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汝恭】解放前纳西族的婚礼

【和汝恭】解放前纳西族的婚礼

首页休闲益智拼成一条龙更新时间:2024-07-03


两名身穿婚礼服饰的纳西族新娘 洛克摄于玉湖村 1923


解放前纳西族的婚礼

和汝恭


丽江内地,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一方面因汉族人不断迁入,除极少数山区外,几乎全部的婚丧嫁娶风俗礼节,与内地汉人相同。

据称:丽江知府朱廷襄,苏北人,努力提倡改良风俗,服装以苏北模式为标准,遇有新妇出嫁,他的太太亲自到女家代为梳妆嫣粉,再补贴衣料费用,裁成汉装,并劝人以后不要再缝丽江旧式服饰。

订 婚

按照周礼的六礼:

(一)问名。(二)纳采(订大酒须请媒人)。(三)会亲(丽江称会亲家)。(四)过门(丽江称请媳妇)。(五)送礼柬。(六)迎亲。

问名后如有一方不如意,可以作罢,定了大酒,一言为定,不得中途反悔。吃定酒的那天,有时父母的任何一方,不十分同意,互相争执,经过劝导,媒人也从中苦劝,勉强协议的事也不时发生,协议后,父母到祖宗位前奠酒,父母也各喝一杯(俗话说:喝了毒酒,意思是说:好歹在此一口酒了)。对女子来说:年龄小,还不懂事。喝了定酒,男女两方已成亲家,互相请客,赠送见面礼。女子到十六或十八岁,请女子过门,送一份金、银、玉等饰物,送大酒时也要送金耳环、金排扣、玉片、银手镯一对,同时还送数量很多的十二色糕点糖食,女方回礼,八色或十色。双方又把礼品分成小份,分送给自己的邻舍族人,受礼者给还一点钱作为回礼。女子过门后,男方每年送给女方三斗麦,女子的父母代为安排生息,并加上一点作女子的“私房”,以女子来说:私房是重要的,因为,不管男家如何富裕,结婚后的子女衣物及本人的零用开支,不能用家里的钱(独生子也一样)。

扣 门

要在结婚前三年,每逢端阳节、中秋节、冬至节都请媒人拿着米、糖、酒三样,送到女方家,请求嫁女,其实,第一、二年,明知女不会嫁,男不会娶,但礼节不能不行,必然糖留下,酒退回,不允许出嫁的意思。如酒也留下,那已同意出嫁了。愿意出嫁否,专看酒留下与否。

择吉期

俗称看日子,女方允许出嫁后,到阳历八月,双方家长,约同媒人,到专门看日子的人那里择吉期。迷信的宿命论,认为人的一生,祸福吉凶,都是八字安排的。如能避凶就吉,可以转祸为福。定婚前,也要算八字,结婚时更要看日子,所行典礼,都会按所择得月、日、时为标准。不能自由作主。专业择吉人,按男女八字,尽可能选择相生的,避免相克(冲犯)的,用两张银朱纸写好,男女两家各拿一帖回家,以后一切行动都按照帖上所写办理。

安 床

放置新床的日子、时间照帖办理。新郎的新被子垫褥,请一位亲人(如姨、姑、舅母代为铺垫)(寡、孕不行)。先把新床四角放一些松子、桂丁、小枣,被子的四角放桂丁。晚上新郎约上弟兄多的小男孩同睡,以取吉利。

新妇洗头

在结婚前两天举行。由男方请五六个少女,在女家后园,按喜神方位摆好桌子,点上喜烛,喜神纸(有纸火铺卖),奠茶酒,脸盆里丢一把红瓜子、小枣、铜钱,笑牵新人到桌边,新妇哭着轻微抵抗。洗完头,由弟妹泼洗头水,里边的钱,是他的喜钱。

送礼柬

结婚前一天,将男方准备好的礼品猪肉、羊肉、茶、盐、烛、酒以及金银首饰,绸缎衣服,请父母双全吉利的少女送到女家,并跟着携带礼柬一封,请柬一封。

礼柬、请柬,用银朱纸写,字笔要工整清秀,礼柬心子,抓成八折,每页六行,第一行只写“谨具”二字,两字隔开写。第二行写“山盟成团,海誓成座”(每四个字空一格),每行八个字。

