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群发展的历史杂想

关于社群发展的历史杂想

首页休闲益智曲棍球更新时间:2024-07-03

今天说的话题比较繁琐,所以我就说是杂想,我也说不清楚具体的来龙去脉,只能把大致的逻辑梳理一下。

4月25号的晚上,大概是凌晨一点半,海棠花未眠,本来这个点是要进入网抑云状态的,但是思绪万千,灵感迸发,将这好几年阅读的书籍里的想法融汇贯通,一直写,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等写到差不多快6千字的时候,忽然发现东方既白,已是早晨6点。本来是要写经济话题,但是不知不觉跑到历史领域去了,大家就图一乐,如果有历史事实错误和逻辑错误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这篇主要有2个关键词,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劳动阶级对于我描述的群体比较准确。我在这里对劳动阶级的定义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财富的群体。而有闲阶级似乎不是能够很准确的描述我想说的这个群体,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描述他了。我定义的有闲阶级是指不依赖于自己的劳动,而是依靠自己特定的社会地位来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财富的群体。主要特征是不用劳动也能活的很好,至少在温饱线以上,另外,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财富,而是依赖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有闲阶级就是这样子的人的一个个的总和。此刻我才发现定义一个概念好难,对于这个职业我的划分是比较模糊的,反正我不是专业的,瞎说一通就行,大家图一乐)。比如画家和音乐家、科学家这种我归纳为劳动阶级,因为他们的作品付出了自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况且还是自由竞争的。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在我这里很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在一个自由竞争体系里,前者不是,后者是。

其实对于有闲阶级这个群体的描述,应该用特权阶级或者寄生虫集团来描述更为贴切一点,但是因为这2个词指向性很强,有404的分险,我就借用有闲阶级这个词用一下。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我说的主题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先了解一下经济是什么,我认为经济这个社会活动主要由供给端、流通端、需求端三部分构成,经济活动产生于人类分工的发展,人类分工体系逐渐发展成熟以后,每个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才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将自己的劳动与别人的劳动进行交换。

在以前原始社会的时候,大家狩猎采集,分工不明显或者说是分工只局限在社群内部,女的去采集,男的狩猎,而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之后,就产生了初步的分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阶级的产生,将人们分成了2个群体,劳动阶级和有闲阶级,劳动阶级需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从事农业种植的人,也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采矿和加工。而有些人因为自己独特的技能,或是因为武德充沛守护部落征战四方而得到了劳动阶级的供养,或是因为自己是个大忽悠,而当上了祭祀的神职人员,这是初步的社会群体划分,无论之后的社会怎么发展,都避不开这两个群体此消彼长的斗争。

生产力再继续发展,分工越来越扩大了,单个的人更加需要别人的劳动了,比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需要铁器来耕种,还要将生产的剩余放在仓库里,那就得修建仓库,可能还需要其他地方的奇珍异宝,那就需要商人了。直到今天,如果某一个不起眼的职业凭空消失,我们的生活可能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垃圾处理人员,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里到处充满垃圾。

光有分工不行,还得有流通,不然大家伙都白忙活了,如果我是一个铁匠,我需要商人把铁矿石和煤炭运送给我,我还要把生产的菜刀、军刀卖出去,所以分工劳动必须要有流通才能把各种零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用的整体。因为需要流通,这样就有产生了一个新东西,那就是信用,我必须相信别人的分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没问题,不能被中介骗了。或者本来市场上就充斥着骗子商人,但是因为良币驱逐劣币,有信用的人战胜了没有信用的骗子。由信用就又诞生了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那就是货币,货币只不过是信用的一种载体而已,就像你觉得持有美元是安全的,而手里不会持有津巴布韦币一样。

现在说完了经济循环最重要的两个点,分工和流通,咱们接着那个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的话题。

劳动阶级自然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发展的最下限,一个社群内部一切的一切的折腾,都取决于劳动阶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他们生产了农产品、工业用品、服务于农业和工业的第三产业。一个社会乱不乱,就看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个劳动阶级的生产也有2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阶段性和跳跃性。阶段性是说他可能会以某种生产手段来一直这样生产,这样的生产状况可能会持续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比如青铜时代,铜的硬度不如铁器,改造土地的时候需要是不是把弯了的铜器再打磨平直,这样浪费时间,生产效率不高,人们容易混在一起吃大锅饭,比如周代的井田制就是这样的,土地是国有的,四四方方的土地大家一起耕种。再到铁器普及以后,以铁器为主导的生产工具持续了近2000年。再到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技术更新越来越频繁,维持某种生产状况的阶段也就越来越短。

