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应如何选择和坚持正确的崛起道路?

世界各国,应如何选择和坚持正确的崛起道路?

首页休闲益智全球战争文明崛起更新时间:2024-04-21

“大战略是政治集团、国家或国家联盟发展和运用综合国力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总体战略。”大战略指导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

虽然“大战略”这一概念是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等人在20世纪初才提出的,但英国统治者早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具体实施,并直接促成英国的崛起和称霸。

从各种硬件和软件来看,英国是世界上最不具备崛起条件的国家之一,它面积小,人口少;地处欧洲和世界的边缘地带;长期被排斥在世界文明甚至欧洲主流文明之外。

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近代却从欧洲边缘的弱国变成欧洲强国,再从众多欧洲强国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长达100多年,成就了迄今任何国家都没有超过的伟业。

英国这样一个弱小国家的崛起,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近代英国政治家战略智慧的硕果,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崛起的道路和模式是不同的。客观评定自身实力、恰当确定战略目标、合理选择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

众所周知,英国崛起于海上。但是,近代以前,英国发展的方向曾出现重大错误。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但统治者却怀有浓郁的“大陆情结”,长期把目光盯住欧洲大陆。

究其原因,是因为英国在历史上曾被诸多来自欧洲大陆的入侵者征服,并与之不断融合。

特别是1066年被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之后,英国在英吉利海峡两端都有领地,统治者长期把注意力放在与法国及其他大陆国家的争斗之中。

1337~1453年,英国同法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并最终失败,在欧洲大陆不仅没有得到新的领地,原来的领地也只剩下加莱港。

此后的百余年里,英国不惜耗费巨资固守加莱,然而加莱还是在1558年被法国占领,英国被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

也就是在这一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英国历史从此出现了转折。

伊丽莎白一世对国家发展方向进行了根本性的战略调整———放弃在欧洲大陆的领土扩张政策,转而将战略目标指向海洋。

从大陆扩张转向海洋拓展,这不仅仅是英国在大陆扩张战略受挫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地理大发现”同样深刻地影响着英国。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发起的“地理大发现”活动,促使世界主要贸易航线由地中海逐渐转移到大西洋,西欧成为联络世界其他地区的中心。

这些变化给位于欧洲大陆西翼的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身为岛国的英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于世界贸易的有利位置,伊丽莎白一世明智地转身面向海洋,正是抓住了地理大发现的机遇。

英国政治家沃特·雷利爵士 (1552~1618) 有句名言:“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然而,选择海上崛起道路的国家不止有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都曾试图抓住地理大发现的机遇,选择向海上发展,但最终只有英国成就长期霸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国对既定战略的坚持。

在这一点上,英国与16世纪的西班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班牙虽然也崛起于海上,但在崛起之后却改变政策,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欧洲大陆的纷争之中。

在整个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一直在欧洲大陆打仗———参加意大利战争、与德意志新教徒打仗、镇压尼德兰革命、与土耳其进行战争,还参加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一个刚刚崛起还不稳定的国家,拥有如此多的对手,卷入如此多的战争,其结果可想而知!与之不同,英国人始终抓住海洋主导权不放,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海军,经略海洋。

逆境中始终不放弃!顺境中野心不随意膨胀!在向海洋发展的过程中,英国先后面对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强敌的挑战,几度达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但英国凭着实力和谋略,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劲对手。

在19世纪初打败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之后,英国国力盛极一时,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但特别难得的是:英国的政治家们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海上,只要欧洲大陆维持势力均衡,英国就尽量不干预欧陆事务,更不觊觎欧洲大陆的领土。

正是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冷静和坚持,使英国在19世纪早期成为世界霸主,并在既定战略的支撑下,维持霸权长达一个多世纪。

如何壮大自身实际上是一个自身发展战略问题。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英国的崛起主要靠武力。事实上,英国奉行大炮巨舰政策的19世纪后期正是其走下坡路的时候。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都不是仅仅依靠武力,而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以科技革命为先导的经济强盛是大国崛起的原动力。

一个国家哪怕只要抓住了一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就可能实现自身的崛起。

英国正是利用第一次工业和技术革命的机遇,调整经济政策,为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整体国力迅速上升。

18世纪下半期,第一次工业和技术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发明是英国人发明的纺织机和蒸汽机,尤其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即近代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因为这时只有英国具备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3个先决条件,即自由劳动力、大量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然而,这些条件的出现与英国政府的政策和努力息息相关。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发行国债和“圈地运动”等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大批自由劳动力,积累了大量资本。

同时,英国政府创造“自由放任”的宽松环境,鼓励人们利用合理手段追求财富和幸福,“合理牟利”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刺激了人们的创造*,激起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热和科技潮。

据估算,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中约40%是由英国人做出的。

在工业革命进程中,英国统治者不失时机地调整经济政策,将重商主义政策调整为自由贸易政策,为经济发展“松绑”,使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大生产,让英国的商品充斥了欧洲市场及海外殖民地。

英国整体国力迅速上升,到19世纪50年代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内部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崛起的根本前提。政局的稳定有赖于制度的健全,而健全制度依赖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是强国的特征。

作为一个小国,近代英国能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首先依靠的就是制度创新。

不过,在17世纪之前,英国也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跟在别人后面搞文艺复兴、搞宗教改革,又跟在别人后面闯入海洋,就是建立了近代意义的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英国也是学荷兰人的。

然而,从17世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英国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着世界的潮流:率先在世界上开展政治变革,建立了现代意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在政治上为国家“松绑”;率先在世界上开展工业和技术革命,从而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还有现代社会、现代思维都是英国人开创的。

当然,这些革命性的举措都是以和平、渐进方式完成的。

英国人学会了用冲突中的融合来解决问题,在维护传统和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道路,使其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渐进性。

自17世纪内战以来的300余年,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政治动荡。

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海军的发展。

三者相辅相成,成为英国崛起和成就霸业的主要支柱。

这种崛起模式在世界历史中独树一帜。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明显和直接,却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

一个国家的崛起应当有配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作支撑,否则其崛起必定是昙花一现。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国家“软实力”建设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英国早在近代就注重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并借此弥补其国土小、人口少的硬件条件不足,主要手段有:

一是注重培养国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大国的崛起首先是民族精神的振兴。

没有这种精神,任何发展都难以持久。

近代英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了解世界史的人都能说得出来,那就是———爱国、勤奋、团结、自信和镇静!1588年,英国面对自罗马时代以来最强大的帝国———西班牙的进攻,英格兰民族的这些宝贵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凭借精神力量的帮助和军事上的创新,英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激发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础。

二是形成崇尚科学文化、尊重文人的风尚,注重发挥语言文化在世界的作用。

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英国先后出现了洛克、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休漠、吉本、汤因比等耳熟能详的名人。

在文学艺术上,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狄更斯、萧伯纳等大文豪和艺术家,更是妇孺皆知。

牛顿去世后,英国隆重地举行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于此的科学家。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但这并不影响英国女王坐在包厢里忘情地欣赏《哈姆雷特》。

19世纪英国全盛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有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话反映了英国社会的风气和价值取向。

英国在向世界各地销售廉价商品的同时,也注重传输它的政治制度和语言文化,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如今,虽然英国早已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但英语仍风行世界,由英国人首创的多种游戏规则仍在全球使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