刚猎成方。柔毛成腿。以下每行写一样,写为“玉烛双辉,金环成对,彩袄成件”等等,逐一把所有礼品开列完毕后,又四字一排地写“家寒礼薄,不堪胪列,叨念朱陈,海涵进幸”四句。次行写“奉申”二字与前面“谨具”二字相对。再下一行高抬上衔写“××亲翁大德望”。下衔低下写“姻愚××顿首”。外附尊门高亲,请柬一封来请后家亲族。但很少有人赴宴。

前面所题“山海成团”等四句,是先找得山海刚柔四字,山,刚二字暗指男,海,柔,二字暗指女。并选用盟,誓,团等好字眼,意味着爱情紧密结合,永不渝变之意,以物质迁就精神。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四方街 洛克 摄


新妇进门

雇用彩轿,鸣锣,吹大喇叭,吹唢呐,染红色的火把(并不须要点火,但要拿去)(猜想早上天亮前迎亲,现仍沿用)。

一、送席 在新妇即将进门前,按规模,要送席,送两桌酒席到女家,送一桌到媒人家,一个背席,领一提酒壶的童子,分别去送,到达后,先把酒席摆在他家的祖先供桌上,摆好茶酒,点香烛,叩头酹茶酒,然后向主人借来酒器,腾出提去的铜壶,辞别回男家。

二、插花 新妇人洞房,另请一个专业插花人,花盒衣物由他带来,并带来凰冠霞帔(租的),第一步抽脸(用丝线卷抽汗毛)修眉,染指甲,打粉,涂胭脂,再插花,等候去敬酒。

三、闹喜房 夜间,大体上人静的时候,由五六个伴郎(已结过婚的和族人表弟兄都不能参加)推拉新郎进喜房,这时,新娘羞涩的面背来人,由伴郎拉两新人并排坐在床上,左右由伴郎夹着坐下来,强迫新媳妇捧着有酒的杯盘,并要说一句“新郎请酒”。但,在新媳妇觉得,这一小动作,觉得非常困难,非常害羞。左推右推,她总是婉拒着,伴郎们点起条香,以香火烧手相威胁,说你看不起新郎,也看不起我们,有时逼出眼泪来,勉强接了茶盘,但仍不开口,最后逼得没法,才说出新郎请酒,他们说:这回闹开了,放下盘子。

第二步,由挨着新媳妇坐的那个伴郎,拉起新郎的一只手,强迫搭在新妇的肩上,又由挨新郎坐的那个伴郎,勾起新妇的一只脚,架在新郎的脚上,最后把烛吹熄,一齐把她(他)俩推倒在床上,伴郎们跑出房门,顺手把门扣起,让他俩关在房内,等一会自有人放开门扣。正在闹房时,有些顽皮小孩,用舌头舔破糊窗子的红纸偷看,他们吸来满口的酒,向窗洞喷去,有时会喷完一壶酒。

第二天一早,伴郎们提起酒壶,暗把新郎引到屋角房屋,有人装做审判官,有人装做原告,控诉被告(新郎)说:被告昨夜他有意放出小驹子,践踏了我家红崖下的韭菜园,闹得一塌糊涂,请审判官作主等语,最后判决,罚五两银子,赔偿损失,夜放驹子行为,打一百大板屁股,五两银子是五合糖(要由新妇处拿来,家里拿来的不要,派人监视)。在旧式婚姻男女互相不熟习,有的甚至夫妻相见时才得以见面,闹喜房这一举动,似乎不够文雅,但对互相对话,互相熟习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所以,儿女双方父母,以乃至亲密友,内心是喜欢的,以免不睦。

迎 亲

男方一个主要接新妇的人,由姨、姑、婶等担任,次要接亲之人,由族中十四五岁小男孩担任,并请上保驾(指招呼跌下及上下马保驾之人)。此外又有五六个骑马嫣粉装饰的男孩,都有保驾之人,女方同样有主要送亲人,次要送亲人,同样有人丁马匹。看热闹的和过路人闪在两边,好不热闹。