跳跃性是指可能某天技术大爆炸了,人们逐渐掌握了铁器的生产,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大大增强了,这样制约我财富增长的不是生产工具,而是土地的面积了,铁锄头在手,土地的面积越大我产出的农作物就越多,这个时候大家也就兼并土地了。再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掌握了钢铁机器和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生产手段有了质的变革,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新质生产力,或者产业升级吧。

说完劳动阶级的2个生产特性,阶段性和跳跃性之后,来说有闲阶级的特点。我重点要说的就是有闲阶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闲时间多,有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人生和世界,虽然人数不多,但对整个社群的塑造能力却是最强的。一个社群发展的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群有闲阶级的质量。

说来也可笑,有闲阶级从诞生那一刻起,本来是为了维护社群正常发展的。你想想,你本来在村里好好的种地,但是另外一个社群的人就老惦记着你家的肥沃土地和粮食,你们社群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麻匪抢了去,就得建立自己的武装,那这部分人就得从劳动生产中脱离出来,平时没敌人的时候训练、巡逻,有敌人来了之后就得跟他们打架了,时间一久,这个武装集团就建立起来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家的这块土地肥力下降,或者干旱,或者洪水,反正就是老天爷不给饭吃了,那就得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如果命好,发现这块良田没人占领,那就是我们部落的了。如果运气不好,这块地方有人了,不好意思,那就得抢了。在这种谁拳头大谁有饭吃的情况下,武装集团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社群中话语权最大的一个集团,你看像原始社会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后羿,哪个不是武德充沛。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人拥有不一样的技能点,他们可能并没有八块腹肌,但是他们的脑子特别好使。原始社会老天爷赏饭吃,大家伙对大自然有着敬畏之心,崇拜大自然,也就是神,有些人就瞅准了这一点,利用各种事件营销把自己塑造成神和人之间的中介,赚个差价,慢慢的这些人也有了固定的职业,那就是祭祀人员,大家如果读过楚辞就知道,春秋战国时候,这种人出场率都很高,不仅是神和人之间的中间商,而且还会做一些治病救人的兼职,当然了,能不能救的回来就另说。另外一种动脑子的人呢。就成为了文官,也就是行政管理人员,大家伙进行生产需要一个秩序,另外军事集团的后勤也需要一些人来筹集,行政人员就管理与筹划的角色。这三种人后来随着分工,逐渐也专业化了,祭祀逐渐掌管了人间的文化发展方向,文官掌管着人间的权力秩序发展方向,武装集团掌管着人间的暴力,后来武装集团付属于文官集团了,为统治集团所需要的秩序提供暴力支持。

这就是《左转》里头说的,天下之事,唯祀与戎。意思就是天下的大事,唯有祭祀和军事最重要。

说了一大圈,那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关系是什么样呢?本来啊,起初有闲阶级是劳动阶级用来对冲风险的,但是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打开,这股势力就不受劳动阶级支配了,他反而逐渐支配着劳动阶级。因为根据物理法则吧,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这在数学上已经被证明过具有合理性,也就是二八法则。

但是自然界他不止这一个法则,还有物种的多样性和丛林竞争法则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种的多样性就是说因为外部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塑造出来的社群也是不同的,除了在欧洲的A社群,还有中东的B社群,还有生活在亚洲的C社群。他们因为自然环境不同,以及面对的外部性挑战不同,社群也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多样性不仅是说ABCD这些社群一开始就不同,就算是某一支单一社群统一了整片大陆,因为所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也会把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种人分成不同的社群。最显著的案例就是智人的变迁,大约是200万年前吧,地球上各大陆就有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弗洛里斯人、梭罗人等好几种人种,还有咱们没有发现的人种。咱们现在就属于智人,现在地球上仅存的人种就是智人了,尼安德特人据说特别高大,跟巨人一样,一个能顶好几个智人的个头。但是在几百万年前那种靠力量生存的时代,尼安德特人竟然被肌肉上比自己弱小的智人给全部*绝种了,关于这些故事,《人类简史》这本书有详细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但是在智人统一地球上的人种后,智人还是分裂成了不同的社群,欧洲区、中东区、北非区、南亚区、东亚区,这些地区的社群虽然有共性,但是也有很强的差异。无论你怎么统一,根据外部环境所刺激的不同,其内部还是会分裂的。

