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钉一铆却屹立千年,这座木塔如何做到水淹不沉、地震不倒?

不用一钉一铆却屹立千年,这座木塔如何做到水淹不沉、地震不倒?

首页休闲益智千年关外行更新时间:2024-08-03

孙小寒没想到,她会被一处佛寺建筑深深打动——形似故宫的庑殿顶壮阔大气,斗拱坚实有力,屋檐往檐柱外伸出4米远,昂扬如大鹏展翅,“仅是站在檐下便被吸引,久久回不过神来。”

眼前的佛光寺自然不是一处寻常古建,否则怎能令古建学者梁思成“咨嗟惊叹”。即便在战争阴云密布之际,他和林徽因也坚持要乘坐驮骡,赶往一观。历经数日,他们确证这就是荟萃建筑、塑像和壁画的唐代遗存,一举打破当时“中国境内已无唐构”的传言。

孙小寒在佛光寺东大殿前驻足

83年后,36岁的山西姑娘孙小寒返乡创业,在檐下静静驻足。她是一名古建爱好者,也是今日头条上的一位短视频创作者。如何向粉丝深入浅出地讲述古建背后的故事,一直是她努力的课题。

她将镜头对准殿内仙林般的彩塑、殿外的经幢,以及由林徽因首次发现、确证佛寺建造年代的墨迹,最后转向佛光寺背后的山峦和远处的松柏。

视频下方评论中,有粉丝感慨:“古建筑在你的镜头里,不是我们印象中带有破败的感觉,而是别样的文化美”。

01

藏在基因里的热爱

孙小寒是山西榆次人,用她的话说,“在我们那,古建随处可见”。

据统计,山西是我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全省11个市均分布有不同数量、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更有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的佛教建筑及圣山环境景观等知名古建。

在孙小寒的印象里,古建并不一味追求形制宏大,更要与普通人生活融合。

她老家的村子里,有一座年代久远的求子娘娘庙,仅供奉了一座圆融慈祥的娘娘泥塑。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村民们会围绕这座小庙举办庙会,女人们向娘娘敬献纸折花束。孙小寒说,庙会上,大家还会进行鸡鸭、驴马等家禽家畜的交易,与民俗、农耕生活息息相关,建筑也因此被赋予了生气。

2020年初,疫情袭来,一切都停了下来,她开始阅读晋商故事。书中显赫的富商,最初只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迫不得已走西口、讨营生,将晋中的粮食运到关外,把内蒙的皮草贩回太原。由此,一代又一代晋商打拼出了遍布全国的盐帮和票号。

一种磅礴的生命力推着孙小寒走进晋商大院,了解那些镂刻精美的民居和匾联。她想象着数百年前,在这些院落里,东家在年末时将包头、平遥、太原等地的掌柜召集在一起,分红摆宴席。

当建筑、时代与具体的人产生联结,孙小寒感到震撼,她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今日头条注册账号,拍摄山西古建筑视频,向更多人讲述古建背后的故事。

不久,她辞去工作,请来两位摄影师,搭建起创作团队。虽然冒险,但她有浓烈的热情,想要全身心投入到古建筑中去。

孙小寒的头条账号主页

02

用“绣花功”寻访文物

刚开始拍视频,孙小寒没想太多,她依着自己的心境选择拍摄地点。作为旅行博主,她走访过王家大院、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偶尔也拍一些秀丽广阔的自然风光。

粉丝们在评论区邀请她到自己家乡走走,或推荐值得探访的古建。许多策划便从粉丝们的只言片语开始。

应县木塔便是如此。应县木塔是我国榫卯结构的代表性建筑,建于966年前的辽代,高66米,相当于20多层的现代楼房。这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全塔2600多吨木制构件,不用一根钉子。

千年来,木塔水淹不沉、地震不倒,这让孙小寒更想从现代建筑学、结构力学的角度去解读木塔不倒之谜。

为此,她翻看了梁思成的古建筑调查报告和央视纪录片,初步了解到木塔采用刚柔并济的建筑架构。

“ 我们可以把木塔想象成两个套在一起的竹筒,木塔每层外圈由24根柱子组成一个筒,内圈由8根柱子组成一个筒。”孙小寒在视频里说道,两个筒套在一起,再用梁、枋、斜撑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双层主体构架可以让木塔更加牢固。