新妇告别

由男方少女将新妇从房中牵出,新妇一边哭一边表示抵抗,先拜祖宗告别,次拜父母告别,此时父母也因女儿离别,忍不住的流泪,哽咽着说:天下没有不出嫁的女人,我儿明天可以回家啦(指回门),这时连亲族邻舍,不少人被引起落泪,尤其是父母先亡了一个,或对方不够如意时,更加悲痛。女方的哥哥或弟弟,一面拭泪一面把新妇背出放在轿子里,表示亲人交代。一路人喊马叫,锣声号声,不多时已到男家,大门口早已准备好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一锭盐,一瓶清水,都用红纸包裹,还有一盘炒开花的谷子和一大盘符咒纸钱,称之为花盘。由一个道士念经,一对新人分别站在桌子两边,男持盐(山盟),女持瓶(海誓)。周围挤满人群,新妇头上有两层布帕包着,只露口、鼻、眼睛,外面一层用红布,他们称为锦帕,里面一层是青布,快进门时,由一少年揭去红帕,第二天一早,由新妇伴女用几合糖赎回,这是规矩,新妇的沙糖开支很多,要用马驮来。新妇的嫁妆,除座垫轿子的和所有衣物由接送少女代为携带外,其他如新柜子二个,新衣橱一个,火盆连架子和两节炭,以及一大篮铜器等,都请白族女人代为背运,照给工资,招待酒席,并给每人两三合糖(柜子要装一些米,小枣,不能空。衣橱装小枣,桂丁。)道士一面念经,一面抓炒谷撒在两新人身上,事毕,烧掉花盘,新妇由携新人,如姨、姑妈牵着进门,新郎和道士跟着,大门坎上,跨着用红纸包的一付马鞍,跨门坎时,由新妇用脚把马鞍踢下去,两新人由道士领着进入帐棚内,里面有天地位,春天乐声中道士喊拜天地,俩人同拜,又向祖宗神位喊拜祖宗。接着喊夫妻相见(这时奏细乐“扮状堂”)。又喊:入洞房,道士领着两新人进喜房,道士拿杯枣酒,喂进两新人嘴里,祝愿说:“开了樱桃唇,喝下合好酒,早生贵子,白头偕老”。道士出去。

新床下早已摆好一双由新妇送来的新鞋,新郎把穿进来的那双鞋脱下,换上新鞋,称为换脚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丽江古城 洛克摄


待 客

筵席的席位,分上八位,下八位,左一,右一,左二,右二等等。上八位的左席为首席。下八位的左席为次席。其他席位为陪席。首席和次席,由新郎安席,[注]其他如左一二、右一二席位的客人,只是作一揖入席,由客人自己按年龄,亲疏、远、近互相推让入座。全场坐满后上酒,奏细乐“小白门”出菜,出到第三盘,主婚人敬酒。到五盘由亲人双双敬酒,敬双杯,(每次敬酒由两个青年,一人捧盘,一人提壶,跟着敬酒人走,添酒时不是一杯一杯的添,是以壶嘴向杯子打圈圈,很多酒冲在杯子以外,客人领杯后,马上把盘里的酒倒在地上,抛洒很大)。首席第一次喝第一口酒时,一定站起来,向次席喊一声“请酒”,次席也站起来答:“请”,又向全体客人用杯表示:“诸位请酒”。吃菜时也同样喊“请菜”,一切都要按照礼节行动,免得事后闹笑话。出第一碗菜,由厨房敲一下锣,吹大号,吹唢呐。每出一碗,敲一下锣。这时新郎要到各执事那里如厨房、车房、茶房(也管酒)、饭室等处“告席”(慰劳的意思),由一个伴郎报告。等到菜摆完,又要去“谢席”(谢辛劳),这一次要送上红封(用红纸包的钱),每处一封。吃完饭,首席先看看大家吃完了没有,吃毕,首席双手举筷,站起来喊:“得罪”(不等各位先吃了的意思),摆完槟榔卢子(用银朱纸包成尖角)。厨房一听到“得罪”一声,锣继续敲几下,准备一下巡了,此时吹号、吹唢呐送客,大门外,由青年敲锣打鼓,主婚同新郎及伯叔,站在一旁,女主婚同新妇、伯母、婶母也站成一行,男的作揖,女的拜礼(只用两手掌在腹部按一按)向客人一一行礼。

