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劲,四两拨千斤的秘中之秘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十一)
李新方
【原文】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解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祖师这两句话,讲的是技击的最高境界四两拨千斤的秘中之秘,你要想实战中做到四两拨千斤,不仅要赢人,而且能够赢得轻松,就必须敢于身入险境,善于身入险境,势险而节短,同时还必须要用抽丝劲,也就是用意不用力。
“迈步如临渊”,典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武术实战中,首先是距离问题,如果不敢上步近身,在圈外比划,你打不着我,我也打不着你,无所谓实战。敢于上步近身,还有里圈和外圈的问题。
在外圈进攻,算是实战了,但很难有效地击中对方,往往打了较长时间还没分出胜负,最后往往是力大的一方获胜,是力击,而不是技击,更不可能四两拨千斤。只有敢于进入里圈,或让对方进入自己的里圈,才能做到“不招不架,就是一下”,四两拨千斤。故《纪效新书·长兵短用篇说》云:“弓箭火器皆长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后发,力可至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后发,此亦长兵短用之法也。长则谓之势险,短则谓之节短,万殊一理”。
这个道理都明白,但为什么学技击的人大多不敢上步近身呢?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迈步如临渊”,近身实战,也就是贴身打法,就好像两人在悬崖边上交战,只要一点点力量就可能把对方打下去,也可能被对方打下去,还有可能两人都落入万丈深渊,同归于尽,所以贴身打法又是最难的,武林中有句话“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难的不是上步,而是步上去以后你还能不能动,所以贴身打法也有不同的境界。
武术虽有多种不同门派,但就打法而言,不外踢打摔(跌)拿而已。拳击只有打,且只有刺拳和勾拳两种拳法,都是在外圈进攻,防守也只有格挡和闪避,当然不需要接手,但也离不开步法。
大家都知道泰拳善用肘膝,被称为“八臂泰拳”,有人说散打(不是传统武术的散打)是“拳击加腿”,这种说当然欠妥,散打也允许用肘膝,还允许用拿法和摔法,但比赛中很少用肘膝,拿法和摔法也用得不多,原因就在于缺少接手法,步上不去,肘膝和摔拿等传统武术的技巧就用不上。
而泰拳之所以善用肘膝,尤其是膝击法,其秘密在于缠抱之技,是上步近身,攻入里圈的打法,但同为泰拳手,你缠抱,我也缠抱,膝技就难以发挥了,故泰拳仍然以用力为主,人们往往只看到泰拳的凶猛,而对缠抱之技了解不多。
跤术和擒拿是更近距离的打法,对上步近身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抢把、抓把等技法,也就是接手之后才有可能使用跤绊和反关节等技巧,但仍然需要较大的力量。
相对而言,太极拳的缠丝劲就高级多了。谈到缠丝劲,颇有几分神秘感,实际上,缠丝劲就是手臂和腿外旋为顺缠丝,内旋为逆缠丝,其攻防之秘在于接手后,通过滚动之法使对方手臂偏离进攻目标的一种化法,又是突破对方防守,从外圈进入里圈的打法,颇似枪术的闪赚颠提,打手中有一种缠手法就是这种基本训练,缠丝劲还用于摔法和拿法等,也较其他摔拿之法更为省力。
缠丝劲也要求用丹田内转带动手臂和腿,但毕竟是形于外的,手臂一转动对方就很容易听着劲了,故专习缠丝劲者多以用力为主,步法也不得不迈大,进退不够灵活,很难克服双重之病。
“运劲如抽丝”,抽丝,即剥茧抽丝,在蚕茧上找到丝头,就可以抽出一根丝来,据专业人士讲,一个蚕茧的丝长度达900至1500米,抽丝不能用力,一用力就抽断了,故抽丝全在用意,屈原辞赋有《抽丝》一篇云:“与美人抽思兮”,抽丝即抽思,是说思绪如丝一样连绵不断。
抽丝劲是一个点上走化对方的来力,接触点是不动的,通过内动走化,即劲由内换,而善用抽丝劲的高手外不动,内也不动,完全通过用意转换力点,除了处于同一境界的高手,别人是不可能听到劲的,故能形人而己无形,知人而不为人知,四两拨千斤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做到的。其他的劲大多是通过惯性和加速度以增加击打力量的,需要一定的冲击距离,在近距离很难发出劲来,而抽丝劲是整劲,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零距离就足以击倒体重超过自己一倍以上的人。
当然,抽丝劲不一定要有接触点挨着才可以用,劲断开意还是如丝一样连着的,抽丝劲的训练方法是打手中的粘手,故粘手就是最高阶段的散手(散打),而散打练到高级阶段就是粘手。据《太极传奇》记载,当年祖师的弟子杨班侯,与荷兰大力士铁木尔逢·多尔古在北京天坛打擂台,多尔古的拳头打在杨班侯的肚子上,就像被吸住了一样,多尔古拼命往外拔,弄得擂台左右乱晃,却无法挣脱,当杨班侯的肚子一松,多尔古就飞了出去,落在擂台边上收不住脚,眼看就掉下去,杨班侯恐砸伤台下众人,飞身上前,把多尔古粘了回来,就是因为劲断开之后意还是连着的。
太极拳的抽丝劲,把势险而节短的技击高功夫发展到极致,见微知著,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与之相适应的接手和步法,更为精妙而严格,“迈步如临渊”此之谓也。接手与其他武术的格挡、闪避、缠抱、抱把、抓把等交战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顶,不抗,不躲,不抓,不拿,是用意接定彼劲。
接手后的步法是,进步先进前腿,退步先退后腿;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退之时,手臂沾连粘随,腿脚亦沾连粘随;进为进,退亦为进,进退皆可随时发劲。与抽丝劲相适应的三步半打手法,正是这样的步法。故武林中有关“教拳不教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教拳不教步,教步不教三步半”。
但太极拳,特别是精于抽丝劲的老师,并无“教步打师父”之说。包括各种步法在内,外家拳的技法都是显见于外的,可以用连通器原理来解释,当徒弟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之后,只要肯下功夫,师徒之间的技术水平很快就拉平了,而且由于徒弟比师父年轻等原因,超过师父是很正常的。
而太极拳的抽丝劲、三步半等,都是艺无止境的,从小到老,练了一辈子,都是一天有一天的进境,徒弟超过了师父,可以推着师父继续往前走,所以真正精于抽丝劲的老师没有不希望青出于蓝的,所谓“教步法不教三步半”,是苦于很难找到可以成为载道之器的徒弟,徒弟接受能力太小,师父想倾囊相授,他的器量装不下,装不进去,得到一点点最初级的东西就觉得已经够用了,甚至已经自封为“大师”了。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有一段祖师与弟子杨班侯切磋技艺的事例,很可以说明这个道理:“禹襄尝监修县城,方巡视间,班侯自都中归,将及城,见禹襄,遥为致敬,禹襄谓曰:别来技进如何?我试击汝,汝应之。因作进击势,班侯作势为对。禹襄曰:未可。三试皆不当意。班侯有疑色,禹襄因曰:趣至我家,我即回,不征实,汝且不信。归与班侯试,斑侯三进,禹襄三仆之,并语以所以然之故,班侯乃大服。班侯性刚骄躁,于人言词无所让,独于禹襄之技,终身钦服”。(待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