如果遇到地震、狂风,塔身会自行调节摆动,缓冲对木塔带来的冲击。“建筑是会运动、有生命的,应县木塔就是这样的建筑”。

孙小寒在镜头前走访应县木塔

这种“绣花式”的细致讲解,让网友们看懂了木塔的精妙之处,留言“惊叹古人的建筑智慧与工艺”“听主播讲解以后,很想去参观一下”。一些学者也关注到了她的视频,以西方建筑学视角作出点评。

应县木塔的系列视频成功后,孙小寒每次策划选题前都会阅读研究报告、音视频资料,形成感性认知。随着对古建认识的不断深入,案头工作越发细致,讲解内容逐步丰富起来,慢慢地,她发现两分钟讲不完,视频时长不断增加,内容也不局限于古建本身,而是拓展至文史相关。

去年10月,她制作了一期15分钟的视频,详解距今2200余年前的长平之战,其遗址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在已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带领大家认识古战场并不容易。首先,长平之战相关的研究浩瀚繁杂,夹杂着不少错误的论断,需细细分辨。其次,她还要采纳百家之言,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

最终,她将战争的缘起、部署逐一细说,还原了战争中各方的站位和思考。这一视频在头条获得了63万观看量,网友评价称:“恍若置身历史长河,经历了一场波诡云谲的大仗”。

恢弘的战争仅是孙小寒视频中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她喜欢小人物,比如水神庙里长达197米的元代民俗壁画。在场景宏大、人物繁多的画面里,孙小寒注意到一个卖鱼老翁诺诺伸出的两根手指,“大概是回价时迫不得已,有些妥协。”

“每个平凡人身上都有其故事”,孙小寒看重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亮光。

孙小寒在视频中介绍的水神庙壁画中的卖鱼老翁

03

“剩下的交给时间”

在头条讲解古建和历史的三年,孙小寒积累了25万粉丝,她也在线上互动中和他们越走越近。

在线下,孙小寒也总能遇到有意思的普通人,在她看来,他们都代表着某个城市鲜活的文化。铁佛寺内75岁的王婆婆世代守寺,守寺55年来;玉皇庙博物馆的尹馆长是位80后,他一面研究文物的数字保护,一面在庙宇周边种菜、种果树,令古建散发出烟火气;还有位天龙山石窟的文保人放弃升迁机会,独守石窟数十年……她敬重这些在快节奏时代仍坚守内心的人。

外出采风时,好客的古县百姓送了孙小寒一袋核桃

不过,风波也曾出现。有网友质疑她是“外行”,将古建筑中的学术问题与背后故事融为一体,缺乏严谨性;又有人站出来支持,认为她的讲述简单亲近,让更多人了解古建。

抱着“初生牛犊”的心态跨行,孙小寒起初听到这些评价很是不安,一度畏惧不前,“不敢讲了”。朋友点醒她,内容能被这么多人知道,已然推动更多人认识古建,“还得往前走。”

几经琢磨,孙小寒逐步确认自己的风格:她不单介绍建筑,还有背后的历史和人物命运。

她在主页介绍里坦承,“小寒是一个旅行博主,爱历史,爱古建,所讲内容来自实地采风的记录和采风后的阅读总结,如有不严谨请多包涵。”

事实上,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则视频都要经过几周甚至数月的准备。她也更积极地向各地的古建爱好者、历史文化学者求教,把每次质疑当作学习机会,重新梳理知识结构。

时间久了,她逐渐获得了某种松弛感,“尽管做好你的作品,剩下的交给时间。”

2022年,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大修,龙门石窟研究院邀请孙小寒前往观摩文物修缮。在现场,研究员向孙小寒细细讲述了北魏迁都的历史、历代开凿历程和壁画的精妙之处。她感到,对龙门石窟有了“立体饱满的感受”。

视频里,孙小寒抓着脚手架,沿着梯子逐级向上爬。对她而言,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近距离接触——岩石雕凿的发髻纹理、1.9米高的大佛耳朵,以及唐代造像标志性的三圈颈纹都近在咫尺。

镜头一转,孙小寒抵达佛像正前方,与卢舍那大佛的双目平视。佛像目光柔和慈悲,包容万物,一瞬间,她哽咽落泪。

人与塑像、人与建筑、人与过去的联结来得奇妙又自然。镜头外,网友纷纷留言:在2022年里,最动容的便是孙小寒与大佛平视时落泪的一刻。

视频中,与卢舍那大佛双眼平视的一刻,孙小寒哽咽落泪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