分大小

当天的待客完毕后,举行拜礼来认识亲族称呼辈数,称为分大小,客厅正中香炉、蜡烛、瓜果、花瓶,奏起细乐(笛子胡琴)两边为客位,厅前铺青松毛,再铺上毯褥。先请最长一辈,行跪拜礼,敬酒,新人一齐在厅前跪拜敬酒,次请姑、姨、舅爹妈,分男女两列在两边,两新人跪拜礼,敬酒,客人祝词,女方由伴女奉上礼物,如帽、鞋、糖等,客人给回礼,用钱、银币,回礼往往比所送礼物价值高几倍,表示慷慨,再次请伯叔、伯母、婶母行礼,敬酒,送礼物,与前同。又请哥哥、嫂嫂行礼,敬酒,同前面那样,但送礼物,只有沙糖两合,也不给回礼,祖辈和哥嫂辈,不奉送鞋帽,因为,中辈都是祖辈和哥嫂辈是一家。长辈拜毕,小辈又拜新人,把新郎新妇请上客厅,所有小辈全在厅前集合,听到行礼一声,只作行礼的一次模样,小孩子的目的在抢喜钱,新郎撒下一把接一把的喜钱,大家又笑又嚷,乱做一团,大孩子让出不去抢。新郎另外给红封,此时,看的客人又多,新妇在上面羞得脸红脖子粗,低下头。

吃喜酒

分大小完毕,跟着把四方桌在帐棚下(天井里)摆成一条龙,桌两边摆满酒杯,中间摆干果蜜食,敲起锣鼓,吹起唢呐,全部大小客人,除年老人不愿参加外(老人另摆几桌,就座喝喜酒),都参加喝喜酒,新郎陪客坐在两头,先由两头互相猜拳,次由互相喝酒,猜拳热闹一番。

合 席

吃喜酒后,青年们已经在喜房内柜子上摆好了一桌酒席,招来四五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要弟兄多的)作陪,勉强拉来坐着逼她喝点酒,吃点菜饭,虽饱着不想吃,但是规矩,不能不吃,新郎和陪客也只做个吃的意思,就撤桌了。

回 门

新妇进门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有些第二天分大小)就要回门,女家这天正式待客(出嫁那天只有少数内亲),称回门客。新郎和四个伴郎都骑马,新娘和伴娘多半步行,到女家后,吃水果、瓜子,喝茶水后,就同岳父、岳母、哥、嫂到门外迎宾,女家招待新郎为上宾,像在男家待客那样要敬酒、告席、送红封(由男家带去),同样与岳父岳母、伯、叔母送客,在待客前也要向女方亲戚族人,分别行跪拜礼(同新妇敬酒,但不送礼物)。送客完毕后,女方的青少年,早已准备好大碗酒,大壶酒,在大门外劝新郎喝酒,一杯又一杯的纠缠苦劝,不醉不饶,往往酩酊大醉,有时摔下马来。

[注]:安席上八位的左席为首席,上八位的对面为下八位,下八位左一席为次席,首席请新郎的外公、或舅老、族长。次席请舅父、姑爹、姨爹。由新郎伴随一个捧着的茶盘。盘中只以一只酒杯,一双筷子的少年,和一个持垫子的,走到客厅,向首席前铺下垫子,行跪拜礼,首席跟着新郎到首席位前,先后客人作一揖,客人还揖,又摸椅子试摇一下,客人又一揖,新郎取酒杯,双手高举过头,客又揖,又拿筷,执两头高举过顶,客又揖,客在左边,新郎在右边,客在右,新郎在左,每次动作,必成相对,最后以手向椅子表示请坐下,但首席莫忙坐下,还要等待次席请到下八位次席位前,及同桌陪客到位,互相谦让后才能坐下。观礼的人很多,不可失礼。

1937年的大石桥 洛克摄


【附言】

私 房

甚么叫做私房,如何积累私房,私房的基础是由前面所谈的女子过门后,男方每年送来的三斗小麦,再由女方父母予以补助,如先替她买来一口小母猪,或小母羊,利用繁殖,成为几何级数的增加,全部分养给别人家,从猪羊发展成马骡,又由马骡请人做生意,这是农家。

城市呢?女儿五六岁时,由母亲教会买卖,如卖一点糖果,赔了本又由母亲添上,跟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也增长了做生意的知识。又约小賩会,越积越多,由积累的兴趣,同时学得了节约。

分工合作

举行婚礼前两天,已有全村人和内亲青年都来帮忙,搭帐篷,挂彩灯,扎松柏牌坊,借东西,忙得很,主人已将买好准备好的各种物品逐一交给有关的各执事单位。主人事先已请好一位本村有声望,有经验的总理,和一位提调,总理把全部执事单位及执事人员,一一用银朱纸写好,贴在墙上,把主人交代出来的物品,按需要分配给单位组长,各司其事,主人专去注意待客及礼节的事,待客时总理也负责指挥各执事人员。