再举个栗子。

史记上有记载,《史记匈奴列传》里头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索隐》,这是唐代司马贞写的,用来考察史记里的人名、地名、司马迁生平的一本书,引《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瘰luo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中国谓之匈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就是说北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犬戎啊匈奴啊什么的,跟夏朝的统治社群是同一族群的人,只不过夏朝末年有些夏族群的人华北平原待不下去了,跑蒙古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去了。这里多说一句啊,在汉代之前,夏商周秦赵什么的,这些其实都是族群的名称,尤其夏商时期都是部落制,哪个部落拳头大实力强就听谁的,能打架的那个就是天下共主。等到商这个族群强大了,大家伙又认商族为天下共主,这个时候国家这个观念和社会结构还没有形成,就以某个占统治地位的族群来称呼这个时代。黄帝和炎帝也不是指某个人,他们是各自族群的统一称呼,可能是自家出了个能凝聚大家在一起生活的人吧,所以就把他们的名称代指了整个族群,不然没法解释,炎帝这个人竟然哪哪都有他,活了几百年。炎帝部落各处转悠,主要活动在湖北、河南和陕西南部那一代,还有山东那一代。而黄帝部落活动在华北平原燕山那一代。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成吉思汗祖辈乞颜部的五个贵族墓穴有三个测出了是刘邦(0-f155)的基因。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极有可能其实是刘邦的后裔。

公元前13世纪开始,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沿岸出现了一种青铜文化——卡拉苏克文化。苏联学者吉谢列夫认为,“卡拉苏克文化中,有东南方向中国北部居民带到叶尼塞河沿岸的器物”,根据史*载匈奴人明显体现出包括龙之信仰、筑城习俗乃至于“五行”布阵的军事战法。这种种印记都表明匈奴人很可能与中原有着莫大的关系。

大家看到了吧,就算是同一族群,后来也分裂到六亲不认了。这就是我说的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总是在融合和分裂的矛盾中运动,我只能这么和稀泥的解释了。

再说丛林竞争法则,既然有那么多不同的社群,那一定会有竞争,社群竞争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资源,以保证自个的发展。有点像《三体》里面的那个黑暗森林了。

扯了这么远,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刚开始的那个话题吗?就是说,一个社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恶性折腾都会直接导致自己面对这么多社群时的竞争力变强和变弱的问题。如果这个社群分工明确,生产生活井然有序,或者说是看似混乱但实则自由竞争有创新活力,大家伙对未来有盼头,觉得明天会更好,总的来说是进步的,那这个社群就有竞争力。要是社群分工混乱,生产生活杂乱无章,或者说看似稳中向好实则恶性竞争零和博弈,吃社会存量资源,而社会增量财富的创造能力有限,大家伙都没有盼头,觉得可能明天会越来越遭,那这个社群的竞争力没有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我都忘记自己要说的主题是啥了,咱们说完了这几个公理,分别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分工和流通、二八法则、物种多样性、丛林竞争法则,现在接着说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关系。

前面谈到,一个社群的稳定和进步是由最基础的物质资料来决定的,而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的正是劳动阶级,但是这群人的话语权反而很低,他们的活动总是被由文官集团和武士集团所组成的有闲阶级所支配。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呢?我只能给出一种解释,那就是由掌握着文化创作领域兼行政管理领域于一身的思想家、政治家,商鞅所著的书《商君书》,这本书被是封建帝王的教科书和治国攻略。《商君书》里的内容主要是驭民之术,分为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合称驭民五术。

愚民就是统一思想,让人们不明白真相,垄断教育资源,还要给民众洗脑。我想起了我高中校长在演讲时说的一句话,孟德斯鸠曾经说过,统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

弱民和贫民是一样的道理,让人民的身体孱弱,垄断粮食供应,还要让人民贫困,这个大家都懂,不多啰嗦了。

疲民就是让人们每天都生活在疲乏中,精神疲乏和肉体疲乏都是需要的,让大家996不能停,让人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的世界。

辱民又称虐民,这个就更过分了,商鞅就明说了,不能让善良的人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必须要让那些缺德的人去管理人民,使劲的折腾人民,一直不停的pua,要是折腾的太过分了君主就来拉个偏架,要是民愤太大就把这人砍了,反正缺德的人有的是。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劳动阶级彻底被分化,有闲阶级会有惯性依赖,一直有这种手段忽悠劳动阶级。我知道我这种解释是不严谨的,这没法解释在商鞅变法以前有闲阶级也是支配着劳动阶级。只是商鞅以后强化了这一种趋势而已。根本原因在于武士集团掌握着暴力,而劳动阶级不具备这一条件。暴力所带来的强制力属性是一切权力的本质特征,权力就是由暴力和意识形态组成的,暴力提供强制力,意识形态提供说法以及做法的合法性。

