忍着。但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了之后,“心里非常爽快,烦恼就没有了”。
试点一个学期后,无论从个案还是总体情况,刘维都看到了变化。在艺术表达环节,好几个孩子早期的画作颜色漆黑、线条凌乱,而现在,刘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明亮色彩,孩子们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和同学了。
为什么大家要努力治愈孩子们的“不开心”?
不处理好日常的“不开心”,就可能演变为心理健康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精一民族小学“心灵成长社”的试点,回应了2020年团重庆市委联合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组织的一项调查中所反映的普遍性问题。
2022年5月13日,重庆市精一民族小学,孩子们参加“心灵成长社”活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那次调查覆盖重庆市36个区(县)的8万余名青少年。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期主要表现为敏感、厌学、失落、狂躁等,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叛逆期表现。
2022年5月13日,重庆市精一民族小学的“心灵成长社”活动中,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李莉华和孩子们交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李莉华说,对孩子们生活、学习中的“不开心”,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会形成自我攻击,回转过来伤害自己,久而久之会演变为心理健康问题。
为此,上述调查建议,要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平台,依托专家团队,及时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隐患苗头,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压力缓解等服务,防范化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
在精一民族小学,专家和老师们特意选择四年级作为试点。他们认为,这个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点,不处理好日常的“不开心”,就可能演变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如果能及时给予引导,将对未来产生正向的影响。
哪些人在帮助孩子们治愈“不开心”
团重庆市委发起,重庆青基会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心灵成长驿站、开展心灵成长类活动
作为团重庆市委发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项目,“心灵成长社”的试验正在重庆市更多的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实施,这根“小杠杆”撬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格局”。
目前,“心灵成长社”已经作为重庆共青团“心·希望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青基会向中国青基会争取到13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建设17个心灵成长驿站、开展包括“心灵成长社”项目在内的心灵成长类活动。
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升级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成珀莱雅项目学校心灵成长驿站,有音乐放松椅、拥抱玩偶、测评系统等,整个空间被布置得温馨而自然。
“这是同学们放松的地方。”该校心理教研室主任陈文静说,同学们遇到烦恼、不顺心的事,会主动前往心灵成长驿站,向老师寻求帮助,每周3次的心理辅导长期处于约满状态。
如何帮助孩子们治愈“不开心”
未雨绸缪,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3月,团重庆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心·希望工程”进一步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实施方案》,在传统的希望工程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坚持“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聚焦青少年心灵培育、心智教育、心理健康等。
“心·希望工程”提出打造“实践园”、组建“亲友团”、建设“成长社”、绘制“心电图”等工作规划,把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前移,探索青少年群体关心关爱新理念、新载体。
目前,重庆市6个区的14所学校试点启动“心灵成长社”项目,在4个区确定了7个市级示范“实践园”,“心·希望工程”试点工作已在重庆市全面铺开实施。
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林森介绍,传统的心理咨询室不足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变化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如果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助于青少年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打开心结。
重庆网红打卡地“十八梯”的司曙旅行空间,将亲子沟通、心理疏导等活动与“十八梯”善果巷的善文化融合,设计了“十八梯善行记”实践活动,由专业社会组织“寻阑社工”运营,以沉浸式角色扮演、研学体验吸引青少年的参与。
位于重庆网红打卡地“十八梯”的司曙旅行空间,亲子沟通、心理疏导等活动让“实践园”成了父母与子女敞开心扉、倾述倾听的温馨家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寻阑社工”负责人王利娟说,针对家庭亲子矛盾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他们开展“亲子心电图”系列活动,创造父母与子女敞开心扉、倾述倾听的机会,让因缺乏沟通、陪伴导致的关系裂缝得到愈合。
在重庆市少年宫,“实践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虫虫特工队”教孩子们制作动物标本,在“寻味百宝园”学习做泡菜,在千秋华服坊里可以体验亲手缝制美丽的华服……心理健康教育被融入了这些看似毫不相*活动和课程之中。
重庆市少年宫千秋华服坊,孩子们可以用五颜六色的布料亲手缝制成衣服,在此过程中感受“要什么—做什么—得什么”的人生体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如果拿到了不喜欢的布料,要接受它,并做成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千秋华服坊,心理专家梅颖介绍说,这门课程表面看是手工课,其实是要让孩子们懂得“要什么—做什么—得什么”。
林森表示,“心·希望工程”是系统工程,一方面内部要融合,统筹推进“实践园”“成长社”“心电图”“亲友团”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外部要联动,建立共青团主导、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让优质服务惠及更多青少年。
责任编辑:陈凤莉,杜沂蒙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