婚礼补遗

(一)取字名 从前一生下来就取一乳名(也称奶名)上学读书,取一学名,结婚,取一字名。这是老规矩。

说起字名,我国春秋时代即已有之。如孔子的门生“由”字子路。“赐”字子贡。还有子夏,子游,子张等。到汉朝司马迁字子长。唐时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韩愈字退之。宋朝王安石字介甫。

取字有两种格式,一种,字名与姓名含意相关连的,第二种,字名与姓名含意相对抗的。例如韩愈的“愈”字,其含意为不断向前之意,所以用一个“退”字对抗他。

解放前,结婚时一定取一字名。以一块三分之一平方米的木板,用红色或绿色铺底,再以金粉把字名放大写在上面,下边写小弟兄姓名。这物件名之曰:“匾”。当时市上有专业制作的人。

结婚时,由年龄大致相等的若干未婚青年自然组合起来,称为小弟兄。(新郎的长辈和小辈不能参加)小弟兄必须送贺礼,称为弟兄钱。只有一二百文的方孔铜钱。由一老弟兄把钱列名注册,合串成贯(一千文为一贯),其中抽除制匾购物的开支后,逐一清点,交给新郎。以后他们结婚之日应如数奉还,又作为贺礼。

老弟兄又是什么人呢,即前期结婚那些人中的婚期的最后的那个人为老弟兄。此次贺礼中,也有一部份为偿还来的旧礼民,也有新委的新礼。由老弟兄在姓名上注一“老”或“新”字作为区别。

(二)立匾迎匾 到喜客(新妇进门前一天)那天下午,小弟兄们兴高采烈的去迎匾,把匾放在有米的茶盘里,又手捧盘,字面向前,匾斜靠胸前。还买来鞭炮、干果。快到家时,燃放鞭炮,家中也吹起大号唢呐,敲着锣鼓前来迎接。引得许多小客人雀跃到来凑热闹。参加迎匾典礼。到家后,把匾盘安放在堂屋正中的桌上,摆上茶、酒、干果、蜜食。为当晚新郎拜父母时做准备。这礼节纳西语称“匾主”,意为结婚后负责持家。昆明称编祖。意为已成家成室,可编入祖宗之列。两种称谓稍殊,而读音则同。

(三)开棚 开棚又称到喜,又称闹棚。这天下午,姨妈姑妈,姨爹姑爹们,带着行李(事先请求带来)先后来做到喜客。邻居和族中,也换穿新衣,牵起幼儿前来贺喜,一见主人,称恭喜恭喜。主人也去相迎,相对作揖,互相行礼还礼。女主人与新郎也一一道谢还礼。邀坐客厅。女客也收拾打扮一番,捧上米盘,加上红糖两合,参加喜宴。女主人笑迎女客,口中道谢,两手忙作拜拜。互相为礼。拜拜礼是这样的,手持对折的新毛巾一幅,双手齐按腰侧,略作上下搓动,恰好与戏台上的动作相同。

当晚只摆便宴,只有六道菜。迎送客人,也只在彩棚下面,不远送迎。

(四)分大小 当时办婚事,常常拖延四五天。不顾家里无力负担,借帐也好,变卖家产也好,面子是要撑的。备菜彩扎日子不算,从到喜那天起为第一天,第二天新人进门为正客,第三天分大小。请来父族母族双方长辈,男女分别站立客厅两旁。接受新妇新郎的跪拜敬酒。新娘又捧送见面礼(由女伴上)客人还礼,还礼的钱,往往比所送的礼物多得多。因当众目睽睽,谁也不甘示弱。为了表示慷慨,盘子不断响得叮叮当当银元撞击之声。所得礼品,不过鞋帽红糖之类。请来祖辈,父辈,兄辈,一辈一辈的跪拜送礼敬酒(兄辈不另送礼,因为收已过礼的长辈,是兄嫂表哥嫂的长辈,免得重复)。跪拜时穿古装长袍长裙拖地,常有两个男女少年替新人收拢,免得衣裙绊跌惹笑。