这是有闲阶级对劳动阶级的支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嘛,相亲相爱,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了一个力,一定会有一个反作用力。劳动阶级对有闲阶级的反噬也是很残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巢起义,黄巢作为一个科举落榜生,虽然在世界的名气没有希特勒这个维也纳艺术学院落榜美术生的名气大,但是对中国的历史影响也不小。唐朝末年,老百姓被封建地主兼门阀贵族折腾的要死,本来活不下去了,然后被黄巢激情四射的演讲声一激励,大家伙都去砍门阀贵族,见到一个当地的门阀贵族和地主老财就是物理消灭,这个人名直接成了后来历朝历代的敏感词,宋*因为写了首“他日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触发了敏感词,宋江这个号差点被大宋管理员从地球服务区给注销了。黄巢的这一招“苦一苦门阀,骂名我来担”直接导致了自从东汉以来的士族门阀政治结束,开启了宋朝庶族地主阶级政治的新赛季。

上面说的这些是劳动阶级对有闲阶级的反噬,两者的运动状态大概是这样的。那两者之间怎么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呢?

其实有闲阶级刚开始从劳动阶级那里分开的时候,他们两是互生关系,但是后来有闲阶级一直想让劳动阶级养着自己,慢慢的两者之间就变成寄生关系了。但是有闲阶级这种既要又要的行为导致他必须要给整个社群制造一种合理性与合法性,常见的手段有宏大叙事搞天赋君权,还有给整个族群树立一个偶像崇拜或者一个敌人,来团结整个社群,塑造一种共同体意识。但是毕竟做的是见不得光的事情,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要剥削劳动人民的,他们需要为规范社会结构和糊弄大多数人做出至少是逻辑自洽的理论说辞。于是宗教与三纲五常这种东西出现了。

有闲阶级后面搞了一大堆宏达叙事,逐渐将自己神秘化了,什么周族群的*称自己为天子,天的儿子,日本人就更离谱了,直接称自己是天皇。但是糊弄人民也不容易,有时候不得不动用暴力手段来恐吓大多数人,所以布鲁诺要被烧死,李贽在监狱里自*。

下面我想引用3段阿根廷总统米莱在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语录:

1、如果我们回看一下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公元元年到1800之间,全球人均GDP在整个参考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如果你看一下人类历史经济增长的演变图,你会看到一个曲棍球棒形状的的指数图形。90%的时间里保持恒定,但从19世纪开始指数级增长。

现在从采纳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后,不仅财富爆炸式增长,而且你看一下数据,你会看到,整个时期内增长还在持续加速。

公元元年到1800年,全球人均GDP增长率始终约为每年0.02%,也就是几乎没有增长。从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了0.66%。照这个速度,人均GDP翻一番,需要大约107年的时间。

现在如果我们看下1900年到1950年,增长率加速到每年1.66%。人均GDP翻一番,不再需要107年,而是66年。

而到了1950年到2000年之间,你会看到增长率又提高到了2.1%,还是年化复合增长率。这意味着,仅需33年,我们就能使世界人均GDP翻番。这一趋势远未停止,今天依然如此。而在2000年到2023年之间,增长率再次加速至每年3%。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短短24年内使人均GDP翻一番。当你观察1800年至今的全球人均GDP,你会发现,工业革命之后,全球人均GDP的增长超过15倍,使全球90%的人口摆脱了贫困。

“对于那些有更多自由的国家,更多经济自由,更尊重私有产权的国家,比那些受压迫更多的国家富裕12倍。自由国家中收入最少的10%的群体,比受压迫国家中90%的人都生活的更好。受压迫国家的贫困率是自由国家的25倍,极端贫困率是50倍,自由国家人的寿命比强迫性国家的人长约25%。”

2、但真正荒谬的是,你是否把自己局限于传统经济学所定义的Socialism,认为只有国家拥有生产资料才是Socialism。这个定义,以我之见,应该按照当前的形势更新了。今天station不需要直接控制生产资料,就能够控制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印钞、债务、补贴,调控利率、价格管控和管制等工具,打着纠正所谓市场失灵的旗号,他们可以控制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生活和命运。

话都已经说到这里了,其实大家已经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图景了。当然有闲阶级不只是用神秘性来给自己制造合理性,由于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比如说是防卫领土的安全需求,法律规范的秩序需求,对冲风险的财税补贴需求等等,人们对于这些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是刚需,但是有闲阶级可以以刚需的名义,大量寄生在这些职能部门里面,逐渐职能部门将会臃肿化,这也就导致着劳动阶级需要供养的人数越来越多。

最后我想回顾一下马克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畅享,“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他的任务是通过极大的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最终让每个人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劳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自己本身的自由发展。

我承认后面表述的比较混乱,也有点脱离主题思想,不知所云,但是这个话题不能再深入了,个人水平问题,深入不下去了。只能讨论到这里了,再往后就没有案例可以总结了,如果硬要说就成科幻了,历史的终结,

本篇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