(五)新妇耍街 第四天回门(见前婚礼),第五天为扫除客。留下的亲戚和拆棚送还借物的执事人员,以及族中长辈,都请来喝一杯最后一次的喜酒,至于菜饭,不很讲究了。

婚事到此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有新妇耍街这一场压轴戏了。扫除客的次日,新妇就要耍街,她一来与形影不离的同伴们作最后告别,二来改装(那时姑娘与妇女服装不同)后的亮相,须不顾羞怯去见人。

听说新妇耍街,还有个故事流传。说:从前有一位婆婆,想考验考验新妇的才智,叫她初次上街。但只拿三十文钱给他,且嘱咐她说,要买四件东西,不能多买,也不能少买,尽着用这三十文,莫把你私人的钱添进去。一件要买花钱不多,但是东西一屋子放不下,扩展到屋外去的。二件,价值既便宜,好吃又经拈的东西。三四两件,要下饭可口,够全家吃一顿的。再补充吩咐说,每件东西都具有吉祥美丽的涵意与名称。

新妇以沉重的心情上路了。她自忖,天地间哪里去找如此万事如意之事呀;但是不去不行,一路走,一路冥思苦想,忽然悟上心来,她想买来四把明子,三文两把,四把才合六文。点燃起来,光照满屋,光芒射出屋外,岂不是屋里放不下,超出屋外了么,更有放大光明的吉祥美丽称呼与含意。到此,她得意的微笑了。她继续又想第二件东西。但因昨晚丈夫一夜纠缠。现在又走了这许多路了,她疲倦了。顺便坐在路旁石上。自言自语的说,真是强人所难。抬头见前面田野里茂密的花生地,由此得到启发,想到买两碗花生米,不过五六文钱,两碗可得堆尖一大盘,每下一箸,只拈得一颗,嚼起来,满口香美,符合于好吃又经拈的说法,更符合婆婆渴望早抱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孙孙,花生米既白且胖,符合吉祥美丽的含意。想到这里,她心中乐滋滋的了。不过还要买第三第四两样,钱只剩下十多文了,究竟买什么好呢,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买几尾鱼,几把葱,认为鱼最下饭,人人爱吃,定会讨得全家喜欢,又斟酌含意与名称是不是很好,觉得“鱼”含有四季有“余”。“葱”含有“聪”明才智之意。此时她得意含情,频频点头微笑。回到家中,婆婆一见儿媳回来,迎面走去,替新妇抱起篮子,忙不迭的先看篮中何物,见到买得的东西,件件如意,不论味道、含意、名称,无一样不称心的,婆婆十分喜悦,马上对儿媳说,我儿得到你这样智慧的人为妻。我们做父母的得到你这乖巧能*人为儿媳,谢天谢地,万事如意了。

后来仍保存着新妇耍街这一老规矩,新娘买的东西也照故里的东西买些鱼、葱、明子等物。未曾变更。

(六)过桥 回门前的早饭吃完后,新郎新妇组合青年男女约16人,带上茶、酒、干果、蜜食、纸火、香烛,去过第一次桥(附近村子的桥),祭桥神路神,希望今后得到保佑,一路得福,没有什么挡手绊脚之意。

【作者简介】和汝恭(1904-1995),今古城区金山乡良美村委会启良村人,丽江联合中学毕业后前往昆明求学,从无线电报技术人员养成所毕业,后留云南省电报总局担任无线电技术人员。1940年被省局派回丽江拓展丽江无线电报业务。1942年丽江电报局开设无线电台,正是和汝恭从昆明带回来的旧设备。1943年末代理丽江电报局主任,1944年至丽江解放担任丽江电信局主任,期间开通丽江至康定的无线电路。参与解放丽江的秘密活动,在通信联络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共党员。解放后和汝恭曾在县人民政府政法科工作。1951年9月奉调到德钦开展恢复建立无线电台工作。后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磨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离休。晚年撰写了《恩溥三多》《王季莲》《纳西族雕刻家杨玉昭》《罗树昌及其有关事件》《丽江商业》《丽江轶闻七则》等文史资料,以亲身经历和见闻,详细介绍了民国早期丽江市场、刻版印刷、水利、瘟疫、工业人员训练、风俗改良、体育运动会等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国初期丽江历史资料。


执行主编 和志菊

责任编辑 叶 紫

文稿来源 《丽江文史资料》第1辑 1985年7月

投稿邮箱:704210558@qq.com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延伸阅读】

【李达珠】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习俗

王德炯 和卫芳:与灵魂结伴而行——丽江民族婚俗五则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